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合唱作品的民族性与群众歌咏的价值传承

2023-03-10 01:42方正达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4期
关键词:民族性合唱团音乐

合唱作品是一种集体歌唱形式,它以多声部演唱形式表达思想与情感。自20世纪初以来,合唱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在百年的发展历程进程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本土原创合唱作品,不仅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性特点,还促使了群众歌咏这一形式的繁荣发展,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中国合唱作品犹如一面镜子,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合唱作品的民族性特色以及其在群众中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旨在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1 百年中国合唱作品发展历程

1.1 1911年至1949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合唱作品发展的起点,在这个时期,中国合唱作品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合唱形式的引入和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合唱作品的主题多为除旧革新、抗日救亡、军民生产等,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历史风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合唱《春游》《长恨歌》《旗正飘飘》《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1.2 1949年至1976年

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合唱音乐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合唱作品的创作更加注重表达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音乐作品的题材多样化,包括反映农村生活、工人阶级的生产建设等,表达对劳动者的歌颂以及对党和领袖的赞美,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我们的田野》《我为祖国献石油》等。

1.3 1976年至2000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合唱作品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加快,合唱作品题材更加多元,合唱作品的创作风格更加多样。对中国传统音乐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技法由此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以及此时期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

1.4 2000年至今

在这个时期,合唱作品的创作更加多样和个性。创作风格更加开放,包括对现代音乐技巧的运用和对多样文化元素的融合。合唱作品的主题也更加广泛,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这一时期,国内外众多优秀合唱团体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中国合唱作品也在国内外许多场合展示出中国合唱音乐的新面貌和创作活力[1]。

2 中国合唱作品的特色

2.1 心灵与情感的表达

中国合唱作品注重心灵与情感的表达,通过美妙的音乐来细腻地展示情感的起伏变化。这些作品常常以深沉而含蓄的方式表达爱情、思念、悲伤等情感,通过声音的跌宕起伏、音高的千变万化以及合唱团队的协同演唱,营造出特殊的氛围,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内心世界的震撼。合唱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表达技巧,歌手通过声音的力度的变化,将情感的细微差别传递给听众。音乐作品曲谱的每一个音符都被精心设计,既有激情洋溢的高音,又有温柔柔和的低音,将情感的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合唱团队的协同演唱更是能最大化地突出情感的力度,他们的声音相互交织、呼应,为音乐作品增添了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2.2 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

中国合唱作品常常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将传统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元素融合其中,这些作品在旋律、节奏与和声上因此得以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特色,显示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具体而言,合唱作品中的旋律常常借鉴民族民间音乐,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合唱作品的表现手法,常常以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作为参考,通过音乐的起伏、音调的转换等,将情感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活[2]。

2.3 文化和历史主题的呈现

中国合唱作品常常以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为主题,通过音乐来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历史的无尽追忆。合唱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常常与历史题材相结合,通过旋律、和声、表现手法等的选取,在以演唱的形式讲述情节曲折多变的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将想要传递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通过音乐的力量,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4 和声的丰富性

中国合唱作品注重和声的运用,通过不同声部的合唱和交错,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和声效果。中国合唱作品常常运用复调、对位和声以及变化的和声色彩,使得音乐更具层次感和魅力。合唱作品中的和声运用极为巧妙,不同声部的合唱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和声纹理,复调和声的运用使得不同声部在音乐中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合,呈现出独特的和声效果。对位和聲则通过不同声部的对答方式,呈现出交错而有趣的音乐对话,增添了音乐的活力和韵味。

3 百年来中国合唱作品的民族性与群众歌咏的价值传承意义

3.1 展现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中国合唱作品在表现民族精神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从古代的祭祀歌曲到近代的革命歌曲,再到现代的民族风格作品,合唱作品始终坚守着民族文化的根源,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例如,《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保家卫国的伟大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山高水长》则以山水为依托,传递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敬仰,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到中国合唱作品的独特魅力。文化自信,既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3]。

3.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合唱作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合唱作品传递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例如,《好汉歌》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体现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泥湾》中“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所描绘的军民大生产的场景,则传递了军民鱼水一家亲和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这些音乐作品以音乐为载体,将价值观融入旋律之中,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引导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激发群众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中国合唱作品在激发群众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这些作品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那个年代显著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在今天也在激发群众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告诉人们要忆苦思甜、不断奋斗;《茉莉花》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意蕴打动人心,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国含蓄内敛的民族文化,体会到古朴庄重的东方文化之美。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中国合唱作品通过音乐的力量,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深情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让人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伟大,从人们的心灵深处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4]。

4 中国合唱作品的民族性与群众歌咏的价值传承路径

4.1 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合

中国合唱作品要想永久保持和突出民族性,需要对古典文学、诗词、戏曲等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取其精髓,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合唱作品的创作中。可以通过运用古诗词的韵律,采用典型的意象,或者借鉴戏曲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使合唱作品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例如,可以选取《红楼梦》中的名句作为合唱作品的歌词“花开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不用多加修饰,就能让人联想到黛玉葬花的凄美场面,从而引起听众的惜春之情。因为这些文学上的“名场面”都成为一种文化记忆,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同时,除了在合唱作品中融入民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还可以借鉴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更具有现代感和艺术价值的合唱作品。这样的创新探索不仅能够丰富合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还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推动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

4.2 多元化风格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合唱作品的传承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的风格。借鉴西方合唱音乐的元素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唱作品。例如,可以运用西方合唱音乐的和声体系和曲式结构,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创作出既具有国际风格又充满中国特色的合唱作品。此外,还可以尝试将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合唱风格。比如,将西南地区的山歌和西北地区的民谣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合唱表现形式。

4.3 合唱团体的培养与建设

为了推动中国合唱作品的发展,培养和建设专业的合唱团体是至关重要的,要给合唱团成员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培养更多的合唱人才。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合唱团体的建设和活动,提高合唱团体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可以通过举办合唱比赛、音乐会等活动来吸引观众和参与者。此外,还可以与高校、音乐学院等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合唱培训项目,为合唱团体输送优秀的人才[5]。

4.4 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普及

中国合唱作品的民族性与群众歌咏的价值传承路径中,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普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在教育体系中增加合唱音乐的教学内容比重,并建立完善的合唱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合唱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合唱音乐课程,传授合唱音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合唱技巧,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合唱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对合唱音乐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普及不仅可以为中国合唱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也有助于扩大合唱音乐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推动中国合唱作品的传播与发展。

5 结语

中国合唱作品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既传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又融合了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华,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风采。未来,应该加强对中国合唱作品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其长久发展,让其继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闪耀光芒。同时,也應该注重在教育中加强对合唱音乐人才的培养,提升人们的音乐艺术素养,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与情感。只有这样,中国合唱作品才能真正发挥其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中华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引用

[1] 武敏.合唱艺术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体现[J].戏剧之家,2021(20):82-83.

[2] 王艺萌.中国合唱音乐创作艺术特色探究[J].文艺争鸣, 2021(5):196-199.

[3] 赵来恩.21世纪初中国合唱民族性的表现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 李媛.中国合唱作品创作与演唱风格的民族特征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5] 李伟.中国合唱作品的民族性分析[J].中国音乐,2015 (2):169-171.

本文系2020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抗战时期江西音乐家歌曲创作及歌咏活动研究(1931-1945)”(YS202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正达(1989—),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性合唱团音乐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音乐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音乐
秋夜的音乐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