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研究

2023-03-11 14:14:50陈玉霞
学苑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课标文本情境

陈玉霞

(福建省仙游县赖店中心小学,福建 仙游 351251)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标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但是,从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例如,一些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受“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娱乐性、庸俗化的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这些阅读内容难以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多数学生由于长久以来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以及未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便进行阅读也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针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做出调整改革,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构建教学情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同时,丰富的语言积累也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设计多元化情境,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并感知、体会、理解其中的语言,实现语言积累,进而为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一)设计导入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课堂离不开生动有趣的导入。通过导入情境,学生能够把握阅读主题,激发对文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应重视导入,为学生自主阅读做好铺垫。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钱塘江大潮微课,并要求学生观看微课,体会其中的内容。这一段微课视频的前部分简单介绍了钱塘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地形,讲解了潮水涌向等基本知识点,后部分展现潮水来临时波浪滔天时的景观。这样的导入可以通过声、像、形的多重感官渠道刺激学生,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兴趣瞬间得以激发,并对接下来的阅读产生强烈的动机;而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一个良好的开头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体会文本的语言。

(二)设计朗读情境,强化学生语言感知

朗读是把文字变成声音的过程,同时伴之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能够使人进入一种美的艺术体验,这就能很好地培养人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朗读是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应构建相应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朗读机会,让学生在口、眼、耳、心的综合体验中感知语言,理解语言。例如,在《观潮》一课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采用了朗读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个由文本的语言构造的情境之中,让文字在声音和情感的加持下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在朗读指导中,教师一方面做好示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呈现文本的节奏美,另一方面为学生播放音乐,促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阔之美。这样的朗读指导可以为学生提供感知语言的方法,也能够奠定学生阅读的基础。

(三)设计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学生在阅读中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独立的思考,避免人云亦云,进而提高阅读水平。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阅读,进而理解作者语言设计的意图。例如,在《观潮》一课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针对江潮来临之前的描写设计问题:潮水来之前江面是什么样?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如果你就是江岸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在引导学生感受潮水壮美的情境时,教师又问道:作者写道“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仔细品味语言,既体会了文本的情感,也实现了独立思考。

二、加强对话指导,促使学生独立阅读

阅读是一个互动交流、不断分享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是促使其表达阅读体会、分享阅读经验的途径,也是锻炼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不断积累经验,发展自主阅读能力。

(一)加强师生对话,引导阅读方向

在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展开对话,同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与教师交流对话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方向,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阅读量的累积。新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应与学生主动展开对话,为学生推荐各类书籍,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明确阅读的方向,打破盲目阅读的弊端,将阅读真正变成一个增长见识的过程。例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外阅读中推荐了《皮皮鲁传》《夏洛的网》《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经典文学作品,并设计阅读分享活动,与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表达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突破阅读中的障碍,并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录下来等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明晰阅读的方向,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深入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文本的教学。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指导方法,督促养成阅读习惯。只有在学生的意识中播下阅读的种子,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主动对话,才能使文本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熏陶中获得全面发展。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独立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朗读中,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而在教师的点拨下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意蕴,并进行自我表达。例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以及烘托情感的话语,同时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词语运用训练,把语言文字的运用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然后,设计分角色朗读,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实现独立的思考和解读。这样的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了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引导生生对话,促进阅读分享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也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打开彼此的思路,实现阅读能力的共同提升。新课标中对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提出了指导要求,如低年级学生要“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中年级学生要“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高年级学生要“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为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例如,在阅读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主题阅读班会、开展阅读分享会等等,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独立阅读的空间,也能够获得分享交流、相互推荐的机会,进而在对话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阅读能力。

三、引导文本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阅读是探索美、发现美的过程。新课标中针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提出了要求,因此,教师应加强阅读指导,促使学生通过文本的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进而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一)指导赏析方法,锻炼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不是盲目地读,在读书的时候只有灵活运用方法,才能真正品味语言的滋味,理解文本的设计,从而形成有效阅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此,在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教师应结合审美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美学价值的能力。例如,古诗词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吟咏,感受古诗的音乐之美;启发学生推敲字词,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促使学生把握意象,品味古诗中的意境美;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知古诗中的人格美;鼓励学生创新表达,感知古诗词的留白之美。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古诗词的美学价值,也能够逐渐掌握古诗词阅读的方法,进而通过课内外的融合展开独立自主的阅读,学习更多的经典古诗词,在诵读和品味中理解诗词之美,提升阅读水平。

(二)培养审美观念,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挖掘文本价值,形成个性体验,提升对美的追求。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推荐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让学生真正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例如,在法布尔《昆虫记》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描写进行体会表达。如作品中写道:“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端庄,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心诚意的祷告姿势。”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作者的描写进行发散,将文字付诸画笔,描绘螳螂的形态,看一看作者的文字是否生动传神。这样的想象发散可以与作者实现积极互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品鉴能力。

四、丰富阅读资源,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得阅读材料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阅读资源,并实现有效阅读则是教育教学指导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宽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基于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指导,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还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设计主题活动,丰富学生文化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主题设计诵读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实践,以巩固、发展阅读能力。例如,为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教师组织诵读活动,并选择了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钱塘湖春行》《池上》《琵琶行》《卖炭翁》来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一边组织学生诵读,一边鼓励学生参与“唐韵童声”的排练,进而让学生体验诗人用文字与韵律串联起来的真、善、美,感受唐诗的文化内涵。

(二)规范学生线上阅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

在现代社会,线上阅读已经司空见惯,而规范引导学生线上阅读行为也成为阅读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家长陪同,以规范阅读;对于中年级学生,则需要根据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制定的阅读任务展开阅读,并制作读书小报,上传平台;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书写阅读体会、制作读书小报和卡片,这样学生才能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五、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改革、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应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减少机械的阅读理解,促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并在文章的熏陶中建构和运用语言、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素养,发展文化品格,进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文本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