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研究

2023-03-11 05:33:00林美玫刘梅月
西部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主体

林美玫 刘梅月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尤其是在推动建设“大思政”格局的要求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三全育人”的视角,推进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的综合改革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立、分散、封闭、碎片、分化”的突出问题,高等教育存在“重教学、轻育人”,各职能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单打独斗”的问题现状。在新时代、新环境、新问题、新趋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再通过单一的一个部门或者组织开展,必须研究新方法、适应新情况、营造新环境、解决新问题,通过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①协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育人新模式。

“‘三全育人’旨在把所有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成育人系统,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同行。”[1]“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途径,探索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就是要利用协同理论将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调统一,让各系统内部、各部门各要素各部门各主体之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协调统一的合力,通过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科学有效的实施途径,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理念内涵

(一)“三全育人”与协同理论的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在育人理念上强调育人的多元化和整体性。“三全育人”机制在整体上是不能仅靠某个要素、主体、部门来支持运转的,而是由多种元素、主体、部门与某一元素、主题、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多种元素、主题、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的多维动态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以系统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各育人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各育人主体之间的相互补充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在于人员、过程、方位的“全”,整合相对分散的育人资源、育人要素、育人主体,凝结为同向同行的育人力量,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基于“三全育人”与协同理论的契合,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是教育的主体协同,这也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全程教育活动的协同实现,也就是教育主体一以贯之有效发挥的协同功能;三是各类教育资源的协同实现,也就是各类教育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协同构建。

(二)蕴含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有机体”[2],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元素组成的整体。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社会是由N个小的局部组成,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1+1+…=N”而是各个“1”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每个小的局部都可以充分发挥其多维动态性,对其他的元素、整体产生关联,进而发挥出“1+1+…>N”的效果。从整体性和动态性的角度上分析,整体性把人类社会分为一个个小的模块,即将复杂抽象的社会具体化;动态性则是所有元素具有的特点总称,也整体性之间可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可以充分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三全育人”的协同育人理念,应充分把握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原则,强调组成高校的各个模块明确其职责,也要明确其可以与哪些模块关联、可以产生哪些“1+1>2”的效果,从而形成合力共抓,充分发挥“同心圆”的作用,将育人效果最大化,这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三)彰显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具体来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以对标社会有机体理论,即人的全面发展应是适应社会发展不同变化的发展。从个人角度而言,人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员,必须具备应对社会劳动与实践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处理好自己管辖范围之内的事情。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而言,个人既要充分发掘自己的多维优势,又要强调社会动态性,只有个人的多维发展能够充分对标社会不同领域的要求,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动态发展出发。一是将德、育、体、育、劳等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多维优点;二是学校教育主体也要充分学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大环境,通过对标社会关系的发展建立起良性的社会发展关系;三是要充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社会的动态性,激发个体的创造性。社会是随时代发展,只有其自身掌握了时代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含义。将学生自身的多维优势对标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在“三全教育”视域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全员育人理念的彰显性不够

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与教育发生效用的对象(单位、人、机构)都有育人的价值定义,这也要求不同分工教育工作者或服务工作者均需具备“育人”的客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素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的教育主体不仅是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辅助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也是教育的主体。“全员育人”就是要将所有教育主体形成育人合力。不得不说,教育主体的育人责任的意识缺失,育人职责的要求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目前,仍有部分专业教师在育人责任上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虽然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思政育人元素,但在教书和育人权重上更加侧重于前者,且在协同育人、构筑育人合力方面缺乏主动性。高校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等,也存在着实际工作中未能从育人视角开展本职工作,对待自身承担的育人职责认识不足,且在协同育人上发挥作用不够。此外,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强,存在“等、靠、要”的现象,在与学校育人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主动接受育人主体的教育引导方面有待加强。

(二)全过程育人环节的统筹贯穿不强

“全过程育人”是指对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全方面的教育引导,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至关重要,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各育人环节在育人过程无法全覆盖、相互不衔接的现象。纵向来看,重视新生、毕业生,轻视中间年级的“重两头轻中间”现象在多数高校普遍存在。新生系列教育活动,如入学教育、爱校荣校、价值观引领等几乎全方位、多层次覆盖,一年级的公共课、思政课也相对集中。毕业生系列教育活动也同样丰富,覆盖程度广泛。而对于中间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于主题班会、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等教育教学中,缺少了系统性、整体性贯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成效有待整体提升。横向来看,社会—高校—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效融合互补方面存在差距。尤其是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搜索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化时代,社会教育功能在正向积极引领方面容易受到负面杂音的影响进而削弱。学生在放假居家期间,来自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对较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三者环节脱钩的现象。

(三)全方位育人资源的整合利用不高

“全方位育人”旨在通过全方位、立体式育人手段,内外部相统一、线上下同发力的育人途径。鉴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对接,全方位育人在内外循环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在育人机制上,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存在重要缺陷,育人工作常常是多而无效,育人内容单一。“1”个部分独自开展,其他“N”个部门各自为政,体系化的育人联动运作机制不完善;育人业绩与考核分配制度分离,不同机构和组织在育人方面的协调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实践育人的具体措施不到位,育人效果不理想;“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建设的创新不足。在育人方式上,育人方法的单一性与传统性,传统的校园活动、社团活动已不再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新媒体平台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但实际中,仍然存在继续惯用传统老套的育人模式,让学生产生“一听就烦,一看就厌”的思想,严重影响实际育人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四位一体”教育主体协同机制

构建全新内涵的多机构、多职能、协同型主体联动育人机制,解决“分”“合”高效联动,为不同机构和组织在育人方面的协调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激发育人的合力。思想政治课程的主体理论认为,教育人员和其他教育对象均属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主体,各教育主体根据其所处地区特点,秉承“责任分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及各课任教教师—学生—家庭及社会“四位一体”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党政工作干部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部署统筹、制定政策、协调组织等,党委发挥“党建龙头”统领作用,形成一个部门联络协调、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1+N”的综合教育改革模式。例如,将“三全育人”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单位考核、岗位职责、党纪监督等范畴,通过建章立制、综合改革、重点建设形成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真正将“三全育人”工作落地落实。辅导员是“三全育人”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成长成才的引领指导者和关心陪伴者,理应顺应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深入学生的内心,融入学生日常,传递正能量,纠正不良思想;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业务课教师更要切实承担起育人职责,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理论课堂和工作实践,将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思想引导相结合,既重视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的指导。通过搭建网络工作平台,如第二课堂手机APP等或者建立奖励比赛机制,定期举办思想政治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构建“一内两外”教育过程协同机制

“‘一内两外’教育过程协同是指学校内部子系统各要素与外部家庭、社会环境资源两系统的协同,从‘各自为政’转向‘协同联动’,从‘单一内容’转向“多元融合’,从‘点线平面’转向‘多维立体’。”[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严格的整体性,高校要严格依据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和不同教育阶段现实需求,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业的各个阶段,并搭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实现各阶段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可以用微电影这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载体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引导学生自觉将‘做客’转为‘做东’,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通过开展青年先锋讲思政课、精品微党课等活动,让学生走上思政讲台,从讲和教的角度换位体验思政课教学,深度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通过新生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介绍激发学生对提高政治素养和科研能力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社会实践、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开阔眼界、增强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毕业实习实践,引导学生扎根人民、奉献社会。同时,高校要主动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的协同共建、交流合作,联合社会组织、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共同开展育人工作、承担育人职责,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有效协调,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机联动机制。此外,针对高校育人主体,也要建立与绩效考核相关的“三全育人”的考评机制,作为人员成长发展(晋升和调动)的重要参考,提升高校育人主体的责任意识,提升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高校为中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生态育人模式。

(三)构建“一站式”教育资源协同机制

全方位育人构建“一站式”教育资源协同机制,要从根本上对育人资源进行一体化集中,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加强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之间信息交流,而有效实现校内外、课内外、线上下信息资源的无缝衔接、自由切换、统筹协同,解决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难整合、信息难获取的问题。所以,高校“一站式”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应摒弃“多平台分散”的误区,真正将多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汇总,形成学生,家长,社会群体具有共识的“一站式”资源平台,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全方位地查看自己的信息,家长也能随时查看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并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实现家长学校及学生的随时沟通,收集校内外人员的意见并能及时反馈。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媒体、管理教育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平台,使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角度地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建立动态、立体、网络化的系统育人平台,多向联动,整合推进,有效连接,发挥整体平台优势和部分平台的针对性,切实发挥“三全育人”的实际效果。高校应保证“一站式”平台的稳健运行,随时维护服务器,保证人人都能用,人人都愿意用,长期以往形成宽领域、多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特征,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点。“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可以很好地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同步前进,合力共抓,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政策、新要求、新趋势的有效途径。加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理论和实践多层面的探索,既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注 释:

①“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