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探索历程与实践模式

2023-03-11 14:14:50范丛丛
学苑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黄河学科融合

范丛丛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山东 邹平 256200)

黄河精神蕴含着包容精神、抗争精神、奉献精神等,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排除万难。在黄河精神传承方面,我们将与各学科相融合,在学习中挖掘和传承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传统,将自身发展与时代相结合,展延黄河文化软实力,培育黄河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促使学生承担起黄河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使命和责任。

一、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初衷与目标

黄河文化是代表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先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生命动力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思想的核心发祥地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和魂。新课标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黄河文化的育人功能亟需再开发,再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因此,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我校处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渤海经济圈,黄河水灌溉着我们的田园,养育了我们的祖先,也养育着我们的子孙,继承并发扬好黄河文化,是历史责任,更是现实需要。于是,开发黄河文化与学科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应运而生。

二、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策略

笔者从2020年开始探索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活动中将黄河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这一主题,认真构建学校校园氛围,突出好黄河流域微缩景观、黄河流域文化长廊、黄河文化宣传栏等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做好学校舆论宣传,从专题的视角,渲染黄河文化,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作用,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同时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平台,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学习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时代价值中,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学校“一微一抖一号”等形式传播黄河文化,促进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第一阶段(2020.7—2020.9)是研究准备阶段

笔者首先查阅文献,通过互联网了解黄河文化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相关研究的状况;其次定期学习教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黄河文化研究》,以掌握与相关课程融合的基础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评估等有关材料,并做好平时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经验心得的汇总;再次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听讲座报告,把握此教学领域最新的教育方向;最后实地考察,外出考察黄河沿岸风土人情,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在提炼黄河文化的过程中,认识黄河,陶冶情操。思考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融入黄河因素,明确研究方向,细化研究任务,根据学科特点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

(二)第二阶段(2020.10—2021.5)是操作实施阶段

1.确定主题

在笔者组织指导下,学校统筹安排,各教研组确定研究主题,安排具体课时落实。学校对教案的开发编写与评价实施集体培训,组织教师全员参与编写教案。

2.课堂落实

利用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间分工与合作的方法,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特长自领主题,进行搜集资料、完善活动规划,形成报告、完成作品,让学生深入探究黄河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和收获,使其在活动中获得成长。

3.分享展示

各社团负责人根据组内研究的主题,精心录制展示视频,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宣传部门通过公众平台及时发布,并对学生完成视频内容情况给予评价。

(三)第三阶段(2021.5至今)是发展稳定期

此阶段,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开花”。黄河文化融入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艺术学科,实现了全员育人的功效。

1.黄河文化融入语文学科

学生齐诵现代诗《黄河,黄河》以及《黄河颂》《保卫黄河》等关于黄河的名篇,打动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夯实文化强国的扎实根基。特聘请孙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并邀请《孙子兵法》讲师团,深入学校宣讲《孙子兵法》,引导学生研习海峡两岸孙子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孙子兵法辩论赛,推进孙子文化创新,弘扬孙子精神,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故里认同感、乡情认同感。

2.黄河文化融入数学学科

通过研学活动,对接黄河河务局组织学生收集不同年限、不同时间段黄河水位、流量等相关数据,整理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分析黄河水流量变化的原因,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以“数字技术+黄河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沿河走访、网络查阅信息、实景拍摄,利用数字技术不断丰富自己对黄河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组织学生们开展沉浸式数字黄河文化体验活动。

3.黄河文化融入英语学科

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交流。通过《登鹳雀楼》《使至塞上》《凉州词》等古诗词英文版的朗诵,歌曲《保卫黄河》朗诵词和歌词英文版鉴赏表演以及对黄河的英文介绍,带领学生更好地传播中国价值与声音。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丝绸之路,了解张骞出使西域曾在黄河阶段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杰出辉煌,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外文化交流的内涵,让他们了解到丝绸之路对于黄河文明传承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4.黄河文化融入历史学科

全方位、多层次讲好黄河故事、传人物事迹,传承历史文脉。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观看《黄河在怒吼》,并传授讲解黄河人民抗日战斗历史事迹,传播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带领学生参观齐东古城遗址黄河文化园,充分展现黄河文化、齐东文化主题,倾听“齐东古韵、黄河神韵、党建红韵”,进一步认识老齐东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尤其是我们一代代老齐东人治理黄河的战斗历史,并进一步了解弘扬党在长期斗争中所铸就的崇高信念。

5.黄河文化融入地理学科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解黄河沿岸的水文特征、人文特征、民族风情、衣食住行方面,从黄河自然地理概貌、黄河流经的省份、堤坝险工、黄河地形区面临的问题等方面探究,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带领学生参观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了解我市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提升节水控水意识。带领学生“沿着黄河去旅行”,通过徒步清除黄河岸上的白色污染及废弃物,倡导学生关注“母亲河”环境并关注环保,同时召集志愿者举行环境保护、垃圾分类、低碳健康的环保知识宣传,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识。

6.黄河文化融入艺术学科

通过黄河歌曲的演唱、黄河舞蹈的演绎、美术作品的创作,增强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利用社团活动时间,举办黄河文化艺术季活动,通过学生演唱《黄水谣》《黄河少年》等歌曲和舞蹈《黄河》来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热爱。通过黄河文化主题展演等活动,结合社团实践,开展多主题文化展演,深刻内化了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锻炼其对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和创造力。用美术的方式展现黄河沿岸壮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风土人情、悠久的历史人文等。共分为三个主题:主题一是展示黄河穿越的九大省市,展示了九大省市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等;主题二是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系列,引领学生一起来保护母亲河,考察范围的多样性、考察群体的多元化无疑让黄河文化研究充满了活力;主题三是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选取滨州民间剪纸、吕剧、手扎灯笼等非遗项目,启动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反思

在开展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过程中,笔者经历过策划活动的“理想主义时期”,然而现实是,教师的设计精力有限,指导过程中缺乏时间的保障,于是,学校便形成了稳定的开展频率。这便给老师们提供了消化、成长的时间,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为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的过程中,本着“让学生在思考、实践、创造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教育原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全面挖掘教育资源,全面重视学生的亲历体验,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黄河文化,把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地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亲自感受,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这项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学生们在这一平台上既培养了兴趣、磨砺了意志,又学会了沟通和协调,学会了有责任感地生活,他们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逐渐成长为新时期最具有黄河精神的人。

总结反思,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了三方面创新。一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创新。新课标注重学科融合教学,该实践通过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二是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探索黄河文化与各学科教学融合的模式,深化对学科融合内涵的理解,探索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科研能力,通过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有代表性的特色校本课程。三是学生评价的创新。通过黄河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人人能够讲黄河故事、唱黄河歌曲、掌握黄河的历史、地理等知识,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黄河文化内涵、构建系统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二是积累案例、提炼策略方法,组织教师对黄河文化内容系统规划和挖掘,建立学校黄河文化课程资源库;三是引导师生提炼黄河文化,用好黄河资源,探索并提炼出多学科融合的路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形成了学校黄河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四、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社会效益

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黄河文化”为切入口,采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升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题教育活动、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也将知识、思想、理论、方法等方面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这个学习过程将给学生打牢乡土文化基础,培养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怀。同时这一学习过程,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一)重视家庭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我们都是沿黄子孙,黄河文化是我们特有的民族DNA。每个家庭都受黄河精神的熏陶,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且持久。在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背景下,家庭构建尊重文化的家庭氛围,从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时刻感受到家庭的优秀文化气息,耳濡目染,传承好优良家风。

(二)学校主动作为,全面开展教育

一是在制度方面,将黄河文化教育作为当前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形成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黄河文化教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文化素质,丰富教师黄河文化知识储备,注重提升教师挖掘黄河文化、分析时代价值的能力,进而确保黄河文化的传承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建设完善的文化课程体系,及时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后续教学任务和方向,充分发挥教育育人功能。

(三)强化社会作用,营造和谐氛围

对接黄河河务局,对黄河近年来的植被流失和水质污染等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造成流失和污染的原因,撰写专题调查报告,对沿黄民众进行教育,引导民众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付诸行动。通过创新性地活化利用黄河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挖掘和传承黄河文化精神内核,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展延黄河文化软实力,培育黄河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黄河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多彩黄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黄河宁,天下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黄河』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黄河知道我爱谁
当代音乐(2019年2期)2019-06-11 2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