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霞
(开原市民主教育集团)
指向人人,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这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思路、夯实根基、打开格局。
开原市民主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始建于1950年,建校者提出“学校时时以至善至美为树人宗旨,事事以至真至爱为治校良风;塑完整人格以担天下道义,开健全心智以成美好人生”的办学主张,明确把“真善美”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将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学校的追求,树立了“指向人人的和谐育美”的大美育观。2011年,开原市政府建设了里仁学校,成立了民主教育集团,学校美育工作也得到了充分延伸。
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主要由学生、教师、管理者等文化生态主体和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文化生态环境构成。文化生态中的美育传承,能陶冶师生的情操,铸造师生的良好品格,激发学校的教育活力,形成共生共进的和谐氛围。
依据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学校提出“望师者人格引领,学术见长;望学子坚毅厚德,才艺飞扬;望学校科学育人和谐向上,成师生理想学校之办学理想”的办学目标,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继续将每一名学生的多才多艺发展和人格完善作为核心主张。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要求。基于此,学校确立了“明德致善、乐学致远、修艺致雅、健体致美、勤劳致朴”的办学文化,形成了“五育”相互支撑下的特色发展,实现了满足学生幸福感的办学追求。在这种传承办学初衷、尊重历史文化、追随教育发展变化的文化追求下,学校将文化价值定义为:使每一名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精神世界共同成长,将教育的功能内化为健全人格的涵育;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学校的美育是从历史中走来,以文化传承的方式向下生根、向上生长的;是学校几代教育人智慧的积淀与基于实证研究的积累;是“十四五”时期学校在“办师生理想的学校,在生态民主、课程民主、学术民主、管理民主”上的着力点;是努力追求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关注,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从而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文化学园、教师的精神家园。
美育课程是在中小学美育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得以确立和优化的,承载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等多重价值期待。美育课程以显性的艺术课程和隐性的蕴含美育元素的其他课程为载体,具有延续以美化人传统、推进“五育”有机融合、增强美育教学实效、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作用。除了体育、音乐、美术学科以外,语文、数学、物理、科学等学科中也都有美育资源。教师应不断提升审美素养,同时把审美精神、审美方法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这样不但能使美育有了更多的实现路径,而且能让这些学科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学校结合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学生的特点,不仅探索学科融合下的美育途径,也探索学段一体化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形成“学科知识走向学科文化,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艺术教育走向教育艺术”三大美育核心理念。以下是幼小初一体化美育课程构建的具体做法。
幼儿阶段是儿童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行美育启蒙的关键时期。学校幼儿部从课程审美化的视角,设置了动感篮球和快乐骑行课程,使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旋律与肢体的协调配合感受运动之美、韵律之美、力量之美、坚韧之美,达到以健康之美育体的目的;教师根据视觉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等领域内容进行游戏建构,实现游戏课程中物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以满足幼儿对美的追求。
小学是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深挖每一门学科的美学价值,使教学有灵魂、有价值引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站在美学的角度认识学科、理解学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赏能力,更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文学科,教师主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向学生传递文学之美。语文教研团队分别从“文字之美、诗词之美、书法之美、成语之美、语言之美”五个专题向学生渗透学科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数学学科,教师通过主题教学向学生传递数学之美。数学教研团队基于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共创设了24 个立足学科美学的主题活动。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美术作品中的数学元素进行数学学习,从经典建筑中发现数学元素,在音乐中探寻数学足迹。由此,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之美、独特之美。
此外,学校的韵律之美、运动之美等也都是基于美学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健康之美育体、以科学之美育脑、以文化之美育心,成为学校小学阶段审美化育人的不懈追求。
经过幼儿、小学两个学段的审美浸润,初中学段的学生对学科的美学价值已经拥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基于此,初中学段在课程审美化构建的过程中将课程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学校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结合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及跨学科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
语文学科,教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让学生透过古诗文中的文字“吟”出音律美、“想”出画面美、“悟”出情感美。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感受到拳拳爱国情;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感受到真挚的友情。此外,古诗中那杨柳依依的送别场景、呦呦鹿鸣的广袤草原、万物有情的山水大地都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数学学科,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完美图形——圆、“阿基米德螺旋”等都可作为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载体。数学中的图形美、运动美、比例美、和谐美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物理学科,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和探究的方式进行美学鉴赏活动,运用美学原理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奇妙,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学校教师以审美视角审视学科价值,不仅使教学呈现动态生成的新格局,而且让美育融入学生的生活。这也达成了学校学科审美化构建的初衷。
学校构建的幼小初一体化美育课程,打破了学科的壁垒,使教师以新视角审视学科的价值,使教学呈现动态生成的格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内心变得美好、温暖,每名学生都能找到成长的自信、生命的快乐。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达到了“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美好境界,形成“人各有礼,事各有序,怀仁爱之心,行礼仪之路”的校园新样态。
学校美育实践活动突出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培养,凸显向美而行、融美于心的目标。学校本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目标,从立美实践的角度,基于美育课程追求普适课程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学校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和社团的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再辅以适切的教育评价,多路并进,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审美化课程体系。学校近百个艺术社团不仅活跃于校园,还活跃于社会各项活动中。学生人人具有艺体特长,人人懂艺术、会欣赏,能适应未来发展对美的需要。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审美能力,才能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
在学校美育中,学生树立的是信念,陶冶的是情操,铸造的是品格,升华的是心灵。学生学会了做事,变得宽容与善良;学会了共处,懂得了谦和与礼让;学会了交流,懂得了合作与共赢;学会了融合,懂得了吸纳与优化。学校合唱团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相应组别的银奖,管乐团连续两年参加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第一、第二届中小学生管乐比赛,均获特等奖。此外,学校还承办了全国“体育、艺术2+1 项目”观摩研讨会,迎接了教育部首批领航校长团队专家考察。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美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美育的发展既需要感性的激情与冲劲,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与行动;一种教育变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师生的成长既需要学习中的共同经历,也需要陪伴中的彼此滋养。学生因美育的滋养而快乐成长的美好样态,便是教育者最大的幸福。学校将把做的哲学深入下去,依托美育这一重要方式,精耕细作,矢志不渝地行走在追求幸福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