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常规检查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中的临床效果

2023-03-10 02:59陈帆曾德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尿蛋白

陈帆 曾德飞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性疾病,其会对机体的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并导致多种自身抗体出现。青年女性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高发群体,通常具备复杂临床表现,疾病治愈难度大,少部分患者的疾病症状可呈现出“一过性”特征,大部分患者的皮肤以及黏膜会受到损害,并影响心脏、神经、骨骼等系统功能,甚至可能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栓塞等,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研究报道中,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尚无统一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受到遗传、感染、内分泌以及免疫异常等因素影响,在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促使机体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弱,B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大量自身抗体在体内积聚,在和抗原发生结合后,在皮肤、小血管、关节以及肾小球等部位集结,最终引发各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2]。由于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并无特异性症状出现,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难度大。有研究报道称,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抗体直接和组织细胞上的抗原产生作用,破坏细胞组织,会造成血液细胞多项指标发生异常[3]。同时系统性红斑狼疮易导致肾小球炎性反应及坏死,因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血尿常规检查可取得较好效果。研究就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并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探讨血、尿常规检查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并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男22例,女38例,年龄20~50岁,平均(33.20±4.56)岁,病程2~12个月,平均(5.28±2.23)个月;对照组男25名,女35名,年龄19~50岁,平均(33.36±4.70)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研究组符合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诊断标准[4];初治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肾脏疾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醋酸泼尼松片(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636,规格:5 mg)治疗,用法用量:40 mg/次,1次/d;环磷酰胺(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627,规格:0.2 g),将500 mg环磷酰胺溶于250 mL生理盐水,每2周静滴1次。治疗1个月,治疗后若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无疼痛感,损伤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则可出院。全部受检者均接受血、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时采集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采集容器为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凝真空管,采集量为5 mL,采集后进行冷藏保存。检测仪器为迈瑞BC-2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标本采集后4 h内完成检测操作,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尿常规检查时采集中段清洁尿,以干化学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1)两组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2)两组尿蛋白情况,包括尿蛋白(-)、尿蛋白(+-)、尿蛋白(+)、尿蛋白(++)、尿蛋白(+++)。(3)研究组入院时与出院时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4)研究组入院时与出院时尿蛋白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录入数据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研究组入院时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

研究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s)

表1 两组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s)

组别 白细胞计数(×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fL)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计数(×1012/L) 血小板计数(×109/L)对照组(n=60) 5.75±1.35 9.05±1.35 137.45±12.69 4.50±0.43 202.49±42.32研究组(n=60) 5.38±1.80 8.75±2.32 108.20±29.65 3.55±0.60 161.35±32.28 t值 1.274 0.866 7.025 9.969 5.987 P值 0.205 0.388 <0.001 <0.001 <0.001

2.2 研究组研究组入院时与出院时血常规指标水平比较

研究组出院时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60例入院时与出院时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s)

表2 研究组60例入院时与出院时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s)

时间 白细胞计数(×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fL)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计数(×1012/L) 血小板计数(×109/L)入院时 5.38±1.80 8.75±2.32 108.20±29.65 3.55±0.60 161.35±32.28出院时 5.46±1.75 8.80±2.15 126.35±30.28 4.11±0.75 192.24±35.65 t值 0.267 0.122 3.317 4.516 4.975 P值 0.806 0.903 <0.001 <0.001 <0.001

2.3 对照组与研究组入院时尿蛋白阳性率比较

研究组尿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尿蛋白阳性率比较[例(%)]

2.4 研究组研究组入院时与出院时尿蛋白阳性率比较

研究组出院时尿蛋白阳性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研究组60例入院时与出院时尿蛋白阳性率比较[例(%)]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严重免疫性病变,为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需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尽早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实施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将疾病导致的损伤与并发症减少,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尽早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报道称,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死亡的原因主要为感染与炎症[5]。血常规为临床常用检查方式,可对血液内各项指标的含量进行检测,可依靠观察各项血细胞的参数,由此对机体感染情况予以判断。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出院时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高于入院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会导致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降低,引发贫血症状,随着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得到控制,可使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升高[6]。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贫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1)自身免疫性贫血:和机体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存在关联,其中抗红细胞抗体会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出现,抗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会减少红细胞生成素数量,引发贫血症状。(2)铁代谢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无法释放储存铁,或无法高效利用骨髓铁。(3)系统性红斑狼疮对肾脏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其无法生成足够数量的红细胞生成素。(4)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生成的淋巴毒素,会对骨髓红细胞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5)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血小板减少后,会使女性月经周期发生紊乱,延长月经周期,增加月经量,若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会进一步加重贫血症状[7-10]。

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患者机体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是,(1)免疫因素:①抗血小板抗体:一般情况下,抗血小板抗体为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型,其能够和血小板膜抗原发生结合,结合的类型可为特异性结合,或是非特异性结合,从而导致血小板膜表面的黏附因子发生改变,并且可使补体火活化,并依靠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来破坏血小板的免疫性。②抗磷脂抗体:血小板内的磷脂含量非常丰富,容易在抗磷脂抗体的作用下,而出现形状的改变,并受到网状内皮细胞的扣留,由此使其受到破坏[11]。③巨核祖细胞出现异常分化:有研究报道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机体血小板减少,主要是由于其机体造血干细胞在向巨核细胞前体细胞进行增殖分化时,完整的过程受到破坏,导致增殖分化无法完成[12]。(2)血小板生成素:有研究报道称,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时,相较于未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前者机体血清内的抗血小板生成素抗体会明显增加,抗血小板生成素抗体可使血小板生成素被中和,由此将血小板生成素的水平降低,显著减少巨核细胞的数量[13]。除此之外,有研究报道称,对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通过开展血清检测,可发现其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抗体,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抗体能够对血小板生成素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结合起到抑制作用,使血小板生成素对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的诱导分化过程予以阻断,由此在巨核细胞前体细胞水平上,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巨核细胞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14]。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尿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出院时尿蛋白阳性率低于入院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易出现尿蛋白阳性,同时随着患者的疾病得到控制,其尿蛋白阳性得以降低。通过开展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情况,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参考。分析原因,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肾脏损伤的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从而导致肾小球受到损伤[15]。由于肾损伤引发的肾功能衰竭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主张无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处于何种程度,在对其疾病予以确诊后,需应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从而使患者机体由于免疫损伤导致的器官损害减轻,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将其生存周期有效延长。

综上所述,血、尿常规检查不仅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辅助指标,同时可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红斑狼疮系统性尿蛋白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尿蛋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伴脱发的头皮深在性红斑狼疮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出血和脑梗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