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涵 李春霞
小说是高中语文的一大重要板块,学习难度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也加大了,小说文本具有充足的思辨空间,它的学习不仅是通读全篇,理清人物关系、概括主要情节、分析主题表达这么简单,主要是将思辨性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小说文本进行思辨性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逻辑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小说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小说阅读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板块,在思辨性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文言文这一文体相比,小说阅读没有太多的文字阻碍,但是学生想要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却不易。由于小说文本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所表达的深刻的社会思考,使得小说学习难度增加,也使得文本内容具有较强的思辨价值。因此,进行小说思辨性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批判性思维。
1.扩大小说阅读量。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停留在简单的背景介绍、知识传授以及作为情感表达,这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引入思辨性阅读,扩大小说阅读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小说阅读教学实现多元化价值,更加充分地发挥小说阅读育人功能,构建小说阅读教学的理性阵地。
2.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教学贯穿整个语文学习,然而以往的小说阅读教学关注点在文本内容上,将思维训练局限在宏观层面,主要围绕小说三要素展开,这就导致了小说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忽视学生思辨性培养、学生思辨性培养方法低效等问题,教师应该树立思辨意识,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学会利用文本,探讨文本内容,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将批判性思维落实到小说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最终获得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思辨性最大的特点是质疑,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设计合理的问题,引领学生逐步思考,并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评价与反馈。在这个良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不拘泥于权威,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从而将小说阅读读出自己的个性。
小说文体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它具有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存在一定的思辨价值。但是目前教师由于自身思辨素养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学情认识偏差等问题,导致了小说阅读教学课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思辨性价值。同时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质疑精神等等,导致不能很好地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1.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1)思辨性阅读解读不当。教师熟知教学标准,对任务群也很重视,他们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注重教学实施,却忽略了对思辨性阅读教学概念的理解。他们局限于思维的培养倾向于具体实践,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思”是什么?“辨”是什么?不能给出完整的概念解释,这就说明了他们对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认识缺乏理论支撑,对思辨性阅读认识不够全面、深刻。(2)学情认识偏差。一堂好课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与此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素质的学生,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然而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适合自己的学生这一问题,教师教学开展前对学情了解不够透彻,学生知识储备、思辨能力与教师授课不匹配,很难形成良性互动的课堂,教学计划难以落实。(3)理论转化不当。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知识概念生搬硬套的现象,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学知识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引入,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如此获得的教学效果将远远大于零碎孤立地讲解小说内容的方式。
2.学生思辨能力欠缺。(1)学习目的功利化。小说是一种具有文学吸引力的体裁,在语文课本中占比很大,即使是这样,仍然存在一些学生对小说不感兴趣的情况。或许迫于老师的压力、高考的压力,他们会进行功利化地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浮在文字的表面,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预习一篇小说作品,有的学生阅读过程中会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查阅资料进行预习,有的学生只会简单地了解故事情节就算完成预习任务,这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2)缺乏质疑精神。这里所讲的质疑精神是指学生能针对教师和课本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有价值的见解,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学生在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判断。学习过程中没有思考就很难产生疑问,因此,质疑精神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肯提问敢质疑,这就说明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不是被动地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实际上学生不敢提问的原因存在很多种,比如说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老师和课本都是对的,不会再进行独立地思考,不会且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都影响着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3)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在小说阅读课堂上,教师在讲解一篇新的小说文章时,会联系相近的小说,并在内容上进行比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处在表层,教师并没有设计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环节,并受高考的影响,习惯性地以高考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这就忽略了在课堂上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逻辑推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中,语文课程中小说阅读也会有所体现,但是教师认为只要总结出答题模板,学生也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不需要浪费太多精力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准备前或教学中都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小说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有重要作用,学生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都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思辨者”,不仅要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水平,担负起培养学生思辨性表达能力的重要责任,更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改革标准,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了解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学生要学会自我审视,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本文将结合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的解决策略。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1)提高思辨素养。一堂具有思辨氛围的课堂离不开思辨素养高的教师的投入,由于年级的递增,书本知识的难度也在逐渐加深,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变得更加复杂,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难度系数加大,因此,教师需要对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进行梳理与分析,基于此,教师的思辨素养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思辨素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决定小说阅读课堂是否精彩,所以只有教师对自己有了深入认识、对小说阅读教学有了深刻认识,才能对学生开展系统的思维教学训练。(2)教学渗透思辨性。学情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充分了解学情,预判教学效果。在教学目标中渗透思辨性,需要以生为本,结合语文素养的核心要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小说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由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等因素导致学生思辨能力不同,那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比如说,面对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和思维深沉度不够、比较沉闷的学生可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2.营造思辨性阅读氛围。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利用学生疑点或巧设“生疑”情境,让学生在辨析文本、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做到思有章,辨有法,学有得。在小说阅读中教师积极营造活跃的、思辨性的课堂氛围,发展成思辨性的小说阅读课堂。(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源源不断地输出,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为了把提问权归还给学生,教师需要营造一个敢思考、敢提问、敢于交流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形成民主、和谐、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良好氛围的感染下,进行头脑风暴并且畅所欲言,会产生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它可以判断学生是否进行思考,但是学生敢于质疑,提出的问题毫无研究的价值也是值得深思的,所以要教授学生提问质疑的方法。
第一,关注小说的题目。文章的题目通常包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通过对小说题目进行细致地分析,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小说《祝福》,它的故事情节主要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展开,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之死》为题目呢?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故事情节、文章主旨要有清晰的理解。首先,故事发生在新年祈福之时。其次,“祝福”是有一定的用意,它包含祥林嫂对未来的向往。最后,“祝福”饱含辛辣与讽刺,体现鲁迅的一贯文风。题目通常是作者内心的情感线,所以一定要重视。
第二,关注文本与现实的矛盾。我们都熟知文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都深深地刻有时代烙印,它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况。基于此,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这时矛盾就产生了,而小说与读者的生活认知发生矛盾的地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注意的地方。
第三,关注重复出现的语句。由于小说情节相对完整,语言较丰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重复的语句,但是当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语句,不难发现它们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此时这些可有可无的句子就有了独特的内涵。例如,小说《祝福》,我们认为四婶的形象不同于鲁镇中其他人的形象,她相对来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笔者在教学中会有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四婶,并给学生一些小的提示,让他们留意文章中四婶的语言。在关注四婶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四婶并不是一个心存善念的人,例如,卫老婆子和四婶提及祥林嫂再次嫁人的事情后,四婶连忙发问“后来怎么样呢?”,看似是对祥林嫂关心的话语,实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看热闹,在发觉祥林嫂运气好了起来,四婶却一改往日的热心肠的形象,不再提及祥林嫂,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镇里的人普遍内心冷漠与黑暗,以他人的悲惨遭遇为乐。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倡导思辨性表达,就是倡导在表达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思辨意识,通过锻炼自己的思维来提高全面、客观、理性、辩证地看问题的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逻辑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捕捉文本信息的能力,基于此,领会小说逻辑思维的严谨,但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代表学生就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来强化。例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事实和情理逻辑这两方面展开,带领学生感受情节的逻辑性。林冲的性格、社会地位、人际关系、人生经历等等可以作为分析林冲人物形象的事实依据,林冲的性格转变、心理变化、环境设置可以推理出林冲一开始想回归社会发展到得知真相后手刃敌人、报仇雪恨。
思辨能力对于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处于思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进行思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思辨”这一核心概念来落实高中生表达能力培养的任务,建构可靠的实施路径。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性时,还应该注意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之间的联系。虽然这样会加大教师的备课量和备课难度,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因此,在中学生思辨性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思辨素养,改进教学水平,走出教学困境。同时,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要紧跟教师,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训练思维,自觉提高思辨性表达能力,促使自己能够进行立意准确、思路清晰、措辞精准的有思想深度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