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义 吴玉霞
课题名称:南昌市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匹配的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L202209。
本文对南昌市20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走访和调查,结合全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文献研究,分析老年人需求现状,折射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对国内成功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经验总结,提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建议。
2020年全国开展了第七次人口普查,其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8.7%和13.05%。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约3.8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正从一个“老龄化社会”跨入到一个“深度老龄化社会”。作为重要群体之一,如何养老成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智能化的到来而有了较高的提升,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对养老服务供需的把握不精确、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随着老龄化浪潮的到来,并且伴随着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态势,养老不再是从家庭到养老院单一模式,社区养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在这样的大環境下,需要充分融入“智慧”的因素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度,精确地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双重个性化需求,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
虽然社区养老服务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更深层次的养老服务供需匹配错位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
一、老年人需求现状分析
《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选取南昌市20个社区作为调研对象,对所有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对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老年人的需求主要有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需求主要为前两项,具体数据如下。
(一)经济供养需求
经济资源是养老的基本保障,良好的经济状况能使人们安享晚年,在选取的调查对象中,85%的老年人有较固定的退休收入,平均工资为2500元,其中40%的老年人还有养老储备金或子女的经济资助;12%的老年人没有退休工资收入,但有来自亲属的经济帮扶;有3%人老年人没有经济资源。
(二)医疗护理需求
多数老年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医疗护理需求,需求强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低龄段的老人身体比较好,需求强度较低,高龄段的老人身体相对差一些,需求强度高,购买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比例为85%、12%和3%。根据调查结果整理数据如下表1。
随着寿命的增长,高龄化伴随着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在增加,这一群体有强烈的护理需求,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有上门看病、上门助浴、康复护理和健康引导服务等需求。
(三)养老住房及设施需求
居家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对住房有刚性需求,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老年人有自己的住房,但房屋普遍老旧,多建于70-80年代之间。房内安全需求是养老保障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房内设施调查中,发现,对房内“应急呼叫设施”的需求最大,大于60%。
(四)休闲娱乐需求
老年人空闲时间较多,需要通过休闲娱乐来充实晚年生活。据调查,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可以一定程度减少疾病。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主要包括:看电视、刷短视频、种花养草、下棋打牌和跳广场舞等。
二、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养老产业正在向智慧型养老领域靠近,但结合老年人需求现状分析,还是会存在供给不足、信息不对称、供给单位对老年人的需求把握不精确、服务缺乏专业性等矛盾。
(一)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供需矛盾
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结构大都具有“少子化”的特征,随着国家二胎和三胎政策的放开,其子女成家后多数生育两个孩子以上,因此,子女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老人在日常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变弱,身体健康状况逐步下滑,急需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比如,建立“托老所”,弥补家庭照料的不足;提供上门买菜做饭、上门助浴、上门聊天、上门室内保洁等服务;提供全职保姆服务等。但在对南昌市20个社区进行走访时,发现能够提供以上服务的社区相对较少,供需不匹配。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大致流程为:老人向社区发出服务请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派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服务人员完成服务后在养老中心登记备案,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流程,实施起来并非很简单。对于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在向社区发出服务请求时可能会因为行动不便而无法实现,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在指派工作人员服务时,可能会因为人手不够而导致服务不够及时。
(二)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矛盾
步入老年后,自理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会逐渐变弱;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患病几率逐渐上升;在养老体系中是否存在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保障,是老年群体关注的焦点。但现实情况,多数老人还是难以承受较高的医疗费用,对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还需承担理疗和康复费用。除去以上费用外,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再享受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了。被大众看好的社区养老能否匹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呢?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一部分来自下岗再就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对于术后康复的服务缺乏针对性。社区医疗站专业的工作人员匮乏,难以实现常规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护理,术后康复护理等服务。
(三)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的供需矛盾
社区养老无论是上门提供服务还是给老人提供日托服务,服务内容基本局限于物质方面,基本不涉及精神层面的养老服务。良好的精神状态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身心健康方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变“养老”为“享老”。老人的子女由于工作及家庭的影响,难以做到24小时陪同,甚至一些子女和老人不在一个城市生活,老人寿命的延长带来更多的是寂寞和孤独。社区养老服务应提供一些专业的心灵疏导来填补老人的心理空虚。
退休后的老年人时间空闲且自由,身体健康的老人需要通过丰富的娱乐活动来填满空闲时间。他们愿意参与兴趣爱好协会和集体休闲活动。但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由于各种条件不足,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国内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借鉴
我国第一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乌镇智慧养老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采用了大数据技术和交互式系统,很好地把线上和线下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在老人家中安装智能居家设备(移动智能设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管理,当老人在家中发生突发状况时,家中安装的智能居家设备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将老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输到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备份到老人的家人手机里。这样,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做出应急措施,老人的家人也能第一时间知晓老人的情况。整个过程,平台都有数据记忆、数据分析和数据预测的功能,针对老人的需求数据分析出身体状况,预测出未来的需求,从而对每一位老人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服务。这种模式受到老年群体及其家人的好评。
“乌镇智慧养老信息管理平台”不仅线上系统做到无缝对接,线下配备也非常丰富,包括棋牌室、图书室、休闲室、保健室等场所,同时还配备了专业的服務人员指导具体操作,老年人能够很愉快地融入线下各种场所的活动,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让老年群体的感受从“养老”升级成了“享老”。
目前,“乌镇智慧养老信息管理平台”已为老人提供了2300次的养老服务。服务对象的数量还在陆续增长中。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及快速发展,在传统的养老服务领域融入“智慧”的元素,将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养老服务行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乌镇智慧养老信息管理平台”的服务现状不难看出,这种智慧养老模式有很多的优点:1、实现了跨时空的服务,通过平台实现了较高的供需匹配度;2、与养老机构比较,缩减了养老成本;3、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缓解了传统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员不足的压力。
四、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建议
(一)以社区为中心平台,整合资源,加大养老服务支持
以社区为载体,平衡整合社会、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资源,引进优质的社会公益组织,以政府养老政策为导向,融入市场化元素,实现“立足社区,居家服务”的养老方式。第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据统计,在老年群体中,“低龄”的老年人占比更高,这部分群体的特征是时间自由、身体状况良好、自理状况良好、需求多元化且个性化等。针对这一群体,社区应提供“菜单式”服务以满足他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外出陪伴、日常生活用品送货上门、厨房服务等。第二,通过链接相关社会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老年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阳光和快乐。第三,以社区为载体,定期组织老年群体参加社会娱乐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娱乐骨干的作用,同时,鼓励老年群体自发性组织娱乐活动,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构建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通过上文“乌镇智慧养老信息管理平台”案例的介绍,能够看出社区养老“智能”的体现,不仅可以节约养老成本,还能够让大部分老年群体满意。呼吁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自己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在智慧养老的基础上增强科技的含金量,提高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的精度。运用物联网、智能呼叫、云计算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包括居家养老模块和社区养老模块,创建新型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新型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运作流程:首先老人与服务中心签订养老服务协议,登记老人的基本信息,指定具体的医护服务人员,如果老人在家中发生了意外(摔倒),家中安装的安全传感器就会马上通知到医护服务人员和老人的亲属,医护服务人员和亲属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紧急情况下会转送医院,不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如果老人的厨房有东西在煮,且30分钟以上仍然在煮的话,装在厨房的传感器就会发出报警提示,如果10分钟之内没有响应,厨房的火会被平台监测到并自动关闭。这样就可以减少东西烧焦、火灾等危险事件的发生。系统要根据检测到的内容生成健康档案,并且自动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预测出老人可能出现的任何状况并给予温馨提示。通过以上流程不难看出,智慧的社区养老方式,破解了社会化养老机构不足的瓶颈。
(三)建立“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针对“高龄”段的老人,其最大的需求就是身体的保养和康复,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主要检测到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现状,但后续专业的医治、保养、康复和护理对“高龄”段的老人很重要。这就需要数字化的护理模式和科技化的老年用品作为技术保障。比如,通过老人的床垫、马桶垫、手环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到老人的呼吸、体温、心肺功能情况,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发出报警信号,系统将移动终端收集到的老人的各种信号传入云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自动传输给其主治医生,医生根据结果给出诊断和处理建议。
老人的健康护理是一项常规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护理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是高科技发展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老人可以全程享受跟踪护理服务,根据云端的数据针对性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提高了供需匹配度,降低了服务成本,优化了服务流程,实现了方便、快捷的科学护理管理。
科技化的老年用品体现了智慧养老的温度。智慧养老离不开科技化的终端,但老年人对高科技的理解和运用普遍缺乏了解,通常对新鲜事物的接触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但在智慧养老模式下,需要用到较多的移动终端产品,这些老年用品应多些人性化和适老化的体现,使用起来,让老人感到便捷又不复杂化,把供需两端的各种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大限度满足老人精准而个性化的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快乐幸福的晚年。
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难以应对老人们的养老需求了,缺乏完整有效的供需评估体系、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不匹配、对社区养老供需缺乏精准的管理体系。庞大的老年群体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提升供需匹配度,从而满足老年群体多元且个性化的需求,变“养老”为“享老”。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