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文化博物院藏古代乐器看齐国出土乐器特点及文化因素

2023-03-10 09:12:04蔡亚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期
关键词:商王临淄编钟

蔡亚非

(齐文化博物院,山东 淄博 255400)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以后,建立周朝。次年,姜太公以首功封于“营丘”,建立了齐国。周厉王十九年(前859)齐献公迁都临淄,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六国,临淄作为姜氏齐国和田氏齐国的都城长达630年之久。“临淄是东周时期最大的都城之一,也是当时最繁华富庶的城市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临淄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的临淄不仅是一个“甚富而实”(《战国策·齐一》)的东方名都,还是一个“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史记·苏秦列传》)的音乐名城,乐器制造业亦是比较繁盛。齐国还拥有自己的音乐品牌《韶》乐。齐国的乐器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打击乐器,如钟、编钟、镈、铙及大鼓、悬鼓等;二是弹拨乐器,如琴、瑟等;三是吹奏乐器,如箫、竽、埙等。齐国的乐器遗存亦是十分丰富。齐文化博物院乐器包括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其中既有实用器也有明器,且不乏纹饰华丽精美者。

1 打击乐器

1.1 钟

铜钟:该铜钟出土于齐国故城东北部河崖头村的一个窖穴中,与其同出的有鼎、盂、簋、瓿①。铜钟整体呈圆筒状,腔体较长,平舞,无钲,平于,圆枚,两侧直铣,口平。纽为桥形,圆枚呈三行排列,每行12枚,均等距排列一周,上饰弦纹,篆部饰蟠螭纹,鼓部无纹饰。钟高41厘米,纽高6厘米,口径24~27厘米,舞部纵横21~18厘米,鼓间27厘米。

编钟:青铜编钟有商王墓地出土的纽钟7件,大夫观村出土的甬钟8件,稷山洞石墓出土的微型鎏金编钟12件。

商王墓地纽钟发现于商王墓地战国晚期墓葬M2内。商王墓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商王村,以北5千米处即为齐国故城遗址。1992年,淄博市博物馆和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组成考古发掘队,对临淄水泥厂扩建工程范围内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102座墓葬,清理出土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等各类材质的随葬器物共计982件。随葬器物种类之多、工艺之繁复、技术之精湛、铭文涉及内容之广博,皆体现出墓主人不俗的身份,为深入研究齐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物资料。M2中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铜器、银器、铁器、玉石器、骨器和漆器共计216件”②。乐器发现于墓室东部、椁之外部,其中编磬19件位于南端,14件编钟位于中部。限于椁外空间,现场并未发现用于悬挂的支架。另外,同出的还有8件铜构件。

该组编钟为纽钟,大者通高28.7厘米,小者通高11.5厘米。大小相次,形制和纹饰相同。7件纽钟皆为合范铸成,在钟的舞部和鼓部均可见明显的合范迹象。圆角长方形纽,弧形于,铣部内敛,枚突起较低,扁圆形舞和钟腔。这组编钟纹饰繁复、精美异常。纽部、篆部、枚间均饰精细的三角云纹和卷云纹,枚上饰旋纹;舞部、钲部和鼓部均饰变形凤鸟纹,羽尾勾曲,突出于表面,凤羽之内填以羽状重环纹、细线纹和圆圈纹;钟腔内壁也有清晰的凤鸟纹和卷云纹(图1)。据专家鉴定,这组纽钟为实用乐器,敲击可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且发音准确。

图1 商王墓地出土的纽钟

大夫观出土甬钟共8件,1978年出土于临淄区大夫观村战国墓,“此墓规模宏大”③,有4个陪葬坑。编钟位于墓室东南侧的乐器坑中,同出的还有两套共计16件编磬。此墓北距齐国故城500米,西北距春秋时期孔子闻韶处1千米。8件编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排列。相较于商王墓地的纽钟,这批甬钟的体量大了很多,大者高57.6厘米,重达16千克有余,小者高29.1厘米,重约2300余克。甬细长,为上小下大的柱状,封衡,有旋有干,钟腔阔而短。钲部及篆部均饰蟠虺纹,舞部饰凸起的勾连雷纹。

稷山汉墓出土的鎏金编钟体型较小,最大者通高12.2厘米,最小者通高7.3厘米,最重者300余克,最轻者仅80克,这组鎏金编钟可称之为微型编钟,1983年出土于稷山。稷山位于齐故城南10千米处,临淄名山之一,“为临淄区与青州市的界山”④。当年群众在此山采石爆破时,发现汉代洞石墓一座。该墓被炸开后,现场有许多群众涌入墓中,猎取葬器,致使器物位置不详。后经公安部门和文物部门联合调查和查询,追回了部分文物,分别藏于当时的临淄文物管理所和益都博物馆。

此洞石墓共出土编钟14件,其中甬钟5件,纽钟9件,有12件藏于齐文化博物院,分别是4件甬钟、8件纽钟。4件甬钟形制、纹饰皆相同,尺寸差别不大,最大者通高12.2厘米,最小者通高11.7厘米。甬钟通体鎏金,甬细长,为圆柱状。封衡,有旋有干。旋位于甬的三分之一处,干在旋之下。圆枚较短,枚的分布区大于腔体的二分之一。铣部内收,于部弧度较小。舞部饰祥云纹,篆部无纹饰,钲部铸有文字符号“”,鼓部除明显的几何形波曲纹外,尚有其他纹饰,但已锈蚀不清。

8件纽钟形制相同,纹饰略有差别。最大者通高10.8厘米,最小者通高6.6厘米,尺寸差距较大。纽钟通体鎏金,直角长方形纽,圆枚较短,枚的分布区略大于腔体的二分之一,铣部内收,于部弧度较小。舞部饰卷云纹,篆部无纹饰,钲部铸不同的文字形符号,有“”“”“”“”“”“”“”七种。鼓部饰明显的几何形波曲纹,尚有其他纹饰,已辨识不清(图2)。这组鎏金编钟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虽历经千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发出金灿灿耀眼迷人的光泽。

图2 稷山汉墓出土的鎏金编钟

1.2 石磬

石磬是我国出现最早的石质打击乐器和礼器,《考工记》有关于它制作工艺的详细记载:“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叁分其鼓博,去一以为鼓博;叁分其鼓博,以其一为厚。”说明当时的人们对音律、音质等乐理知识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商王墓地出土编磬:商王墓地出土石磬16件,每组8件,共两组。这些石磬在商王墓地战国墓M2墓室东部椁外南端被发现,两组石磬皆为青白色石灰石质,“每件都有两条白色石纹”⑤。“现在敲击,仍可发出音质准确、乐律分明、清脆悦耳的音乐”⑥,属实用乐器。石磬形制皆为上边倨句形,下边作微弧的曲折形,股鼓分明,于磬折处钻孔,表面打磨光滑。鼓长13.5~35.7厘米,股长11.1~26.2厘米,厚2~2.7厘米。

大夫观村出土编磬:该石磬分两组,共有16件,与编钟一同出土,为青灰色石料,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依次排列。最大者鼓长50厘米,股长33.4厘米,股博长14厘米,重11380克(图3)。

图3 大夫观村出土的编磬

微型石磬:出自稷山洞石墓,共计9件。最大者鼓长11.5厘米,重约650克;最小者鼓长仅4.2厘米,仅重约110克。这组微型编磬为青灰石质,小巧玲珑,敲击即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上边呈倨句形,下部呈弧形。石磬表面略有划痕,钻孔整齐。

铭文石磬:该磬体积较小,为黑色石质,鼓博部阴刻刻有“乐堂”二字(一说“乐室”),通长21厘米(图4)。

图4 铭文石磬局部

1.3 铜钟磬支架构件

出土于商王墓地,与编钟、编磬同出一墓,在编钟、编磬附近,构件应镶于木质钟磬架横木两端,横木朽毁后铜构件散落于墓底,出土时构件内尚残留横木朽迹。共出土铜钟磬支架构件2件(图5),其大小相似,形制相同,纹饰一样,皆为长方形,筒状,四面皆饰“X”形卷云纹,纹饰四周饰宽带弦纹。

图5 铜钟磬支架构件

1.4 铜铙

《说文》记载:“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周礼·地官·鼓人》记载:“以金铙止鼓。”说明铙是退军时用以指示停止击鼓的。所谓“击鼓聚将,鸣金收兵”,“金”即指铜铙。当然,铙不仅用于军旅,也可用于祭祀和宴飨。此铜铙出自临淄区西汉齐王墓,西汉齐王墓位于临淄区窝托村南,东北距齐故城23千米。墓葬封土规模巨大,封土层显示出了墓主人不俗的身份和地位。此次发掘共发现5个随葬坑,均未遭盗扰,出土器物众多,共出土12100余件文物。“其中陶器79件,铜器675件,铁器约410件,银器131件,铅器994件,漆器163件,骨器311件,泥器约3000件,其他311件。”⑦而乐器出土于三号坑椁室内。该铜铙整体似铃又稍大,腔体宽度接近于腔高,腔体以中轴线为隔阑平均分为左右两部分,均为素面。口部呈凹弧形,两侧角较尖锐。细长柄,柄末端有一道加厚的箍,柄与腔体相通,柄中可置木段。

1.5 鼓

鼓作为一种乐器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存在了。鼓在古代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周礼·地官·鼓人》中记载:“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齐文化博物院馆藏陶建鼓出自山王村汉代兵马俑坑,属于明器。建鼓一词在文献中多有出现,如“禹乃建鼓于廷以为民之有谒告者”“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建鼓在苲階西”“夏后加之以足谓之足鼓,殷人贯之以柱谓之柱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后世复殷制建之谓之建鼓,鼓高六尺六寸”等。山王村汉代兵马俑陪葬坑东距淄河约1300米,南距胶济铁路80余米,北距临淄齐故城约500米。俑坑内出土陶车马、人物、兵器、乐器、动物俑等,还有阙楼、大门、楼房、粮仓、庖厨等建筑模型共500余件套。主要内容大体可分为“阙门及车骑行列、步卒方阵、后宅院建筑模型及车马出行、俑坑护卫阵四部分”⑧。此建鼓出自陪葬坑“跽坐俑方阵中”⑨,由鼓和鼓座构成。鼓座为方形实心,台座中间有半球形凸起,上有对称孔。鼓为泥质,椭圆形,鼓腹,鼓身一侧有方形台,上有弦纹,另一侧有半球状凸起,中间一孔与鼓座的孔相对,两者之间应有支架连接,现已朽失。

2 弹拨乐器——陶琴

陶琴2件,属于明器,均出土于山王村汉代兵马俑陪葬坑,分别位于戏楼顶部及2号寝房内侍女娱乐场景中。2件陶琴均为泥质,手工制作,“表面用不同的色彩勾勒描绘”⑫。

第一件位于戏楼的顶部。戏楼为三层小楼,顶层有乐俑、餐饮具以及鼓、琴等乐器。击鼓、抚琴的两俑背西面东正坐,其对面有4件坐俑,中间放置陶方壶、酒尊、耳杯、食盘等饮食器皿以及琴、鼓等乐器,中间有1抚琴坐俑和1舞蹈立俑,呈现出一幅形象的饮酒行乐场景(图6)。此琴长11厘米,宽3.8厘米,厚2.1厘米。琴呈长方形,琴面左侧有三个凸起的圆形饰,内为凸宽条,右侧边缘凸起,与左侧圆形饰之间以7条朱绘彩线相连,意为琴弦。

图6 饮酒行乐场景立俑

第二件位于2号寝房内侍女娱乐场景中。2号寝房位于后院中部偏西的位置,为悬山顶平房,南侧房檐前出厦,房门在西间正中,室内有俑,环绕团座,中间有琴、鼓和耳杯等,呈现出饮酒行乐场景。此琴为长方形,左侧边缘处有3个凸起的圆形饰,内有1凸宽条,与右侧的凸宽条之间用朱彩勾画琴弦,但已迷糊不清,左侧凸宽条略宽于右侧。

3 馆藏古代乐器特点

一是种类较多。就乐器使用方式而言,既有打击乐器,又有弹拨乐器;就乐器材质而论,既有青铜乐器,又有石质乐器;就乐器实用性来说,既有实用器,又有明器。二是出土墓葬墓主人等级较高。由乐器出土的墓葬位置、规模、形状以及同墓葬出土的其他文物组合等各方面的考虑,这些乐器所在墓葬的墓主人在当时来说都属于齐国的贵族阶层。三是时间集中于战国、汉朝时期。虽然有些墓葬尚不能确定具体的墓主人是历史上的哪一位,但从墓葬形制、陪葬规格等方面来看,基本集中在战国和两汉时期。

4 齐国故都临淄乐器考古发现的文化因素

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等因素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体现,因此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势必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一是齐国音乐历史悠久。齐都临淄旧属东夷之地,东夷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夷文化。从《后汉书·东夷列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东夷族群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东夷部族的首领太昊、少昊和蚩尤在音乐艺术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影响。相传乐舞《韶》《南风歌》及《思亲操》等作品是龙山文化时期东夷地区杰出的领袖舜所作。二是雄厚的经济基础奠定了齐都临淄音乐的盛行。齐都临淄自姜太公封齐建国以来,国力不断增强,而继任者也以发展经济为重要任务,因此,东周时期齐国上层社会好乐习气十分盛行,继而影响到民间。社会各阶层的音乐诉求又影响到齐国乐器制造业的发展。

5 小结

齐文化博物院所藏乐器从各个方面证明了齐国乐器的普遍存在和制作工艺的高超,为研究齐国音乐史、民俗史、丧葬制度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借鉴。同时,也佐证了史料典籍中关于齐人热爱音乐、音乐在齐国繁荣发展的记载。

注释

①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文物,1972(5):3-18,66,70-73.

②齐故城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M].济南:齐鲁书社,1997:13.

③杨英吉.临淄出土战国编钟[J].管子学刊,1988(2):92.

④淄博市临淄区文物管理局.临淄文物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89.

⑤⑥齐故城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M].济南:齐鲁书社,1997:66.

⑦贾振国.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J].考古学报,1985(2):223-266,279-286.

⑧韩伟东,魏成敏,王会田.临淄山王村汉代兵马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6.

⑨韩伟东,魏成敏,王会田.临淄山王村汉代兵马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89.

⑩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77.

⑫韩伟东,魏成敏,王会田.临淄山王村汉代兵马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88.

猜你喜欢
商王临淄编钟
做“儿子”之前先做自己
金石齐鸣话编钟
曾侯乙编钟
军事文摘(2020年14期)2020-12-17 06:27:44
沾化至临淄高速公路北贾枢纽立交段选线研究
殷卜辞所见的雀族及其相关问题
中州学刊(2020年4期)2020-06-19 07:41:40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金桥(2018年5期)2018-09-22 02:16:54
富足繁华的第一大都会
山东画报(2018年3期)2018-05-14 15:16:23
丹漆纱和素麻:临淄齐故城出土纺织品的一些认识
丝绸(2015年8期)2015-02-28 14: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