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直升机事业

2023-03-10 09:02杜选平
军工文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直升机力学课程

杜选平

一路走来,陈仁良始终坚持锐意创新,心系祖国直升机事业发展。

“抱着好奇心,想尝试研究航空领域”,1981 年, 陈仁良以第一志愿录取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设计专业,这次“尝试”,展开了他和直升机领域的不解之缘。

1985 年,高等院校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因为学习优秀和科研能力突出,陈仁良成为时年南航飞机系的第一批免试读研生。硕士毕业后,陈仁良选择留校任教,继续参与直升机相关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1998 年,时任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正教授邀请美国马利兰大学航空系教授来南航讲学,在这个契机下,陈仁良经高正教授推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马利兰大学学习。“马利兰大学航空系的实力很强,在那里和直升机有关的课程我基本全听了”。当时的陈仁良已在南航任教十年,这次交流中,他也认真学习马利兰大学的教学方式,并坚定初心,“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直升机领域人才”。

一门课上三十年,“以生为本”是不变的教学理念

南航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直升机专业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的高校,为适应新时期高层次直升机人才培养的需求,给本硕博阶段的同学上好课,陈仁良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教育探索。

《直升机飞行力学》授课对象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在课堂上,陈仁良始终坚持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导演”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和能力培养,更关注学生的情感、素质教育,探索并实践重塑师生角色的新型教学模式。《直升机飞行力学》课程的工程系统性和学科综合性强,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怎么把课上好, 让学生喜欢听,陈仁良有自己的见解。

陈仁良始终坚持“小班化”教学,充分关注到班级个人。教学活动包括课堂和实践两个环节。课堂教学采用启发、互动、探究等研究性学习方法,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和研讨性问题,营造有开放度、参与度的课堂教学环境。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兴趣,重点、难点和亮点做好铺垫。“从马利兰访学回来,我发现那边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上和教师的互动性是非常强的,这是值得借鉴的,”陈仁良说道,“在我的课上,学生在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讲课,解决好疑点以后再继续深入授课。”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提升,实现了学生当“主角”。

“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课前,陈仁良会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分层次给出学习要求。并在教学中将教师“个人讲”与学生“自主学”相结合、依托广阔的教学试验空间,结合直升机飞行力学的特点构建了课堂沉浸式、真机实物沉浸式和虚拟仿真沉浸式的多维学习与实验系统,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中,陈仁良鼓励学生主动做知识的发现者,并在课上采用常见物理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复杂的问题。比如,旋翼挥舞运动很重要但难以理解,通过类比质量- 弹簧- 阻尼系统来阐述旋翼复杂的挥舞运动特性,使内容简单易懂而又不失精髓。

陈仁良的课程改革也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对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均为优秀,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排名位于全校前5%。直升机飞行力学课程获评国家一流课程、2021 年江苏省创新大赛一等奖。团队成员多次在国内重要教学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并被中国试飞员学院聘为试飞员培训理论教员。

锐意创新,心系祖国直升机事业发展

一路走来,陈仁良始终坚持锐意创新,心系祖国直升机事业发展。他历任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直升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原总装直升机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系系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所长。

陈仁良带领课题组承担了“直升机气动干扰技术基础技术研究”“直升机气动干扰理论与试验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他们研制的直升机气动干扰技术为我国直升机新机研制和现有型号的改进改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2005 年,陈仁良开始把目光投向新构型高速直升机。他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先后完成了“倾转旋翼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关键技术”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科技成果。作为主要负责人,他主持国家973 项目,并承担国防科工委重点预研项目、航空预研项目、国际合作课题、直升机型号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等60 余项科研课题,多项成果经专家鉴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10 余项,一大批自主研发成果实现工程化应用,有力助推了直升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陈仁良带领团队以直升机前沿技术为切入点, 瞄准未来直升机发展方向,发展我国未来新概念直升机。团队现已发展了倾转双旋翼、倾转四旋翼、双螺旋桨推进复合式3 种新构型无人直升机,并均制作了原理样机。团队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直升机总体设计、直升机飞行力学与控制、直升机飞行力学理论研究3 个方向。

依托國防科技创新团队,陈仁良把科研项目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陈仁良在校负责讲授本科生的直升机飞行力学、直升机飞行原理课程和研究生的直升机飞行力学(双语)课程。2003 年时,时年刚从马利兰大学学成回国的陈仁良,在高正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教材编写工作,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9 年, 陈仁良带领团队主编《直升机飞行力学》第二版,新教材对课程内容的继承和更新,拓展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等进行了有机改革,并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教材。研究生课程上,陈仁良用英语主编教材,结合课程目标计划,让学生对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教材编写深化学生对新构型直升机的认知,使学生对直升机科技前沿有更深入、更深切的感受。同时,学生通过对项目中飞行力学新问题的了解,对直升机飞行力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薪火相传”,发扬航空人航空报国之志

在课堂上,陈仁良也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之中。陈仁良想到,用一架真实的直升机作为教具,也许便是最好的“教材”。他先后将模型直升机带进课堂、将“延安二号”作为教具授课。有学生这样叙述:“陈老师给我们讲了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直升机“延安二号”的故事,当时研究人员条件那么艰苦,都能研制成功“延安二号”,我们也要传承那股不畏艰苦的延安精神, 发扬航空人航空报国之志。”

在2007 年至2017 年间,陈仁良作为南航直升机技术研究所所长,十分关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学科壮大离不开人才”,十年间,陈仁良参与9 名年轻教师引进工作,倾心相授,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在课上,陈仁良鼓励新教师“站到前头去”,在《直升机飞行力学》课程中,陈仁良与新老师共同负责教授工作,在课程中共同备课,让新教师深入教学一线。“传道、授业、解惑中师生增进了解,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陈仁良说道。

如今,随着人才发展政策不断落实,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稳定、梯队配置合理、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的科技队伍,成为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培养和吸引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合作与科学试验的重要基地。

历年以来,南航直升机专业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涌现了包括直8 总师徐朝梁、直10 直19 总师吴希明、直20 总师邓景辉等在内的众多直升机型号总师、副总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机、第一架无人直升机就诞生在该专业。目前我国直升机领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都是南航校友。

国家教学名师昂海松教授对该课程的评价是:陈仁良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以及教学经验,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演示教学等手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带领学生们走进直升机的大花园,领略直升机独特的美。西北工业大学长江学者高正红对该课程的评价是:《直升机飞行力学》诞生于祖国需要之时,服务于祖国国防事业, 致力于为祖国培养航空人才。从1985 年发展至今,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完善,已形成了其特有的教学体系。

发展到今天,南航的直升机专业也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一代代南航直升机人,也不断锐意进取, 不忘前人教诲,接续奋斗着。

猜你喜欢
直升机力学课程
力学
直升机?
直升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力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