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育是儿童审美教育。以审美的形态和美感熏陶儿童,提升其精神素质教育,是培养儿童成为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纲要中,美育被列为教育任务之一。萌发儿童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对培养儿童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美育要从培养儿童对美的兴趣开始,启发他们亲身体验周围的美好事物,以满足其爱美心理,逐步帮助他们理解美,使之在美的实践活动中不断陶冶情操。文章基于已有前人研究的具体分析,思考现阶段儿童美育的现状,指出其不足,展望其未来,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1 儿童美育的作用
1.1 儿童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有独特功用,对培育人的敏锐感受力、丰富广博的知识面、高雅的审美趣味和品德情操,以及创造性都是有着一定的功用的。所以美育也可以形成美的社会风气,以及形成美的人际关系,对整个文明有序、积极正面的世界形态的达成都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美育活动是以智育为基本的,儿童感官的发育,智慧的发育,社会认识的丰富,是审美活动的必然需要。同时,美育的开展也能够诱发儿童对周围现实更深入的兴趣,不但有利于开拓孩子的视野,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同时还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1]。
1.2 美育是兒童教育的有效手段
儿童的思想形象比较具体,在情感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认知过程中常常也会受到情感与兴趣的支配。“美”则具有生动、具体、可感受的特征。日常生活中美丽的事物和美术、生动的歌曲都能使孩子产生浓厚兴趣,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并极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校园内环境的设计、教具的美化、户外的广告、海报、美术馆、博物馆里丰富的美术作品和传统工艺器具都是美育感知的有效途径,实施美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转化内心的重要媒介和有效手段。
1.3 儿童、未成年人本身特点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艺术(美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代表着创造性,也是创新。如果艺术不能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儿童从小就对美有天然的感受力,爱美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孩子们活跃、好动,容易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产生好奇心,美的创造也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我们通常说孩子的生命力旺盛,只不过随着成长的过程,孩子的思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家庭生活的影响而受到了各种禁锢。要想儿童能够一直保持这样天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好的儿童美育必不可少[2]。因此,儿童教育就应让懵懂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美的认知,并赋予儿童美学氛围的陶冶,使孩子们可以借助美育了解美和世界,进而获得审美意识,从而激起自己体验美、创造美的愿望。孩子们关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理解,都需要由教育者精心培养和打造。教育美学并不仅局限于教育美学,更有人类、社会、自然界的美学。关于这些范畴的美的认识与探索,将陪伴人们的终生。
2 国内儿童美育的研究现状
2.1 美育渗透于教学活动路径研究
目前,国内儿童美育的研究现状,分为几个方向,一是研究如何把美融于教学之中。邓珊探讨了幼儿游戏中的美,首先使我们了解幼儿美育的意义,形成对幼儿审美教育和游戏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其次,她从美术中的活动原则出发,向人们说明了儿童活动从美感中而来,孕育于美,并发展于美之中。同时作者还提出了美育中的游戏从幼儿美育特点入手,可以使得婴儿感受到审美乐趣与精神愉悦[3]。而朱雨彤的研究以高中班幼儿语言课堂教学《荷花姐姐的伞》为载体,对美如何合理融入幼儿语言课堂教学进行了路径探讨与方法优化,并采用实验法对优化后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际试验。经过在课中与老师对照课的数据比较后,证明该研究提供的途径切实可行,优化后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达到了显著成效[4]。
2.2 儿童美育思想研究
蔡高照博士透过分析卢梭自然主义美术思想研究结果,从包含了现代性的质素、具有政治哲学意义的意识维度、从卢梭美育理论中包含的人与大自然整体相互融合的宇宙观点、从人类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互相关联的描述,来阐述关于卢梭对美术思维的认识。而姚全兴博士透过略谈楼昔勇博士的美育思想,提出了人们的一生中都要有美术,号召大家注重楼昔勇美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并将其积极影响发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5]。还有李欢博士从旧中国学前美术本土化和科学化方面展开探讨,同时研究新中国学前美术的改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对我国新的学前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究。这种对前人思想的研究总结和反思,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少儿的美育理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3 实施美育过程中策略问题研究
许丽钦教授认为,幼儿阶段是一个孩子审美认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时期。教育要本着一切以孩子成长为本的准则,给予他们美的世界、美的活动、美的人格,让他们从小就产生对美的特殊感受和享受。而在此过程中,儿童教育者就应该把校园美育教学放到非常关键的地位上,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渗透美育,从而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成长。李冬冬教授浅谈子女教育中的美育问题时曾经指出,审美教学,贯穿着儿童生命教育的所有过程中,也是子女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审美渗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渠道,要通过使学生了解身边事物和艺术之美,得到审美意识的逐步提高。美育有着德育、智育、体育等无法取代的教育功能[6]。所以,要让孩子全面发展,绝不能忽略美育的巨大影响。
3 国内儿童美育提升策略
3.1 加强儿童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建构独立的学科体系
国内儿童美育提升策略之一是科学定义儿童美育的基本范畴、把握儿童美育的根本价值。但现有的文献资料主要关于儿童美育的基本价值、任务、原则和对策等几个方面,其儿童美育理论的研究仍处在拓荒时期,还未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系统,对现有的儿童美育研究也还不足够深入。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从高等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探讨儿童美育的发展演变规律。首先关注儿童审美教育活动中的儿童美育各种原理及其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对其进行概括和整理,形成体系的儿童美育理论基础,从而构成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供各个研究者及其实践教育人员进行参考、学习。另外,通过完善的儿童美育理论基础,以统一美育思想观点、完善结构、充实内容,来推动儿童美育教学。
3.2 拓宽儿童美育的研究视角,从事有质量的研究
儿童美育研究作为一项值得广泛发掘的新领域,必须挖掘更多丰富多样的、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来开展多维度的研究。儿童美育研究可协同多学科,开展更广泛的跨学科研究工作,如:教育心理学、健康学、教育哲学、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从而扩大了科学研究的范畴,提升科研论文的品质,为今后的儿童美育科研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另外,各个学者及其实际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建立协作团队,一起致力于研究中国儿童审美心灵发育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从各个侧面来研究中国儿童美术影响因素,并以此推动中国儿童美育的多元化发展。还可以将民族地域儿童丰富的审美民俗文化融入学校或者社会美术课堂研究中,认识和处理具有复杂性的审美民俗文化,掌握不同地域儿童身心发育的不同特点,以多维视角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系统全面的审美文化心灵体系。总而言之,多样性的研究角度能够更有效充实中国儿童美育的內涵,对于全社会美育的内涵建设、学校多元化美术课程的形成及其对孩子的全面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积极意义。
3.3 多样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角度选用针对性最强的方式。在研究领域,由于现有的论文内容大多以静态的本质性叙事研究、对教学第一线老师的教学经验回顾居多,主观因子较强,研究成果内容浅显、研究成果缺乏时代性,而且呈现较多复制性倾向。所以,需要在吸收学习他国先进的美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使用丰富多元的研究方式,如观察法、实验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案例剖析法等方式来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建立更具本土化、中国化、特点化、系统性的现代美育研究方式。同时,大力传播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特色美术精神,以更好的方式推动中国少儿美术科学研究的内容开发和应用,并最终真实地达到“以美术人、以品德人、以社会文化教育育人”的基本目的,以及逐步走向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中国少儿美术高质量改革发展之路。
3.4 加大儿童美育平衡发展的研究
儿童美育主要来源:一是学校,这是基本的美育构建基地,二是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三是社会美育机构。除了学校固有的美育外,公共服务场馆和美育机构已经发展且具有相当的数量,因此,美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这个需求还随着社会文明度的上升趋于规范和理性化。城市中的公共文化场馆被大众认同,发挥起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将业余时间花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内,或者在美育机构中度过,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客观存在,导致整个国内的美育链条供给发生不平衡态势。公共文化类资金缺乏,人员配置、服务跟不上,美育机构市场不够规范,容易引发供需矛盾的现象等,这些都需要正视。可以开展一些课题的研究,制定标准的行业规范来引导儿童美育的事业发展。
4 结语
美育作为教学方式和社会活动,可以培育人的高雅情操,提升道德品质,促进人的智力开发,达到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培育。美育既是关系孩子全面、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方面,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难以忽略的重要内容。所以,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总结传统美育的教学模式和成功经验,从多种视角开展美育渗透教育,以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美育功能。博物馆、美术馆等也应继续完善职能,通过丰富活动和艺术作品引导孩子们美育的成长。社会美育机构应规范良好的教程体系,辅助社会完成对孩子们美育教育的认知。学者应当加强对儿童美育的各项研究。全社会形成合力,构建更加扎实的美育体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引用
[1] 张俊春.学校美育的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 (36):209-210.
[2] 周美英.学前儿童美育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1(6):68-70.
[3] 邓珊.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促大班儿童美育的行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4] 朱雨彤.美育融入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5] 林晶.以绘本为载体的儿童美育教育——以绘本《黄雨伞》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9-130.
[6] 田艳红,陈鹤琴.“活教育”中的美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丹(1980—),女,河南南阳人,本科,群文副高级研究馆员,就职于桂林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