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宏 吕其权
(大连市甘井子区蓝城小学)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近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蓝城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精彩六年,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积极架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渠道和途径,开发校园、实践园、家园、社园“四园”劳动教育场域。通过“三位”协同、“四园”联动,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综合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主任、学科主任为成员的劳动教育领导专班,劳动专职教师和班主任配合落实具体工作,实现全员育劳。根据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学校明确了专班的职责,如组长的职责是统筹规划学校劳动教育,完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经费投入;副组长的职责是构建劳动课程体系,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各组工作顺利完成;德育主任和学科主任的职责是设置年级劳动任务清单,策划劳动周、劳动成果展示汇报等活动,指导师生具体实施;班主任的职责是设置“班级人人有事做”劳动清单,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专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反馈,保证劳动教育能在全体师生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
为确保劳动课程有效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水平,学校自主筹集资金建设了室内、室外不同种类的实践基地,为课程实施提供硬件保障。
学校的劳动实操教室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四大任务群课程要求,设置7 张劳动操作台、1 台电冰箱、1 台洗衣机、8个洗菜池,设有洗菜区、切菜区、烹饪区和品尝区,学生在这里可以参与劳动实践操作。
学校利用现有场地建造了阳光种植基地,学生为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根园”。“根园”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内设育苗区、种植区和养殖区,有1000 多个种植盒,基本能够满足全校学生人手一个的学习需求。学校还将“根园”与科技走廊横向连接,将新技术体验、应用与植育课程相融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进步为劳动带来的便捷。
学校在教学楼后开辟了有土栽培种植区,每个班级平均分得5 平方米种植区。每年的4 月到10月,学生可以在有土栽培种植区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传统种植方式。
课程是浸润师生思想、塑造师生成长的沃土,也是助力劳动教育有效落地的重要载体。学校创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强调促进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在架构劳动课程体系时,学校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实践为主线,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了校园、实践园、家园、社园“四园”劳动课程体系。除了校园外,重点建设以下“三园”。
1.植育课:农业生产劳动特色课程
学校植育课的劳动场所有两处,分别是无土栽培种植基地和有土栽培种植区。无土栽培的授课地点在“根园”,园区正中间是育苗区,两侧是种植区,师生共同归纳、设计无土栽培流程,进行农业劳动。第一步,教师征求学生的意见,师生共同商议要种植的蔬菜,并挑选种子。第二步,通过查找资料、问询家长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育苗的方法。第三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种植。为了达到水循环立体化,无土栽培种植基地还设置了养殖区,学生喂养小鱼,并将养鱼的循环水作为无土栽培肥料水,使养殖课程与种植课程有机结合。
有土栽培的授课地点位于教学楼后的“红领巾种植园”。教师和学生一起翻地、种苗、浇水、收获,经历完整的种植过程,学生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规律,明白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的道理。
2.食育课:烹饪与营养特色课程
对于成熟后可食用的蔬菜,食育课教师会带领学生采摘,并指导学生烹饪。食育课的授课地点是在劳动实操教室,学生在这里学习营养搭配、烹饪,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烹饪一些简单饭菜,如制作太阳蛋、可乐鸡翅、西红柿炒蛋等。
3.剪纸课:传统工艺制作特色课程
剪纸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该课程从1999 年开始,已连续开展了24 年。学校将剪纸课归纳在生产劳动领域的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里。学生用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剪出了对劳动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师生共同创作了《24 节气中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大团结》《卡通十二生肖》《五虎将》《五十六个民族人物》等大型作品。
4.项目化课程:“五育融合”特色跨学科课程
学校的劳动课程结合“五育融合”理念,与其他学科进行项目化、跨学科教学,使劳动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项跨学科教育。
学校有两位专职劳动教师。每学期初,劳动教师结合教材、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劳动课程计划,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寻找课程融合点,汇编劳动教育学科资料。
项目化主题实践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以某一种作物为例,采用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的方式,去探究这种作物的发展历史—种植方式—营养价值—加工方式—利用价值等。整个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画、歌曲、剪纸等表现形式。在这种实践、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了课程育人的理念。
家务劳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调节身心、开发智能的作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意识,还关乎其今后的成长成才和幸福生活。
学校提倡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依据自制的劳动任务清单,将劳动课程由学校延伸到家庭,推进家园劳动课程落地实施。学校布置劳动任务,保证学生每周在家有不少于两个小时的劳动时长,引导家长认同劳动教育,并愿意放手为孩子提供劳动机会。通过专家讲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学校向家长宣传劳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劳动课程开设的意义、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等,帮助家长形成正确认知,使其明确家庭对于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家园共育,学校引导学生学会整理书包、叠被子、扫地、倒垃圾、洗碗、洗衣服、做饭等简单的家务劳动,使学生将劳动变为自觉的行为。
学校统筹劳动教育资源,设立校外五大劳动实践基地,分别是无障碍志愿使团、由家村千红莲敬老孝亲实践基地、甘井子区图书馆劳动实践基地、砬子山村学雷锋实践基地、蓝城小学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学校凝聚劳动教育向心力,使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共生。“红领巾宣讲员”“图书管理小义工”“防疫宣传小卫士”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中接受劳动教育,参与职业体验,在分享、奉献中收获快乐。由此,学校实现了以课堂为原点向学校、社区、社会延伸,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践空间。
“坚持育人导向,倡导自主实践,注重综合评价”是学校建立并秉承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组织开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校内劳动岗位实践活动,要求每名学生认领一个劳动岗位,自主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让垃圾回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学做时代先锋”学雷锋劳动实践月活动。此外,学校还依托劳动节、科创节等校园节庆日,开展班级劳动技能比赛、“优秀劳创作品”展评、“劳动小能手”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凸显学校劳动教育的日常性、连续性、服务性和创造性。
学校立足家园、实践园、校园、社园“四园”劳动培育目标,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属于自己的劳动实践成长档案。学生以文字、图片、作品等多种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四园”劳动成果。学校还设计并印制了《学生劳动实践作业清单》,落实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的星级评价。学校秉承发展性评价的原则,结合“广树进步小榜样”活动,采取“3+N”榜样层级评选机制,以点带面,定期开展劳动小榜样评选活动,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评选,处处有宣传。
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教育让学生拥有开创幸福生活的能力。学校将继续完善工作思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创新实施途径,强化育人成果,赋能学生成长,让劳动塑造学生心灵,使劳动教育更有特色、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