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例疾病叙事思考疫情防控时期养老照护的痛点问题*

2023-03-11 05:25张诗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吴阿姨居家养老

张诗佳,贺 苗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双重国家战略。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增长期、高龄化占比的上升期,并即将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逐步提升。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受疫情影响,老年人群受到的冲击最大,养老照护的困境尤为凸显。本文基于贵阳市某医院神经内科收集的两例疾病叙事案例,分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养老照护存在的问题,并思考相应治理对策。

1 疫情防控中的养老照护叙事

案例一:空巢老人养老照护的艰难

吴阿姨(化名)是贵阳某农村的一位空巢老人,今年67岁,唯有一个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老伴是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人,老两口相依为命,生活相对比较平静,但因儿子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侧,心中常感到孤寂且忧虑。不久前,这样的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起初吴阿姨只是时常感觉头晕,但她并没有把不适放在心上。两日后的清晨,吴阿姨起床穿鞋时便感觉头部眩晕,几分钟后踉跄倒下,老伴着急得不知所措,只得打给住在城市的亲戚,万幸的是吴阿姨的侄女、侄子及时赶到,将吴阿姨送去医院抢救。吴阿姨虽挽回了生命,但半身却永久性瘫痪。医生最终确诊她为因脑梗没有及时送医就诊引起的瘫痪。然而,对于儿子不在身边并且老伴残疾的吴阿姨而言,瘫痪给她的衣食住行带来重创与打击。侄子、侄女与她家距离遥远,最终商量将她接回家里轮流照顾。白天侄子、侄女外出,只能由老伴勉强照顾。吴阿姨瘫痪的双腿因长期不动弹、护理不到位,开始出现褥疮且病情恶化再次被送到医院。这次吴阿姨已经不太会说话了,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医院规定只能留一个人陪护,其他人不许探望。由于亲戚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与家庭,不能固定陪护,吴阿姨的儿子只好从外地赶回老家照顾,看见儿子那一刻吴阿姨眼角溢出激动的泪水,嘴里咿呀着什么难以听清,此时吴阿姨的心情难以言表。但是在医院住了一周后吴阿姨见自己没有好转,开始不配合输液、吃药,病情进一步恶化。

后来从吴阿姨侄女那里得知,她一生节约,并且儿子在外打工,遭遇疫情挣钱更艰难。她想放弃治疗,不想给家里人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最终,家人尊重了吴阿姨的意愿,出院回家。过了半个月,听闻吴阿姨已经去世了。或许没有疫情,她能早些入院检查,或许没有经济上的负担、心理上的压力,她能继续治疗,生命还能有所延续,但是生活没有太多的“或许”与“可能”,只有残酷的现实,老年人的养老照护在疫情防控的当下面临危机。

案例二:鳏寡老人宅家生活的孤寂

72岁的赵大爷(化名)是一位喜欢旅游、享受自在生活的人,老伴已去世多年。由于老人在家多次感觉晕厥,子女放心不下,遂带他到医院检查,检查后医生诊为小脑轻度卒中,并建议入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住院后,从赵大爷口中得知,自从老伴去世后,他内心一直很孤独,时常通过报团旅游打发时间。然而,疫情发生,一切都变了,赵大爷不能再继续旅游,取而代之的是在家给儿子带孩子,很少有人说话,即使晚上和儿子一家在一起吃晚饭也很少能聊到一起,他的内心十分苦闷。同时在疫情防控阶段,邻居都在居家不外出,他变得更加孤寂。缺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不健康,喜欢抽烟、饮酒,又缺少锻炼,不能出去旅游后在家很少走动,这些因素导致了脑梗。最终医院检查后确诊赵大爷为脑梗引起的小脑卒中,脑部血管有几根支血管堵塞已达到90%以上。医生说:“由于脑部支血管过于纤细,不能做支架只能药物保守治疗,药物保守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定期复查,出院后不能再抽烟饮酒,且要加强锻炼。”赵大爷的女儿听着医生的话在旁边默默流泪一言不发,眼中透露出些许无奈和一些无法描述的感情。赵大爷心疼地对女儿说道:“孩儿,我没啥事,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我以后一定会好好爱护身体。”赵大爷不希望儿女替他担心,虽然脑梗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但仍然希望儿女能够减少因他而产生的忧虑。

出院那日,赵大爷的儿女都在医院门口等他,他看着儿女脸上洋溢着微笑,一家人都表现出想要珍惜余下每一天的决心。赵大爷这次生病让儿女更加重视父亲的身体,也意识到对老年人的照护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老年人的身心照护与陪伴尤为重要。

2 疫情防控背景下养老照护的困境

2.1 老年人群健康信息素养较低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吴阿姨和赵大爷由于缺乏对于脑梗的相关知识以及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就诊等健康信息的了解,致使吴阿姨错过了最佳诊疗阶段,赵大爷也险些延误病情。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老年人群常常获取健康信息不及时,面临健康科普信息相对匮乏的窘境,患病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群一旦身体出现危险信号,常常因不能及时就医出现意外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健康信息素养能够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的自我防护能力,从而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应对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当下大量健康信息需要通过网络获取,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较低,大多老年人无法获取更多健康信息。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以通过相互交流、社区领取宣传单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获取健康信息。而疫情防控阶段,封闭式管理使得老年人难以获取更多健康信息,并且老年人对信息辨别的能力较低,容易被一些虚假的健康信息迷惑而造成损失[1]。在此阶段老年人由于无法及时获取更多与疫情有关的有效信息,容易出现惶恐、紧张等负面情绪。空巢老人还会为常年在外的子女担心,长此以往,极易引起身体疾病。

提升公众的健康信息素养已成为全球健康促进的必要条件,目前英国卫生部和美国健康与服务部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加大对健康信息服务的投资与建设力度,这要求公众具备与之适应的健康信息素养,以充分了解健康和保健相关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我国老年人健康信息素养水平整体偏低,老年人群健康信息获取能力薄弱使得他们的健康生活质量普遍下降[2]。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老年人群感染的风险和病死率都相对高于普通人群,在此形式下,对老年人群的健康信息科普尤为重要,掌握健康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做好防疫工作降低感染的风险,并利用健康信息提升自我健康素养,逐步提高养老水平。

2.2 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受到影响

在上述两例疾病叙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疫情对老年人群的生活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在案例二中,赵大爷由于疫情防控无法外出旅游、长期居家又缺乏运动,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导致脑梗。同时,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不少老人产生不愿去医院的抵触心理,容易因此耽误病情。案例一中的吴阿姨在发现身体有异常后未能及时去医院,最终因耽误病情而离逝。

疫情的持续反弹使老年人群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健康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方面,养老机构固有的生活模式被改变,原本开放的集体生活变成封闭式管理,给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带来一定的不便,封闭式管理以及缺乏家人的探访极易增加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和孤独感,容易造成社会生活断裂的危机,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生活也发生变化,老年人每天固定的娱乐、锻炼方式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正常出行易造成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取而代之的是居家看电视、带孩子,并且由于大部分老年人并不擅长运用网络来打发时间、用网上购物来代替日常采买,老年人易陷入生活闭锁状态,从而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增加抑郁的风险[3]。对于社会而言,老年群体本就是相对脆弱的群体,长时间居家生活体质下降,身体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健康养老的质量。

2.3 老年人群心理负担不断加重

在案例二中,赵大爷由于疫情的影响缺乏社会参与,同时与儿女沟通上存在一定的代沟,长期处于孤独、苦闷的心理状态,患病风险增加。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由于疫情防控与谋求生计,他们的儿女无法陪伴在侧,缺乏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的空巢老人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案例一中,吴阿姨由于儿子长期在外打工,不能在身旁孝敬,她内心的孤寂与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身体健康。

健康老龄化不仅是指老年人生理上没有疾病,也强调其在养老过程能够维持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功能。相关研究[4]发现,社会隔离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积极的社会交往及娱乐能够增强老年人群自我价值的认同感、维持记忆力、减少孤独感和抑郁症状,同时也是老年人维系与扩大社会网络、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人是社会化动物,人际交往可促进身心健康。然而老年人退休后与社会的联系逐渐减少,社交圈子普遍缩小,朋友与家庭是其社交的主要群体,对其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老年人主要依靠朋友打发日常生活,相伴而行锻炼、购物,增加社会参与的机会。同时,老年人通过子女的陪伴与理解,获得相应的家庭支持。在社会上,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不仅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弱化,其心理状态也会因此变得脆弱、敏感,更需要交流与陪伴来改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年人外出的机会减少,且大部分儿女与父母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多数老年人在此情形下会陷入叙事闭锁的状态,而叙事闭锁是一种生命失常状态,也是生命意义的危机状态,会让其陷入极大的封闭与恐惧中,增加其患病风险[5]。此外,长期居家的老年人会失去社会参与感,老年人一旦没有了社会参与感,非常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的心理[6]。对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而言,家人无法及时到养老机构探望,极易导致老年人社会支持感下降,抑郁、焦虑情绪接踵而至。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休闲体育活动对于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生活状态至关重要[7],在此过程中,老年人可以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避免出现社会生活断裂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养老照护的对策

3.1 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拓宽健康信息获取渠道

老年人对健康信息的理解不够全面,并且健康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过于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善这些问题需要主动提高老年人健康信息的学习意识,这是提升健康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而提高健康信息意识则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只有提高对于老年人健康教育的意识、改变其对于健康信息获取的单一性,才能使其意识到健康信息对自我健康感知的影响,从而确定自己对健康信息的具体需求,逐步提升健康信息素养,同时促进其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自发地去维护身心健康[8]。

首先,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养老机构需积极地发挥健康教育普及的优势,将健康宣传贯穿于老年人的生活中,并根据老年人的接受程度,选择难度适中、内容适宜、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材料,图文并茂增加可读性。再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全方位、多样式的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者还可通过电话访谈拓宽宣传渠道,促使老年人群能够掌握更多健康养老的方法、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促进其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培养积极获取健康信息与提高健康信息素养的能力;其次,要提高老年人群甄别虚假健康信息的能力,媒体要强化服务性、发挥引导性,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帮助老年人群得到即时、有效的健康信息以及疫情信息[9];最后,应当鼓励老年人群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掌握更多信息,在社区、养老机构可定期开设提升老年人网络使用能力课程,安排老年教育专家辅导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何运用网络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增加老年人自身知识储备,从而促进其重视自身健康信息素养的提升。

3.2 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智慧养老主要是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开发面向居家的老年人、社区、机构的物联网系统平台,提供方便、实时、有效、智能的养老服务。“互联网+”时代,智慧养老呈现出高效、低成本、快捷的特点,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更为高效的养老照护。将智慧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老年人在疫情防控期间生活上的不便利可以得到良好解决,改善老年人群生活质量。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智慧居家养老应当满足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以及健康促进需要。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老年人各项身体指标数据库,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指标,如发现异常可及时通过网络预约医生提供上门诊疗服务,利用互联网诊疗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人工智能还可以储备各类健康相关信息,在线指导老年人进行相关居家锻炼方法,播报相关健康促进知识,提高老年人群的身体素质[10]。在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采买、家政、送餐等服务,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不便利,减少心理负担,从而缓解老年人群信息沟通的不畅,提高养老照护的便利性。

目前,智慧居家养老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家可通过相关财政以及政策支持来促进智慧居家养老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老年人群养老状态,共建健康养老环境,使老年人群充分体会高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3.3 关注老年人群心理,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老年人人际交往圈较窄,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的隔离措施加剧老年人群的社会孤独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在此阶段,应积极调节老年人的负面情绪,挖掘其正性体验。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尽可能以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此满足其情感交融的需求,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实施一定的心理疏导。社区、养老机构以及家人应该更加注重老年人群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状态,通过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促进其社会参与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动员并支持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老年人的养老照护服务,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11]。

首先,社区、养老机构可通过鼓励老年人群进行新的娱乐活动,如养花、刺绣、做手工等,利用这些活动重新激发老年人群对于生活的热爱,减少孤独感。还可以鼓励有余力的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如录视频为疫情前线的医生、护士打气加油,自愿做社区或养老机构的志愿者等,通过这些途径提高老年人群的社会存在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其次,亲朋好友的陪伴与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群非常重要。亲人朋友需多关心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多听他们过往的故事,通过引导老年人在分享自己的故事中重新审视自我、反思和重新阐释自己的人生故事,发掘更多的人生意义,帮助其走出叙事闭锁,避免出现家庭关系断裂,提高其存在感与安全感[5];最后,养老机构、社区可通过加大宣传居家锻炼的方式,如打太极拳、练习瑜伽、武术等改善老年人群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研究[12]显示,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老年人的身体更加健康,促进其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促进老年人群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吴阿姨居家养老
听漏(小品)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养母主动为29岁女儿寻亲生父母:害怕她无依靠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狗儿要吃骨头猫儿要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