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苏联著名作曲家。在他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弦乐作品最为突出地表现了他个人思想情感和音乐风格。本文以作曲家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为研究对象,着重针对音乐作品的戏剧性展开研究,对该作品的旋律风格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旋律作为音乐中的核心表现要素,不仅能够概括和归纳作品的主题内涵和意蕴,同时也能够鲜明地呈现出作品或者作曲家的风格。通过对《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戏剧性旋律风格的分析,说明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背景基础上,这也是风格形成的基本条件。而通过对该作品中戏剧性旋律风格的分析与探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界以更为精准的视角去关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肖斯塔科维奇研究者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0 引言
肖斯塔科维奇(以下简称肖氏)(1906-1975)是20世纪久负盛名、享誉世界的苏联作曲家。在音乐创作风格变化多端的20世纪,肖氏在创作风格上徘徊游离于古典、浪漫和具有时代性的创作风格之间,因而体现出了十分明显的融合性特点,正是基于这一融合性,才使得他在创作技法的运用上在乐坛那么多的音乐家中显得独树一帜。除此之外,肖氏也是20世纪众多作曲家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声乐、器乐各分领域均有建树的作曲家,无论在歌剧、合唱等声乐体裁的创作上,还是在交响曲、电影配乐、各类乐器等器乐体裁的创作上,均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研究肖氏创作风格以及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风格,对研究音乐发展的历史、认识 20世纪音乐发展的面貌以及创作技法的变化来说可谓大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对肖氏音乐风格的探究离不开他的弦乐作品,这也是历来肖氏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
就旋律的写作而言,肖氏堪称20世纪的旋律大师。首先,在“贬低”旋律写作,凸显“怪诞性”创作技术运用的20世纪,能够坚持从旋律的角度进行创作并能够获得称赞的作曲家并不多见,肖氏就是其中之一;其次,在肖氏的音乐创作中,旋律始终是他重点追求的对象,这使得他的器乐作品具有浓郁的可歌性。至于肖氏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实际上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说明的。本文将以肖氏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77,以下简称“肖一”)为例,从戏剧性的角度对该作品的旋律风格进行论述。
1 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情况
协奏曲(Concerto)是17世纪以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器乐创作中的一种音乐体裁,早在15、16世纪,协奏曲就在意大利作曲家的创作中被使用到,只不过当时协奏曲主要出现在声乐体裁中。按照意大利语对协奏曲的解释,协奏曲指的是在音乐各个声部的写作过程中,能够将各声部统一在一个整体的结构模式下,在声部对位、织体搭配上能够做到“协调一致”。之后,协奏曲开始衍化成声乐主唱、器乐伴奏的形式,将这种带有乐队伴奏的声乐曲称为协奏曲,而随着乐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它最后成为一种被广为运用的器乐体裁。
肖氏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别为op.77(肖一)和op.129(肖二)。从创作时间看,“肖一”创作于1947-1948年之间,“肖二”创作于1969年,两部作品有着20年的间隔。但是这两部作品均是肖氏创作成熟时期之作,如果说肖氏其他的体裁作品由于时间跨度过大,存在着风格差异的话,那么这两部作品则消弭了时间上跨度,在风格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首先,这两部作品都由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来演奏,在肖氏看来,两人有着一样的艺术思想和追求,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只有奥伊斯特拉赫能演奏出最为理想的效果,传达出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就“肖二”的创作来说,也正是因为奥伊斯特拉赫成功地演绎了“肖一”,并受到人们的追捧,肖氏有了再一次作曲题献给演奏家的动力。其次,从这两部作品在美学层面的追求看,基本上都呈现出了戏剧性、悲情化的色彩。这一色彩的呈现实际上是肖氏对自己生活感受、思想情感的一种内在性的表达,也是对艺术个性思维与现实生活矛盾的一种集中反映与概括。因此,运用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借鉴协奏曲在音乐表现上的多元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有效地表达戏剧性、增强悲情化色彩的最好形式。
2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戏剧性的旋律风格
关于“戏剧性”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理论看,均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戏剧创作和舞台表演的理论中,戏剧性被定义为“把人的内心活动如思想、感情、意志等,通过外部的动作、台词、表情直观地表现出来”。在音乐美学理论中,戏剧性则被定义为“音乐可以表现戏剧冲突、对比或变化的美学特征”。综合上述两个定义,可以总结音乐中戏剧性形成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戏剧性是建立在人的内心活动基础上的,也就是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以及在对个人生活经历进行反思之后形成的一定的思想或情感;第二个条件是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作曲家需要对音乐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尤其是要按照戏剧矛盾冲突的手法,凸显出音乐材料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此达到情绪、形象、意境等方面的对比;第三个条件是音乐戏剧性需要在一定的情节中展开。
从以上关于音乐戏剧性风格的形成条件看,只有在作曲家对音乐材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音乐的戏剧性才能够逐渐地显现出来,而旋律作为音乐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是戏剧性最为直接的承载方式。在旋律的创作以及风格的形成方面,可以说与作曲家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看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在“肖一”这部作品中,其戏剧性旋律的形成是有着特定背景和原因的。
3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戏剧性旋律风格的呈现
此曲为独奏小提琴和大型乐队作品,由独立的四个乐章构成,主调为a小调,乐章的速度布局为慢、快、慢、快,从整体结构上看,这四个乐章虽然独立成章,但是之间并不是没有内在的关联,作曲家之所以在速度上按照慢、快、慢、快进行布局,是为了从整体上通过速度的对比为戏剧性旋律的呈现做好铺垫。
作曲家将第一乐章的“标题”定名为《夜曲》,从体裁的角度看,夜曲经常用来表现宁静、沉思的心境,然而在“肖一”中,作曲家似乎將自己的夜曲与传统的夜曲在风格上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翻转。貌似借夜曲之名进行了一种“角色上讽刺”,虽然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旋律具有一种缠绵的意味,但是在旋律的发展和进行中却充满了“毫无章法”的特点。在音高和节奏的组织上,级进与跳进的音高进行、连续的附点音型看似是一种抒情性的线条,但是在其中却蕴含着一种内生的动力,有着高远清寂的意境和一种无法用语言进行诉说的寂寞感,也就是在一开始彰显出了一种悲情化的色彩。在副部主题的呈现上,作曲家有意回避了副部和主部之间的对比性,在风格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似乎是对主部主题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也可以说是主部主题的补充。作曲家之所以将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在风格上进行贯通,实际上就是要竭尽全力地表达出心中所要说出的话,所以说副部是对主部的深度诠释,也是为之后其他乐章的出现做好预备,甚至可以说是为戏剧性风格的对比和翻转做好了预备。
乐曲的第二乐章是一首谐谑曲。谐谑曲作为宫廷小步舞曲的一种衍化形式,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中,经常被用作器乐套曲的第三乐章,而在“肖一”中,作曲家却将它放置在了第二乐章,有些迫不及待地用谐谑曲的诙谐、讽刺风格来表达心迹的意思。与第一乐章的“慢速度”相比,此乐章以快板的速度进行呈现,在旋律的写作上,作曲家注重从音高、音区的角度,通过反复的变化来说明自己心中的不解,并通过紧张的力度变化、具有雄直之气的律动进行以及尖锐的配器音色对比,将郁结之情宣泄出来。结合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这是作曲家的一种呼喊,但是这种呼喊似乎又不是那么的强烈,因为在旋律的发展中能够看出在作曲家的心中还存在着些许情绪,这种情绪只能够通过讽刺进行表现,因此在乐章的中间部分出现了源自俄罗斯民间舞曲乐段。在这个乐段中,相对于乐章开始处的旋律,此乐段的旋律增加了几分趣味性,讽刺意味也逐渐地浓烈了起来。从这种创作特点上也能够看出作曲家借鉴了古典主义作曲家们的创作特点,如在海顿、莫扎特的管弦乐作品和四重奏作品中,经常出现这种俏皮、诙谐的旋律,而在“肖一”中,此种风格的旋律却具有戏剧表演中小丑角色的特征,因而体现出了戏剧性的特点。
第三乐章为具有复调音乐特色的《帕萨科利亚》,这原本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古老的舞曲体裁,在巴洛克时期以来的作曲家的创作中,经常作为一种作曲手法被普遍地应用。肖氏不仅是一位旋律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复调大师。因为复调建立在多声部旋律思维的基础上。传统的帕萨科利亚结构为以固定低音旋律作为动机,或者将其看作是音乐发展的“种子”,然后以声部变化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变奏技法进行发展。肖氏之所以运用这一形式,主要是因为借用帕萨科利亚的复调思维和结构特点,能够在较为自由的变奏发展中,将内心的思绪和情感宣泄出来。
在整部作品中,可以说第三乐章在性格和情绪的变化上最为丰富,也是戏剧性旋律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乐段。因为在这一乐章中,沉静的思考与情绪的宣泄共同存在于同一个时空中,在不断地变奏过程中,小提琴独奏声部以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和不停歇的气势去表述着作曲家心中所要说的话。奥伊斯特拉赫在评价此乐章时说过:“每一个声部都具有自己的旋律意义,具有自己的表现能力,在乐章中间出现了一个大的高潮,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壮之情。”旋律的戏剧性不仅在这一乐章中被集中地显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作曲家着重强调了乐章之间的戏剧性对比。与乐曲的其他乐章相比,此乐章的独立个性是十分明显的,也可以看出整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第三乐章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在宏观的布局上,此乐章的出现实际上也是按照戏剧化的布局与其他乐章形成了对比。
乐曲第四乐章的“标题”是《布尔列斯卡》。严格意义上看,布尔列斯卡是意大利民间一种古老的舞曲,具有谐谑曲的特点,经常在节日集会中运用。按照肖氏个人的看法,在这一乐章中主要是刻画出了勝利后人们高兴欢快的气氛,表达出了对俄罗斯英雄的赞美之情。此乐章在风格上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出了作曲家对光明和理想的向往。就肖氏的一生看来,他的人生经历是跌宕起伏的,作曲家在创作此曲时,可以说正值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他接受指责和批判时,肖氏是无权进行辩解的,只能将苦闷埋藏于心。但是作为一名拥有着艺术智慧和表达能力的作曲家,肖氏又不得不将这种情绪付诸创作之中,这成为促使“肖一”产生的直接原因。在此乐章的旋律中,可以说一改之前前三个乐章所呈现出的悲情化色彩,整个乐章的气氛和情绪体现出的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时代气息。在由木管组乐器呈示完了主题之后,紧接着进入了独奏小提琴演奏的乐段,这个乐段的旋律采用的是传统的俄罗斯民间小调音阶,以连续跨小节切分的表现手法在五度以内的旋律音程进行中表现出了充满生活情绪的音调。在这一段音乐所构筑的音响画面中,仿佛可以看到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已经得到了化解,没有了原来的纠结和徘徊之感。因此可以说,第四乐章中的旋律是以人物的心情和形象的刻画作为主要内容的,也是对有着光明理想的作曲家的全身素描。
作者简介:成聪(2000—),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韩国世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