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佩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现阶段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愈加复杂,他们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逐渐增多。人们习惯于关注学困生,而学优生心理问题则相对被忽视。近些年随着学优生的极端事件逐渐增多,我们发现关注学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本文拟在本班部分学优生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探讨提高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社会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正确认识,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2021年9月份,我担任了七年级5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我认识了她们俩——魏笑和顾雯静。人如其名,魏笑,微微一笑,温润亲切;顾雯静,宁静素简,内敛沉稳。她俩是同桌,一起积极主动地承担了班级的各项任务,且做事效率颇高。后来了解到她们小学里也都是班干部,且品学兼优。这让我甚感欣慰,暗暗确定了她们是班长的不二人选。接下来的表现也没让我失望:在班级管理上,两人互帮互助,有商有量,事无巨细;在学习上,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阶段性的小练,她们都十拿九稳,相当出彩;在纪律上,俩人严于律己,更是全体同学的榜样。于是我任命两位女生都为班长,且没有正副之分。接下来的班级事务也处理得井井有条,我也很放心,时间过得飞快,但问题终究还是来了。
期中考试期间,有一天晚上十点多了,魏笑妈妈给我发来信息:孩子这次数学考试估计没发挥好,心理挫败感很强,一直紧闭房门,能听到房里抽泣的声音,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一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近的家访对象大多是班里的学困生和家庭困难户,现下有必要先去这两位“学优生”家里跑一趟。由于当天夜已深,我让魏笑妈妈尽量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不要过多地谈及成绩、考试等话题,转移一下注意力,并约定好明天去她家里家访。
家访前,我首先找到本班任教数学的陈老师了解到了这次数学考试的基本情况:数学期中试卷确实有挑战性,而且时间比较紧,很多孩子表示“来不及”“太难了”……我又向陈老师询问了魏笑这阶段学习状态,得知孩子上数学课很认真,平时也很下功夫,但是可能答题技巧上有所欠缺,做题时有些“恋战”,常常时间把控不好,最近几次小测她完成得不佳,还出现计算失分这样的低级错误。陈老师听说我要去魏笑家进行家访,毅然决然要和我同去。
当晚,魏笑妈妈特意在楼下迎接我们。我们在与她妈妈的交谈中得知,魏笑自小就在学习上积极上进,自觉完成各项作业,从不让家长担心。进入初中后,父母因为工作忙,不常在家中,所以给她身边留了一个手机,方便联系。可是她现在渐渐养成了做作业时把手机放在身边的习惯,每次用完以后要求把手机交还给父母时,她都是极不情愿的。用手机到底在做什么,父母也无法得知,甚至有时候周末作业拖拉,要到星期日晚上才能完成,令人不可思议,感觉她变了。魏笑妈妈跟我反映的情况跟她在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
回到学校,我找了魏笑谈话,她得知我去过她家家访,脸“唰”地一下子就红了,一时有点手足无措,问我:“是妈妈说了我什么吗?”为了消除她的紧张感,我有意识地跟她聊天,拉拉家常,让她放松心情。接着我告诉她这次数学测试难度确实有点大,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成绩情有可原,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她点点头。等她情绪放松下来后,我继续追问:你妈妈和我都好奇为什么你现在开始依赖手机了,特别是写作业的时候。她犹豫了好久,终于告诉了我:因为太害怕出错。
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增加,做题不像小学里那样得心应手,而且同为班长的顾雯静在数学科目上要优于她很多,所以她害怕别人拿她俩做比较,甚至有些嫉妒同桌在数学方面的优势。为了提高正确率,做题的时候稍有不确定,她都要用手机上网查一遍才放心。此外,手机里还有几个网友,她说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就想找人聊天,有时忘了时间,作业拖到很晚才完成。这次期中考试,数学分数肯定高不了,名次肯定要掉下来,还要开家长会,怕父母失望,压力非常大……
这段谈话过程令我陷入了沉思,我突然想到另一位班长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于是我也马上找到顾雯静同学,果不其然,她也压力很大。她向我坦白经常晚上熬夜复习,原因是她和魏笑两人会因为成绩高低暗暗较劲,谁也不想落后于对方,若落后了,会觉得非常丢脸。但是终归精力有限,长时间的熬夜做题让她白天昏昏欲睡,上课无法集中精力,时常看到她在课间补觉的场景。而她的成绩也如同打地鼠一般:提高了这两门功课成绩而使得另外几门功课下滑。为此,她很是苦恼。
像魏笑和顾雯静这类“学优生”常常是在师长们的赞美与呵护中成长的,她们很少经历挫折和困难的磨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她们的抗挫折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或生活中遇到通过努力也难以逾越的障碍时,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很多时候,她们往往因顾及面子,拒绝对家长和老师倾述,导致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去寻求所谓“网友”的关心。学优生进入初中阶段会更加注重他人的评价,碰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被师长指出学习生活中的错漏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会产生嫉妒他人的心理,不能很好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以下几点也是导致学优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少;第二,学生在校并没有进行过心理专项辅导;第三,家长对考试成绩过分重视,以各种名义给学生报名各种辅导班,多方面的压力令学生产生焦虑、排斥、反感等不良情绪。第四,父母忽视心理健康的引导,往往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例如言语的指责、过多地赞扬别人家的孩子……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开始深化,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我联系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对她们俩进行心理疏导,并请老师到班上进行了“心理解压”等相关教育,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随后,我跟魏笑和顾雯静进行了第二次谈话。我在帮魏笑树立自信心的同时进行约法三章:第一,手机还给父母,实在需要,在父母的监督下使用,控制好时间。第二,做题目不要存有依赖,自己解决问题。若解决不了,你反而要庆幸,因为又能收获“新知”了,正视不会的题目,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若压力大了,可以找家人、老师倾诉,网络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向我保证,不再依赖手机,会平常心对待失败,也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而对顾雯静则是要求她及时调整作息时间,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又联系其父母进行监督和提醒。同时我也教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听讲是重中之重,万万不可以再行“捡芝麻丢西瓜”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举措。
同时,我在班上开展了一节“挫折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全班同学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挫折它可以是弱者的绊脚石,也可以是勇者的垫脚石”,要学会正视挫折、正视失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在慢慢淡化“学优生”的光环效应,引导他们摆正心态,正视困难,帮助其建立平等学生关系和良好同伴关系,保持自信但能不自傲,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接下来的家访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跟家长进行交流。结合当地生源情况,发现很多孩子都是随家长务工来到此地学习,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都忙于生计,且文化程度也不高,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心不够。而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步形成,已逐渐进入叛逆期,他们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倾诉给父母。时代在发展,家长与孩子之间必然会存在代沟,所以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于是我向家长们推荐了类似一些家庭教育微课堂的公众号,家长通过公众号里的视频内容可以实实在在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状态变化,以调整方法,改变固化思维,更好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促进亲子关系协调发展。
皇天不负有心人,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当拿到期末综合成绩,我笑了,因为魏笑和顾雯静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有很多同学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他们纷纷来办公室告诉我取得的成绩,感谢老师给他们解开心中的困惑,现在都能够悦纳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轻装上阵,反而进步斐然。
学优生一般过分自尊,头顶着美丽的光环,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夸奖,以及同学的羡慕,所以大多数学优生成功欲很强。这种心态给学优生提供了不竭的进取动力,但是也使他们将成绩和名次看得尤为重要,怕失去这道光环,久而久之,就增加了他们心理负担和思想压力。其实学优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学优生是指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好,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的学生。狭义的学优生单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那如何去让狭义的学优生转变为广义的学优生?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令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风采的机会,可以帮助其建立克服挫折的意志力和能力。学校可以在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野外探险、基地班等,给平时在学习上不那么突出但有其他方面优势的孩子创造能展示他们能力的机会,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要令其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在和同学们的相处中,虚心学习他人之“长”,淡化自己“优生”意识,正视自己的失败也要接纳他人的成功,也不要为一时的失败妄自菲薄,应该把这些经历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部分学优生具有敏感多疑、孤傲、自我评价过高的偏执性心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因为他们大多有着优异的成绩、并且多才多艺,所以难免自视清高,瞧不上一些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而他们一旦发现别人在成绩、才能方面超过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恼恨甚至敌视的心理障碍,这是极其消极的。嫉妒在不同年级之间也会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这种心理就会更加具有危害性。并且大部分学优生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对班上其他同学有榜样作用,一旦他们的嫉妒心理得不到消除,就会对个人甚至整个班集体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应该找到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联系实际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说理教育。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不足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其如何面对“他人优于自己”这个正常现象,具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积极的心理素质,引导学优生把别人的优势定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这才是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把对他们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公平公正,不可以偏爱学优生造成他们的优越感。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他们,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优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指正和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不良心理滋长,同时也能让其他同学感受到老师的公平公正。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同时树立勇于克服困难、正视挫折的典型,进行宣传,使学生摆正心态,减少心理负担。同时在他们在取得一些小成就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度,除了对其给予肯定,也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并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确定新的、更高的目标。若他们能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成绩时,教师也要给予赞许,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潜移默化地给全体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家校共育,拉近老师和学生、家长的距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与家庭共同的目标。在这点上家校必须志同道合,相向而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班主任通过展开家访可以实现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虽然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帮助,但是也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引导。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价值观念都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观念,至关重要。学生的家庭教育状态如何更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生在学校学习,家长了解甚少,而在家访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一一向家长汇报,真真切切。反之,我们也可以从家长口中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真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教育才会有所突破,针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适当地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主旨,实现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角度共同制订教育方案,从而推动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向着我们的理想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