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日文实地踏查资料述评

2023-03-09 03:00阿拉腾嘎日嘎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满铁兴安调查报告

阿拉腾嘎日嘎,宋 强

(1.内蒙古民族大学 蒙古学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部,兰州 730030)

二战前与内蒙古相关的日文史料收藏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东京大学图书馆、东洋文库、东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天理大学图书馆、东北大学图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国立国家图书馆、江上波夫博物馆、鸟居龙藏博物馆等各级图书馆,部分资料散存于我国大连、北京、呼和浩特、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史学家吉田顺一曾发表有关内蒙古的日文调查资料的数篇论文。(1)吉田顺一:《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东部内蒙古调查报告书》,《日本蒙古学会纪要》,1999年,第33-44页;《兴安四省实地调查——关于非开放蒙地的调查》,《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第四十三辑第四分册,1998年,第57-71页。目前,使用上述资料的留日学者较多,而国内直接利用日文资料者甚少。近十年来,资料的整理、翻译等基础工作进程较快,正不断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入。(2)辽宁省档案馆编:《满铁调查报告》(系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黑龙江省档案馆编:《满铁调查报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黑龙江省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研究院编:《满铁调查报告》(译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周太平编:《内蒙古外文历史文献丛书》,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孛尔斤·布仁赛音编:《二战前内蒙古日文调查资料》(系列),近现代资料刊行会2016年版;马福山译:《满蒙的探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袁向东、张明杰编:《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但由于资料文句属于“半文半白”,解读难等原因,利用率尚低。

众所周知,欧洲东扩、黑船事件及沙俄南扩等一系列殖民之举,迫使日本选择维新之道,借以迈向西洋现代化,其大陆梦随之复燃。因此,以探查周边他国、收集资料为目的的殖民先行考察悄然展开。其调查可分为政界、军界、商界、学界组织的调查,在西伯利亚、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台湾、“满蒙”、云贵等地区收集了诸多资料,另有一些民间个人进行的探险纪行资料。对此国内早有整理翻译出版物,不加赘述。

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有关东部内蒙古的日文实地踏查资料颇丰,主要有军方秘探资料、满铁调查资料、学术踏查报告、民族地志、殖民地方志等类型的资料。战后,日本外务省档案馆等国家级资料档案馆和图书馆陆续开放由关东都督府陆军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洲国”兴安局、帝国大学及学术团体实施的各类内部调查资料。

一、军事侦探资料

1872年日本政府指派军人池上四郎、武市熊吉和外交官员彭城中平三潜入中国秘密探查一年之久,翌年提交《满洲视察复命书》,书中有大量满蒙交接地带军事信息。1879年日军参谋本部部长山县有朋指派桂太郎等数十名军人,以使馆武官和留学生名义来华探查华北一带兵备、地理情况,之后编纂《支那地志》(参谋本部,1893)、《邻邦兵备略》(陆军文库,1881)等报告书。1880年山县有朋根据上述报告书向日本天皇呈上《邻邦兵备略表》。1894年参谋本部编纂《蒙古地志》,详述蒙古高原的位置、山脉、江河、湖泽、沙漠、气候、物产、风俗、政体、宗教、岁出岁入等情况。

1906年趁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得胜之机,关东都督府在旅顺成立,翌年设置陆军部和民政部,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实地调查。《东部蒙古志草稿》(1908)是关东军都督府陆军部编纂的一部与内蒙古东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经济贸易、物产资源相关的资料集成。其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农耕化现象观察细致而深刻,将“郑家屯—洮南—齐齐哈尔”一线作为农牧分界带,称该线以西为游牧状态,以东为正在农耕化状态,但其程度不同,处于半农半牧或半牧半农或农耕等混合状态。关于定居牧业,称“牧民已定居,有家畜棚圈,秋季割牧草晒干,储备过冬家畜草料,在定居点不远处的天然草场上放牧,放牧距离和范围变狭小,游牧的最大要素之一的移动放牧已基本停止”[1]。并对“慢撒子”糜子耕作也进行了记述。这些信息在几乎同时期的鸟居龙藏夫妇撰写的民族志中也能够得到证实。类似与内蒙古游牧变迁及农耕化、定居化、移民开垦相关的珍贵资料颇多。

1915年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编纂的另一部资料集成是《东蒙古》,该书内容更为详细,目录大致为第一编总论:蒙古及东蒙古的定义、位置面积、疆界;第二编地文地理:地势、河川、湖沼、沙漠、气候;第三编人文地理:住民、人种人口、言语文字、住民地、风俗、政教、教育、宗教、兵备、财政、物产生业、交通;第四编各部的状况: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喀尔喀东路车臣汗部、喀尔喀北路土谢图汗部、内属蒙古;第五编史略:蒙古建国及成吉思汗的勃兴、太宗南征及欧亚远征。附录有数十张珍贵的图片资料及彩色地图。显然,第五编突出成吉思汗的欧亚扩张宏业,给黄种人树立历史伟人形象,为建立“东亚共荣圈”寻找正当理由。该书明显参考引用了张穆的《蒙古游牧记》,但蒙古地名和人名均用片假名做了注音,力求准确标记蒙古语的发音。

1913年4月,谷村正友、牛岛正已受命勘查东北蒙古新开垦地区经济,他们从四平出发经郑家屯、镇东等地到达齐齐哈尔,并沿中东铁路考察海拉尔和满洲里,历时一个月,同年完成《东北蒙古踏查报告书》(3)收录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蒙古视察关系杂纂》。,报告书中记录有在海拉尔和满洲里的见闻。

1914年5月,关东都督府派遣陆军炮兵大尉山县初男、陆军一等会计铃木晟太郎及两名随员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从事有关军事方面的为期54天的调查旅行。路经科左中旗、扎鲁特旗、乌珠穆沁旗,绕经外蒙古车臣汗部属地到达呼伦贝尔。这次旅行线路为东乌珠穆沁旗—喀尔喀蒙古东端—新巴尔虎左旗—索伦旗—海拉尔—满洲里—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调查的时间为15天。后著有《蒙古纵断旅行记》(4)《山县大尉内外蒙古视察事情》,收录于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蒙古视察队派遣杂件》。,该调查报告充实了《东部蒙古志》中未言及的呼伦贝尔地区的内容。同时期农商务省商工局商工业课编纂了《东蒙古事情》(第三十五号,1915)一书,也是基于与军方配合下进行的调查。

吉原大藏以日本驻齐齐哈尔总领事馆外交庶务的身份调查呼伦贝尔地区,著有地方志《呼伦贝尔事情》(外务省政务局,1916),记载了俄国与中国缔结关于呼伦贝尔为特别区协定的幕后事情及呼伦贝尔情况,也有关于开垦和渔业等产业的记载。

1921年因外蒙古独立事件,日本军方格外关注中国北疆动态,派人入驻满洲里等地探查。可举志水语的系列报告《呼伦贝尔踏破记》(5)志水语:《呼伦贝尔踏破记》(1-3),《满蒙》第五卷12月号,第六卷3月号、4月号,1924年12月,1925年2月、3月;《呼伦贝尔盐湖事情》,《满蒙》第六卷11月号,1925年9月,第88-100页;《呼伦贝尔塔尔巴干市场情况》,《满蒙》第67册,1925年11月,第54-61页;《呼伦贝尔羊毛市场情况及满洲里兽肠行情》,《露亚时报》95,1927年9月,第30-32页;《呼伦贝尔羊毛市场情况和夏季渔业》,《露亚时报》106,1928年,第4-8页。为例。1927年关东军司令部中国马调查班斋藤大尉编写《呼伦贝尔概况》,1934年陆军调查班编《关于呼伦贝尔事件》(附有呼伦贝尔概观)。同一时期还调查了与东部内外蒙古接壤的邻近地区,出版有《东部内外蒙古调查报告(第二班)》共三册。

军事探查行程基本为两条路线:从日本坐船登陆后,旅顺—大连—四平—郑家屯(双辽)—洮南—齐齐哈尔为一线;大连—北京—承德—赤峰—经棚—乌珠穆沁—外蒙古车臣汗部东端—巴尔虎右翼旗—满洲里—海拉尔为另一线。其资料描述集中在满蒙交接地区和东蒙古地区,也有少量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资料。

另外,关东都督府民政部自行调查编纂的《满蒙调查复命书》(1916)中收录有《哲里木盟西北部一带、黑龙江的局部及索伦南部》等与内蒙古东部各旗县相关的民族学、社会学资料。

二、满铁调查资料

1906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大连成立,翌年以调查“满洲”及其周边地域的经济、旧惯例为目的设置了调查部。1908年改为调查课,将情报工作重点改置于培养调查专员,检查统计铁路运行状态,收集铁路沿线地区的社会、资源、政局动态信息,并编纂调查报告。1923年起调查范围向“北满”扩大,并将任务移交给新设立的哈尔滨事务所调查课。1927年内设9个部门(系),是年又将情报系扩大为情报课,下设情报系、弘报系,一年后分别被并入交涉部和总务部庶务课。1927年底设立满蒙经济调查临时委员会,在其运行3年期间调查收集出版了大量经济方面的系列资料。满铁各部门均自设调查机构自行调查以外,还委托东亚研究所、民族研究所、西北研究所等学术机构进行社会、地理、资源、民俗方面的实地调查,遂逐渐成为日军侵华期间最大的情报机构。满铁调查资料繁多,1925—1927年间在华北地区实施的调查经整理后被收录于《中国农村惯行调查》(6)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刊行会编,岩波书店,1952-1958年。中。在日本,诸多满铁日文资料被整理刊行。近年,国内整理研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史料的工作空前展开,大量满铁资料译丛陆续问世。

1908年以后,满铁在“满蒙”地区几乎公开实施调查活动。首先向满蒙交界地方派遣两个调查班进行实地调查,1913年起陆续编纂多卷《满蒙交接地方经济调查资料》。其中包括:《满蒙交接地方经济调查资料》、《大赉县安广县间》(满铁调查课,松原菊藏,1913)、《蒙地》(满铁调查课,满洲旧惯调查报告系列,1914)、《黑龙江省其一龙江道调查报告》(满铁总务部调查课,1919)、《黑龙江省》(上下)(7)满铁庶务部调查课,露文翻译调查资料第7号,1924年。、《洮南满洲里间蒙古调查报告书》(8)坪井清、西村洁等编,满铁庶务部调查科第一班,1926年。。上述报告书所涉及的调查路线为东三省与内蒙古交界线,即从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三盟的农耕化地带自南向北一直到达满洲里周边,之后南下返程。《洮南满洲里间蒙古调查报告书》内容大致为第一编总论:沿途概况、各村邑、洮满铁道价值及其他;第二编洮南—满洲里间线路调查报告;第三编农业及渔业;第四编林业、地质矿产地;第五编旅行日志、卫生状况。而《东支铁道沿线的畜产》、(9)中村撰一,满铁哈尔滨事务所调查科(合调资料),1926年。《呼伦贝尔地区畜牧计划》、(10)满铁东亚经济调查局,《经济资料》第八卷第十二号,1924年,第37-69页。《“巴尔虎”事情》、(11)杉原千亩译,驻哈尔滨日本帝国总领事馆(手写油印本),1928年。外交史料馆藏《各国事情关系杂纂中国部分·蒙古》(1925)中关于呼伦贝尔地区的畜牧业资料较详细。满铁资源调查课编纂的《有关满洲的一般经济调查报告》(1926)第四编第一卷续四中有若干有关呼伦贝尔地区牧业的报告。满铁铁道局编《呼伦贝尔畜产事情(秘)》(1938)、满铁调查部新京支社调查室编《呼伦贝尔地区牧场野生植物调查报告(极秘)》(1943)、《北满及东满地区牧场野生植物调查报告(极秘)》(1941)、满铁调查部北支经济调查所编《蒙疆牧场调查报告(秘)》(1941)、满铁调查部第一调查室编《兴安北省东省滨江省及龙江省的役畜资源调查报告(极秘)》(1939)等所反映的均为为建设“满洲国”战略能源基地而实施的秘密调查。

对地处内蒙古东北部兴安岭北麓地区的正规调查是由满铁经济调查会率先实施的。1933年满铁协助关东军进行军需用水调查,关东军也同意满铁派其各部调查人员随行。满铁从其经济调查会的经济、农业、林业、畜产、水产、交通6部中派出50余名调查员。畜产部主要调查内容为呼伦贝尔地区畜产资源,其调查报告有两册《满洲里畜产资源调查报告》(12)满铁经济调查会满洲关系资源调查课编纂,第四编第四卷及续,1933年。。当时,内蒙古各地正值开垦大潮,唯有大兴安岭西北麓及西邻草原地区尚有大片天然游牧原野。满铁经济调查会所选定的14个畜产调查点中的11个在呼伦贝尔境内。具体资料有坂本弥直《满洲里、札赉诺尔和海拉尔的畜产调查书》、山本真《额尔古纳(海拉尔)河南流域地区的畜产情况》、永山龙介《海拉尔以南畜产调查报告(海拉尔第十四班)》、永山龙介《北铁西部沿线畜产报告书(海拉尔第十三班)》(满洲关系资源调查编纂文件第四编第四卷)、山本真《三河并南部接壤地区及牙克石地区的畜产状况》、山本真《三河并南部接壤地区及牙克石地区的畜产状况附别册路经地区部落户别饲养家畜头数表》、山本真《从畜产关系看海拉尔的市场经济现状》、渡边勇《新巴尔虎左翼旗畜产调查报告》、永山龙介《北铁西部沿线畜产调查报告(海拉尔第十二班)》、坂本弥直《额尔古纳左翼旗三河地区畜产事情调查报告》、坂本弥直《大兴安岭北铁沿线南部畜产调查报告书》(满洲关系资源调查编纂文件第四编第四卷续)。油印资料《新巴尔虎左翼旗畜产调查报告》中附有《海拉尔第三次第十四调查队行程图》和《新巴尔虎左翼旗放牧路线略图》等四张图,这是该地区牧业调查资料中最具价值的成果。

1937年,满铁哈尔滨铁道局的斋藤时辅虽然未亲身实地调查,但在详细查阅前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呼伦贝尔畜产事情》。而前述《洮南满洲里间蒙古调查报告书》中有关呼伦贝尔的信息少,对东部内蒙古畜产的概述较多。斋藤没有利用1935年铅印版《满洲畜产资源调查报告》,而使用了附有地图的油印版《海拉尔第十三班畜产调查报告》,故文献价值颇高。斋藤把呼伦贝尔的畜牧地区分为“纯游牧地带”和“铁道沿线地带及三河地区”,从而从不同区域观察该地区。

1938年满铁调查部职员山崎武雄和雇员泽井武对“北满”地区的牧业资源进行了为期26天的调查。他们走访札罗木特、海拉尔、奈鲁穆特、满洲里、索伦、洮南后返回大连。此次调查成果为《兴安北省东省滨江省及龙江省的役畜资源调查报告》。报告中强调称因“满洲国”实施产业五年计划对役畜需求量急增而导致供给困难,且由于日本人大量移民,使问题更加突出。对此,当局确立了以投资为主的畜产供给调整方案。方案实施之前,进行了“北满”及内蒙古主要牧业基地实地调查。承担此次调查的山崎武雄,1940年受满铁新京支社调查室派遣再次赴海拉尔、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和索伦旗进行调查。其调查成果为《呼伦贝尔地区牧场野生植物调查报告》(满铁新京支社调查室,1941)。山崎一年前曾与饭岛升一同调查“北满”和“东满”地区的牧场野生植物,也曾与张家口经济调查所的工藤丹、谷井俊男一同调查过锡林郭勒盟牧区。山崎与泽井武、砂川泰夫、伏见贞利、翻译共5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牧草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为精确把握“满洲国”唯一且最重要的畜牧地带的草原植物、生产力和畜产情况,解决游牧地区牧草问题,为畜产开发提供基础资料。报告全二编,第一编为牧场编、第二编为畜产编。

有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其他调查资料有《多伦及郭家屯地方农业调查报告》(经济资源调查报告书第42号)、(13)满铁经济调查会,调查员木原林二、助手佐藤芳太、通译岳同盟,1933年。《察哈尔省锡林郭勒一般经济事情》、《热河省经济现状及其未来》(以赤峰、建平、凌源县为中心)、《构造变革过程中的热河经济》(朝阳县经济事情概况)、《内蒙古经济的现状》(开鲁、林西两县及西乌珠穆沁旗),以及《热河省一般经济调查报告》《满蒙工业、家庭需求燃料调查报告书》《洮南商工事情》《关于满蒙牛输出日本的调查》《日本在满蒙投资情况》《蒙古贸易与东支铁路》《各国在满蒙的合办事业》《满蒙交接地方经济调查资料》等。

三、“满洲国”调查资料

“满洲国”成立以后,将东部内蒙古和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分别置于兴安四省管辖之下,并由兴安局总管四省。兴安局调查科在兴安四省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实地调查。调查所形成的资料可分为开放蒙地实地调查报告系列、非开放蒙地实地调查系列、开放蒙地奉上记录系列、“满洲帝国”地方事情系列。(14)关于开放蒙地、非开放蒙地调查资料,可参考吉田顺一的论文以及孛尔斤·布仁赛音编:《二战结束前蒙古社会关系实态调查资料集成》(日文),日本近代资料刊行会2013年版。开放蒙地是指清光绪末年实施新政以后,从内蒙古各旗划出部分牧地用于招垦的农耕区域。开放蒙地主要集中于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各旗南部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在日本殖民时期被迫作为“蒙地奉上”,完全失去其土地所有权。当时的卓索图盟基本农耕化,并非开放蒙地范围。(15)1754年乾隆皇帝所赋《过喀喇沁》中,有“列帐沿岗道左迎,牛羊马骆各将诚”与牧业相关的描述。1906年鸟居龙藏到该地区调查时牧业已全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定居的蒙古农耕社会。因此,兴安局调查科将重点放在兴安四省的开放蒙地和非开放蒙地,并将其经济区域分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纯牧区三个区域展开实地踏查。

兴安局调查科最早的调查报告是1939年出版的《兴安北省牧场及常规放牧调查报告》(极秘)。其序言中称,以往兴安北省虽有诸多有关畜牧的调查,但都是局部地区的调查,而无全省综合调查。经讨论,当局重视对兴安北省畜产资源基地的建设,故兴安北省各旗公署实施此项调查。调查的参与者佐村惠利称,1938年9月关东军向当局提交了一份关于遭遇突发事件如何确保畜产资源的应急对策报告。以若爆发日俄战争如何将该地区数百万牲畜转移为课题,派员直奔海拉尔做调查,之后秘密上报兴安北省。此次调查系基于关东军的报告而实施,且为此进行了牧场和放牧常规调查。各旗由专业调查员主持,新巴尔虎右旗由渡边一男、新巴尔虎左旗由织笠某、陈巴尔虎旗由永美辽二、东额旗由失念、索伦旗由佐村惠利主持调查,所以报告的质量很高。

1938年兴安局调查科首先对奉上蒙地地籍整理进行了实地调查。当然,蒙地奉上政策遭到各蒙旗的反对,后经过泰赉会议等会议解除了来自各旗的阻力,遂强制进行地籍整理调查。相关资料有《开放蒙地奉上关系记录集成》(兴安局,1940)、《奉上开放蒙地区域生计地留界地调查表》(兴安局,封底内附, 1939)、《旧蒙地的开放地、非开放地》(土地局,资料第24号序, 1935)、《扶余县旧蒙地伯都纳》、(16)兴安局、泷川惇,《蒙古研究》第二卷第四辑,1940年。《开放蒙地私论》(17)吉野敏夫,《地友会》第三卷第4号、5号,1938年。等。

1939年2月开始进行开放蒙地调查并形成系列调查报告:第一辑《郭尔罗斯前旗开放蒙地调查报告(新京特别市、长春县、德惠县、九台县、农安县、长岭县、乾安县)》(《地友会》第三卷第六号,1938)、第二辑《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依克明安旗调查报告(肇东县、肇州县、太康县、林甸县、安达县、依安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第三辑《东科前旗、东科后旗、东科中旗调查报告(法库县、康平县、昌图县、梨树县、四平街市、怀德县、辽源县、双山县、通辽县)》、第四辑《西科中旗、西科前旗调查报告(瞻榆县、醴泉县、开通县、洮南县、白城县)》、第五辑《西科后旗、扎赉特旗调查报告(安广县、镇东县、泰来县、景星县、大赉县)》。(18)兴安局调查科:《开放蒙地调查报告(内务局及地籍整理局协力)》,1939年。时任兴安局参谋官白滨清澄为此报告作序。使用该资料的井手俊太郎在《蒙古研究》(第二卷第六辑)刊发《前郭尔罗斯的小作关系》一文,分析了蒙地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问题。另有《蒙地调查报告》、(19)兴安局地籍整理局新京分局,《地友会》 第三卷第六号 ,1939年。《兴安南省通辽县开放蒙地调查报告》、《郭尔罗斯后旗的驿站》、(20)竹村茂昭,《蒙古研究》第三卷第一号,1941年。《从地卷观察白城子附近土地能状——洮大沿相关线地带》(21)田中一男,《地政》第五卷第一号,1940年。。该系列报告书中收录了与开放蒙地相关的详尽的开垦历史过程资料,既有图文表格,又有翔实出处的参考文献资料。

1938年兴安局派员深入兴安四省各蒙旗非开放蒙地进行预备调查,正式调查则在1939—1941年间完成,其调查成果为《非开放蒙地实态调查报告》《实态调查统计篇》。本次调查运用人类学实地调查方法,从各蒙旗选定调查村落,进行入户调查,对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社会制度、土地关系、经济关系、姻亲关系、移民开垦等做了详尽的定量、定性分析。类似选点入户调查在内蒙古各旗实属首例,这也是该调查资料的亮点。

对兴安北省呼伦贝尔地区进行的调查有:1939年6月新巴尔虎右旗的克鲁伦部落巴尔虎人牧点、同年8月索伦旗巴颜呼舒的布里雅特人牧点、1940年陈巴尔虎旗特尼河·吉鲁克的陈巴尔虎人牧点。调查报告为《兴安北省新巴尔虎右翼旗、索伦旗、陈巴尔虎旗实况调查统计篇》。但至今未见该三旗《实态调查报告书》的踪影,甚憾。正如其《统计篇》序言中所称,无关于社会制度和土地关系的记载,只记录调查部落户别有关经济调查统计。因此,调查内容不得而知。《蒙古研究》杂志1939—1943年间刊发的相关论文中曾使用其少量资料。

有关兴安西省非开放蒙地的实态调查报告与研究资料有:《兴安西省奈曼旗实态调查报告书》《主农从牧蒙古村落社会的农业性格》《奈曼旗有关土地权利的诸态》《奈曼旗宗教与诸习俗》《兴安西省奈曼旗西沙力好来屯耪青制度·贩卖购入关系·劳动关系·借贷关系·自然条件及耕种概要》(系列文5篇)、《奈曼旗西沙力好来屯农牧民生活概要》《兴安西省阿鲁科尔沁旗实态调查报告书》《兴安南省科尔沁左翼中旗实态调查报告书》《东科中旗蒙地管理要刚运营情况》《瓦房屯状况》《东科中旗辽河南北岸蒙地开放与纷争》《兴安南省扎赉特旗实态调查报告书》《扎赉特旗茂力图屯农家概况》。另外,《以达斡尔为中心看蒙古风俗志》(系列文)、《兴安东省阿荣旗实态调查点滴——关于划留生计地》《关于兴安区屯垦公署开放地的实态》《关于兴安北省厄鲁特人》《新巴尔虎人的社会制度》《齐齐哈尔八旗的沿革》等有关兴安东省和兴安北省非开放蒙地的20余篇论文在1938—1943年间陆续刊载于《蒙古研究》第一卷至第六卷。

如前述,非开放蒙地的实态调查资料具有较高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价值。在调查方法上,认真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选定田野点入户调查;调查人员具备专业知识,且调查团队均有蒙古人翻译;调查时间最短为数周,最长则数月。在兴安南省扎赉特旗茂力图村落,入住姓白牧户家70天,翻译为当时兴安学院的蒙古族学员。调研团队中吸收蒙古族官员和当地知识分子,克服了调研中可能遇到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哈丰阿担任兴安北省和兴安西省非开放蒙地实地调查班班长,并执笔相关重要章节。在兴安南省非开放蒙地调查资料中,关于科尔沁努图克蒙古人及其游牧业的记载是研究清代以来科尔沁蒙古传统游牧社会内部基层组织、游牧变迁的宝贵资料。

除上述调查报告以外,兴安局组织兴安四省各蒙旗参事官统一编纂地方事情资料,将其收录于“满洲帝国地方事情大系L”,其他市县事情资料被收录于“事情大系C”或“事情大系H”中,是伪满统治确立不久,与蒙地实态调查同时期刊发的地方志资料。该事情系列与满铁编纂的事情系列写法上相似,具有民族志价值。蒙旗事情资料与蒙地实态调查报告资料可相互弥补各自所缺的资料。实态调查报告资料是关于蒙古农耕村落社会、蒙古半农半牧村落社会、蒙古游牧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事例调查资料,而地方事情资料为各蒙旗概览及当局政治经济政策的运行过程、成就的概述。因此,前者是微观资料,后者是宏观资料。地方事情资料中有有关蒙古传统及社会基层组织“努图克艾里会”“科尔沁传统游牧的特点”“蒙古糜子游耕”“移民开垦过程”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为社会记忆的资料挖掘提供了重要线索。尤其是“满洲国”当局实施“蒙地奉上”政策,整理地籍,废除“本旗人(努图克人)的土地特权,剥夺其土地所有权,征收各种赋税”的相关记载,对东部蒙旗的游牧变迁过程及蒙古人农耕化过程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资料。为了抢夺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将不适合农耕的兴安岭山地草原地带的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的绰尔河、洮儿河、归流河流域划定为“半农半牧区域”,强推将“努图克蒙古人原有的户地(90垧)的一半分给其雇农,剩下一半土地上必须进行自作农耕”[2]的政策,加速了农耕化,埋下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失衡的历史祸根。

目前,笔者所接触的地方事情资料涉及兴安四省,有关开放蒙地事情较多,相对而言兴安南省各蒙旗事情资料不多见,其原因不明。可利用的有《兴安南省扎赉特旗事情》《奈曼旗事情》《泰赉县事情》《图什业图旗事情》《龙江县事情》等地方事情。其中,《扎赉特旗事情》由该旗参事官土屋定国执笔。有旗沿革、地理地貌、土地关系、民族人口、宗教习俗、经济生活、生业生产、开垦事宜等内容,并附有地图、照片等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扎赉特旗努图克人居住的移动毡房的照片能够见证科尔沁右翼地区游牧社会的历史踪影。

四、学术调查资料

日本人对内蒙古地区的学术性调查始于19世纪末期。早在1852年德国学者西博尔德(Philipp Franz von Sie bold)论及日本人的族源问题时指出,中国大陆渡来人和北方蒙古系的鞑靼人是日本人祖先之一。(22)Nippon,3 Bde,Leyden,1852,p.16.受该说影响,乘明治维新之风,1884年坪井正五郎在东京大学创建人类学学会,后称东京人类学学会,展开其有关日本族源的学术讨论。后来德国学者的族源说和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的单一大陆(冈瓦纳古陆)说,使得日本岛与蒙古高原东端的史前地缘关系成为可能,进而利用蒙古斑等体质人类学特质拟构出部分日本人蒙古系血统论。在历史学领域,以白鸟库吉为代表的学者研究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史,有意向国民根植亚洲对抗西洋列强、创建“亚洲共荣圈”的理念。而以江上波夫为代表的人类学、考古学家推出“骑马民族论”,强调日本文化中的游牧性格,试图在其文化渊源中发现相似因素。日俄战争以后,日本通过关东都督府和满铁会社与中国华北及满蒙地区频繁交流。1903年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札萨克贡桑诺尔布郡王访日回国后,创办现代学校,开矿、修路,邀请日本女教师河原操子教授日语、数学、音乐,聘请张姓女士教授汉语。1915年东京外国语大学从北京雍和宫邀喀喇沁籍僧人罗布桑确丹(汉名罗丹珍)任蒙古语教师,教授蒙古语言文字。他在任教期间,受当时日本人出版的蒙古地志、蒙古纪行等民族志的影响,撰写了《蒙古风俗鉴》(23)蒙古文书稿已整理出版,汉文书稿收藏于日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在20世纪初期,学习汉文、蒙古文,研究中国及蒙古历史文化,以学术研究为业的日本学者较多。

最早赴中国东北探险并留下满蒙接壤地区蒙古人牧业相关资料的小越平隆,1898—1901年间两次踏查满蒙。他撰写了纪行《白山黑水录》(善邻书院,1902),即《满洲旅行记》。因其观察范围广,对满蒙接壤地带的细节记述颇有价值。如“自呼兰北小庙至齐齐哈尔的五百清里间,确有广袤的天然草原,能够放养几万头马匹,经过布达城时偶遇蒙古人放养的马群,约有千头之多,一人骑马看管。”[3]168-169“黑龙江省西南、吉林省西北,兴安岭之东,西辽河以北地区有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等十旗,与满洲相邻密接一万四千五百方里,每年仅向俄罗斯过境输出的马匹有两万头。”[3]168-169虽然类似记述篇幅不大,但的确是了解当时该地区牧业规模的罕见支撑资料。

大板每日新闻记者竹中青撰有《蒙古横断录》(嵩山堂,1909),用日文片假名对蒙古名词逐一标注读音是该资料最大特点和亮点。从所附旅行地图看,他是从北京出发路经张家口、乌珠穆沁后进入外蒙古车臣汗部东端,再向东南进入呼伦贝尔,南越兴安岭,路经满蒙地区到达大连。该书主要记录了蒙古族民俗及各地地理特点。

在内蒙古乃至东亚、东北亚进行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调查的是鸟居龙藏。他自1887年起参与东京周边的调查,1892年进入东京大学人类学教研室,师从日本人类学泰斗坪井正五郎,一同倡导日本混合民族论,并为实证此说而奔波于田野一生。《鸟居龙藏全集》(12卷+别本,1975—1977)由朝日出版社编辑出版。鸟居与夫人及家人在东北及内蒙古多次进行“满蒙探查”,其成果有《蒙古旅行》(1911)、《从西伯利亚到满蒙》(1929)、《满蒙再访》(1932)等。鸟居的旅行日志中收录的日常“三亲”事情,现已成为重要的民族志资料。他首先学习调查对象地区的语言,然后才走进其实地。一百年前,鸟居悟出要先走进语言,然后走进田野,凭靠翻译不能真正走进学术研究的信条。而且他在实地踏查中使用相机、温度计等彼时可谓先进的工具,为所收集的数据和影像资料赋予了科学性。正如《蒙古旅行》的序中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信所称,作为人类学学者,在学术空白之处,身先士卒,亲赴蒙古,探明蒙古民族的语言、历史、古迹、遗物、风俗、地理等诸多实态,尤其是有关东胡人的研究,应属最有见解。而为利用其资料,福岛安正也给《蒙古旅行》作序,赞赏鸟居的深入蒙古腹地,饱尝艰辛,精细考察精神。鸟居在其自序中称其调查目的是因兴安岭及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人类学调查尚处于空白,值得探险。他第一年与妻子一同在喀喇沁王府边教学边学习蒙古语、汉语,并在王府周边开展调查活动。次年开始正式调查,其调查事项有蒙古人的身体、语言、风俗习惯、民歌、童谣、童话、古迹、遗物等,考古调查则侧重东胡遗迹。日志内容包括每日发生的事件及地点人物、研究课题等。据《蒙古旅行》的附表所示,实地踏查中除休整期以外,日志几乎未曾中断。鸟居共到达25个地点,在赤峰中转3次,历时三年,往返数千公里,走遍蒙古高原南北大半地区。

鸟居在东胡人石器、辽代古城地表和浅层挖掘方面成果斐然;在人类学方面,关于各地蒙古语方言差别、各地蒙古人性格差异和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均有深度观察;对喀喇沁蒙古地区的传统牧业的消失及语言的混合化、赤峰周边的煤炭开采、寺庙僧侣情况,以及各地民间娱乐活动的观察记录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及研究空间。然而,因当时治安混乱,虽几经敖汉旗境,但未对北元时期敖汉部首领岱青杜楞所修建的万寿白塔进行考察,给后人留下争论不休的话题。该塔上嵌有两座刻有蒙汉双文的石碑,若有鸟居考察时代的相关资料,定能推进相关研究。

鸟居龙藏的《满蒙探查》共有32章内容,主要是考古学调查纪行。其中涉及内蒙古东部的有第九章《洮南周边的广阔蒙古草原》、十一章《郑家屯周边的广阔蒙古草原》、十二章《白音泰赉周边的广阔草原》、十三章《莫林庙》、十四章《敖包山脚下》、二十四章《当今满蒙地区的诸民族》、三十一章《满蒙地区的宗教》,涉及路经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一带的见闻。

鸟居君子的民族志《民俗学上所见之蒙古》的民族学价值丝毫不逊色于鸟居龙藏的《蒙古旅行》。她以女性视角对蒙古人民俗细节的观察及对蒙古语和古日语相关单词的对比推敲,尤其是对蒙古女性服饰、性格、卫生、健康、言行、地位、分工等的观察,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她路经扎鲁特旗牧区边缘地区时记下了蒙古男人用套有4—5头牛的牛犁艰难开垦种地的实态,并强调说明一路未发现蒙古妇女参加农耕劳动的现象。这一点所揭示的历史实情能够推翻一些地方志对该地区农耕化进程的臆测。鸟居君子的民族志附有《作者赴蒙古旅行时地图》,该地图弥补了鸟居龙藏的著作中无旅行路线图之憾。另外,书中还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影像资料弥补了文字资料所不具备的历史立体感。

除鸟居夫妇的民族志资料外,柏原孝久、滨田纯一的《蒙古地志》(富山房,1919)也是价值较高的资料,日后出版的事情资料、调查资料很多都参考该书,该书于2013年被收录于《内蒙古外文历史文献资料丛书》(综合系列)中。(24)周太平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该书第一作者柏原孝久是职业记者。他先任大坂《每日新闻》长春通讯员,后任长春《实业新闻》社长。或许是新闻工作者之因,他常年奔走各地,故该书观察细致,资料翔实。他将内蒙古的主业细分为纯牧、主牧从农、农牧混在、农主牧副、纯农等类型,而且首次对各蒙旗的牲畜头数做了统计。例如,“扎赉特旗的牲畜总数约十多万头,其中马约4万头、牛4万5千头。”[4]312“在纯游牧地区,蒙古人独有的生活燃料便是干畜粪,秋分前后,举家出动到野外牧场,背起柳篓,手持搂手,捡牛羊干粪。将干粪整齐的堆积在冬营地附近。干畜粪是他们一年四季的燃料。”[4]572

深谷松涛、古川狄风的《满蒙探险记》(东京博文书馆,1918)是一对精通汉语的亲兄弟完成的纪行。虽然他们两人分别是诗人和画家,但所收集的见闻不亚于人类学学者,而且阅读时有种诗情画意感。本纪行有六章内容,第六章“蒙古横越记”为内蒙古东部见闻。其中所说的“三丈高牛粪山,百里长野桑林”的景象,是指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浩坦苏木乌旦希里嘎查周边的桑树林。笔者曾以此为据实地调研,桑树林依旧每年开花结果。1970年代该村小学也曾有养蚕抓收入的经历。相关信息片段为我们提供了复原当时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线索。

吉田平太郎的《蒙古踏破记》(满蒙研究会,1926)中有东部内蒙古研究调查开发“郑家屯、开鲁、大板、大巴林王府、西林、赤峰、奈曼、兴安岭、西乌珠穆沁王府、土城子、围场、锥子山、多伦诺尔、张家口”等地的信息,并附有多张行程地形图。

江上波夫曾带领东亚考古调查班穿越蒙古高原进行调查,并著有《蒙古高原横断记》(日光书院,1941),其中有关于德王蒙疆政府、兴安岭南北麓、蒙古宗教、蒙古语言与蒙古高原生活、内蒙古人、蒙古高原的古代人骨等方面的内容。

后藤富男在1934—1945年间加入设立在张家口的“蒙疆法人蒙古善邻协会”,以其成员身份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等地多次开展旅行调查,后发表人类学、历史学多篇论文。其论述集中在内陆蒙古和游牧文化、游牧形态的形成、游牧民的活动、草原社会的变革和牲畜所有权、游牧民的牧地、公元前1000年的游牧历史等内容。上述文章后收录于其文集《骑马游牧民》(高山书院,1945)中。后藤没有出版调查纪行,但他所使用的资料几乎都出自亲身的实地调查。如在《蒙古族敖包崇拜——其文化诸机能》中使用的察哈尔地区的敖包祭祀资料即为实地调查收集到的一手资料。

最后,不能不提及梅棹忠夫的资料。年轻的理学部博士梅棹在西北研究所工作期间,对内蒙古察哈尔地区的生态文化、奶制品制作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相关资料后整理出版。他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深受世界读者的好评。

另外,与1938年鬼井文夫指导的《战斗的士兵》(东宝电影导演拍摄于武汉)类似的反映内蒙古的日系影视人类学资料,除与德王、巴林右旗札萨克相关的影视记录资料片段外可谓甚少,期望有更多的各种资料得以公开,并为学界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侵华时代有关内蒙古的日文资料繁多,这不仅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史证资料,也是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一手资料。近年,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成果正在不断问世,为利用者带来了诸多方便。但是,切实利用这些资料,从而系统地对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变迁进行研究尚处于滞后状态。我们正在酝酿选译编纂内蒙古相关日文资料,力图为该研究进一步夯实资料基础。

猜你喜欢
满铁兴安调查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铁研究述评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
兴安行吟(组诗)
兴安四月树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追梦兴安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