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俊
(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华小学)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密不可分,其强调手脑并用、知行结合,培养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提高审美。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华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城市小学,基于“和合教育”办学特色,因校制宜,统筹规划,着力研究城市小学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构建了劳动教育“五园”校本课程,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校的劳动教育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地实施。
学校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结合地理优势、文化积淀以及课程资源,制定并完善了《北华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实施保障等方面统筹规划劳动校本课程,力求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出发,发挥好课程的主导作用,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融合,使学习、实践、创造贯穿学生的成长全过程,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学校构建了“五园”劳动教育课程校本体系,包括“五门两级八类”。“五门”,即“校园小主人”“家园小能手”“田园小农夫”“职园小工匠”“创园小智星”五门课程。“两级”,即基础课程、创新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分为学科融合、自我服务、技能学习、家庭体验、社会实践、职业认知;创新课程分为科技实验、主题综合、非遗传承。
学校确定了“五园”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一是培养“校园小主人”:自主养成教育,校园情感培养,参与环境设计;二是培养“家园小能手”:健康美食文化,家居美化习惯,家务能力培养;三是培养“田园小农夫”:种植活动体验,植物百科探究,珍惜劳动成果;四是培养“职园小工匠”:责任担当精神,职业技术认知,工匠精神培养;五是培养“创园小智星”:体验劳动乐趣,幸福工程体验,工具创意风暴。
学校以专兼职教师、家长、社会公益人士多元的师资配备,以“主题式、项目化、体验式”等多样的教学方式,以“规划设计、制定方案、师资配备、课题牵动、多维协同、评价促行”为实施策略,集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于一体,保证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校着力进行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深入挖掘教材中劳动教育相关的思政元素,进行全学科的劳动教育渗透。学校积极开展全员师训,强化全学科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劳动教育观念,使其切实掌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组织教师研究团队,研发了《劳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实施要点教师指导手册》,在全学科课堂有机融入劳动核心素养培养。
学校拓展国家课程的教育内容。例如,五年级下册科学课《食物的旅行》讲的是食物从入口到排出消化器官里的旅行,以认识消化器官为主要学习目标。学校结合这个学习内容,拓展延伸,在五年级设计了“食物的旅行”大主题学习。以食物从一颗种子开始,到变成食物,再到被人体消化吸收、排出后的整个过程为探究学习内容,设计了劳动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个主题探究活动中,了解植物种植、食物制作、消化吸收等知识,感受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将健康饮食的生活观念和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品质内化于心。
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写了劳动教育故事专题读本。读本内容丰富,趣味性和教育性兼顾。有古代通过劳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神话传说,有古诗词中的劳动名言,有现代的励志劳动故事,有红色经典劳动故事,等等。读本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形式,渗透劳动观念,塑造劳动品质,培育劳动精神。
学校整理“工匠精神”系列微课资源,有从电视栏目中选取的影视资料,有教师讲述的劳模故事,还有学校“小红花好声音”宣讲团讲述的劳动故事等。学校整理出种植劳动课程数字资源库,结合家庭微种植、学校实践基地种植、班级特色种植等活动,遴选学校、班级、家庭的种植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形成分专题的种植课程资源包,促进教师共享与使用,积累劳动教师专业培训素材,同时也将资源分享到家庭中,带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种植劳动,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按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关要求,学校每学年都设立劳动周。内容有劳模宣讲、种植实践、技能比赛、新技术劳动体验、成果展示等;形式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例如,2022 年12 月,学校开展了“热爱劳动,热爱创造”主题劳动周活动,安排了听劳模讲故事、生活劳动技能比赛、中草药与养生药膳等探究实践活动,开展了校内到校外、实践到学习、传统劳动与新技术劳动的多种形式的活动。
1.开展传统中医学探究活动
中药学探究项目化主题学习课程是学校劳动“五园”课程中的特色课程。为丰富“田园小农夫”课程,学校开辟了特色的“传统医学,中药探究”种植园,种植板蓝根、柴胡、决明子、黄芪、藿香、红花、艾草等常用中草药。学生先是经过选种、了解种植知识,再根据植物特点绘制中草药班牌,然后亲自翻土、种植、施肥、除草、浇水,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学校还评聘一位草药小宣讲员,在引导学生了解中草药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方便学生观察记录,学校还制作了中草药种植手册。
中药学探究项目化主题学习课程时间跨度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要经过感知中医文化,认识中草药,种植中草药植物,草药后期处理和加工,制作香囊、泡脚药包、药茶、药膳等系统化学习,经历中草药种、养、收、研、用等实践探究过程。每个年段以小项目引领的教学方式着手,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课程内容,掌握粗浅的中医学小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中草药的热爱。
2.开展扎染工艺品制作活动
学校依托传统艺术教学——扎染,在五、六年级开展了扎染工艺品制作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整个活动过程共分为5 课时,分别是扎染非遗文化的学习、动手实践扎和染、设计工艺品、制作扎染艺术品、展览与义卖。学生在这项生产劳动中更能直观地感受和深入理解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历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升,真正发挥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育美的独特育人价值。
3.开展农耕大讲堂实践活动
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依托,在四至六年级开展“农耕大讲堂”项目化主题活动。活动共设计了知晓“二十四节气”和探究“二十四节气”里的种植两大项活动,时间跨度为一年,引导学生了解春种夏收、春种秋收、夏种冬收、冬种冬收的农耕知识。
4.开展劳动小岗位自治活动
一是班级小主人自治岗。学校在课外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小主人”自治管理劳动岗位。班级每名学生都承担了一个劳动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开学初,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竞争上岗;学期中,学生每月汇报、分享自己的劳动感悟和收获;学期末,学校评比“班级劳动小榜样”。学校通过这项活动,引导学生在班级劳动服务中,培养小主人翁责任意识,热爱班集体,提升自我管理和服务他人能力。
二是学校小义工奉献岗。学校的公共使用区域、展示区域、大型活动现场等位置,都设立了小义工奉献岗。目前,学校设立了活动室卫生义工岗、大型活动服务岗、校园文化宣传岗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奉献服务。
1.“劳动+节日”动手日
在端午节、中秋节、元旦这三个传统节日中,学校各班召开“讲由来,话习俗”主题班会,组织“巧手画、巧手编、巧手包”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使其动手制作节日特色礼品或食品,从而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2.“劳动+体育”运动会
学校将学生体能锻炼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举办“劳动遇上体育”趣味运动会,开展抬水灌溉、春种秋收、花样系鞋带、叠衣服接力等趣味项目,把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有机融合,以体育游戏的形式创设劳动场景,让学生在得到了体育锻炼的同时爱上劳动。
3.“劳动+艺术”创造节
学校以文化节为契机,以“劳动创造美”为主题,举办“劳动遇上艺术”文化节活动。学校开展气球编织、贝壳艺术、绘制脸谱等美术类活动、劳动古诗词书法比赛等活动,把手工劳动和美术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
作为城区小学,劳动场地、时间、师资等有限,开展日常家庭生活劳动教学时间受限,因此,学校将日常家庭生活劳动的技能学习设在家庭中,列出各年级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开学初面向学生及其家庭明确劳动任务、方式、评价办法等。实施过程中,学校适时组织各班、各年级、全校等不同层次的劳动展示和竞赛活动,监督和把控学生家庭劳动技能学习情况,并适时进行调整或跟进。期末做好学生、家长为主的生活劳动技能和习惯品质的评价、表彰。保证每周不同年段的学生参加家庭生活劳动不少于3小时。
学校受场地限制,种植试验田有限。为此,学校开展了家庭“微种植”的“田园小农夫”种植课程。学校劳动必修课安排一节种植常识的学习课,利用已有的数字资源库让学生学习,并分享给家庭参考,鼓励学生和家长开展亲子“微种植”体验活动。
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劳动。学校与姚源社区、姚胜社区等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劳动服务活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小分队参与巡街劝导文明祭祀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各居民点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等。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在公益劳动实践中获得启示,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离不开家长、社会公益人士、特长学生的参与。学校招募家长、社会公益人士、特长学生,让他们成为学校劳动兼职教师,弥补校内劳动师资不足和不专业缺憾。家长团队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包含健康饮食文化课程、家居美化习惯课程、家务劳动能力三个方面。劳模、不同岗位工作者为学生介绍劳动知识,讲解劳动技能,宣传各行各业的劳动贡献,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劳动目标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根据《甘井子区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细则》的相关要求,以评价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依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对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判,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素养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学校主要以劳动清单呈现技能评价内容,将技能学习内容分为三个等级。评价学生技能的同时,也渗透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导向性与发展性评价。中期和期末分别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为主,学校展示、汇报等方式为辅的评价方式,实现在劳动过程中育人。对于学生的生产劳动,学校主要是通过劳动任务单呈现评价结果,以“是否参加”“完成了吗”“效果如何”“自我感受”等指标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低年段以劳动意识、生活劳动技能评价为主;中高年段以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劳动习惯和品质评价为主。
1.“画像式”问卷评价法
教师设定一些题目,学生自主选择题型回答,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基本状态,以便调整改进教学内容、方式等。
2.“对话式”健身评价法
学校建立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四个评价主体的对话访谈团队,根据评价提纲,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了解其对劳动课程的认知、行为表现、参与情况等,在谈话中给予绿色交互评价,给予最近发展区的意见和建议,让被评价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档案式记录评价法
学校组织的服务性劳动和公益性劳动主要是通过档案袋记录的形式,让学生记录自己参与的内容、项目、感受等。教师将学生每一年参与劳动学习的过程性素材整理归档,记录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和公益性劳动的内容、项目、感受等整个动态历程,使之成为学生美好回忆。
学校通过学期劳动目标引领、各种比赛展示、评比小榜样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愿望,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感知、体验,久而久之内化为其人格特质。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深切感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途径之一。通过不断努力,学生“会劳动”“会生活”“能实践”“能创新”等核心素养基本要点达成度高。未来,学校将继续不懈努力,使劳动教育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