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丹,马 晖,唐国伟,于 颖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造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这一段渠道、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课程改革的指示性方向。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每门课程都应深挖其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学科联系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支撑和滋养。文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内容,应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设置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施行中却面临着尴尬的处境。一是授课方式的问题。在授课方式上,大学文学教师囿于教材体例,与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同是一个模式,甚至不如中学教师讲得精采,这种基本上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上的课,肯定不受大学生欢迎 ,效果也值得怀疑。二是功能效用不明确的问题。对于这门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公共课,在工具层面上它甚至无法教会一些学生写好一篇流畅可读的文章,至于其在人文素质层面上无法完成育人的理想。三是学生认知层面的问题。职业院校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中文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专业的技能学习,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在思想上不会重视这样的课程。然而,从现今高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字理解障碍、表达能力欠缺、思想深度不够、人文素养不高等问题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实际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探索新的路径,让大学语文课程能够与时俱进,保留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特质的同时,又能顺应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充分了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现状及实际成效等,笔者在所就职的院校内进行了问卷调研。本次问卷调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上课情况、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与学生的成长契合度等方面展开。通过调研发现,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上已经作了主动适应性的调整,整体上有了新气象、新成效,但无论是观念还是对策,都与学生现实基础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一刀切、填鸭式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综合问卷调研,主要呈现以下一些问题有待反思与改进:一是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单一,常采取灌输式教学;二是课程枯燥无味,生动性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需要及社会实际发展契合度较低,缺乏感召力;四是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认识程度存在偏差,如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始终处于一种“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效果不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虽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主渠道,但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单薄弱势的,还需要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支撑和融入,形成协同效应。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尽管在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开设目标上存在一定偏差,但这门课程本身其实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审美境界的极好资源,在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上也具有独特优势。具体而言,优势一: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目标来看,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达到思政教育所能达到的目标。优势二,也是大学语文的独特优势,大学语文不是以条目框架式的说教论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是通过赏读分析优秀文学作品,获得汉语基础知识、情感智识,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在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完全可以作为思政教育课的有效辅助,助力学生的思政教育。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不受重视的尴尬处境也能得以化解,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推动思想教育高效化和语文学习多元化的一种“双赢”举措。
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虽同属人文社科大类,但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赏读,以文化精神滋养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最终确实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但其教育方式相较于思政教育课而言是隐性的,教师如果没有刻意指出教学的思政教育目标或者学生未曾领悟文本中的思政内涵,大学语文就可能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高职学生普遍而言缺乏一定的阅读把握能力与情感体悟能力,寄期望于他们每个人都能够经由文学文本掌握文学知识、了解内容情感的同时,进一步去探寻更深一层的思政教育目标,几乎不太可能。这就需要课程教育实施者在制定课程标准、确立课程目标时,将思政教育的目标由隐性的感悟层面提至显性的教学层面,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意识地进行中国优秀传统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向价值观的引导。
确立了符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教学目标后,需要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实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有两个版本,分别以文体和朝代为主要划分标准编写而成,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史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意识,但就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来看,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和此类教材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来看,无疑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的。这种情况下,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走“课程思政”道路较为符合当下教学理念,既能解决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内的边缘化处境,又能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元化与高效化,让原本在学生眼里“枯燥生硬”的思政理论更易接受。如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语文”为例,此在线开放课程精心选取了思政教育特色鲜明的作品进行了模块化、专题化的编写,实现了“思政专题”教学,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能够明确抓住文学文本中的思政教育目标。一方面降低了高职学生把握文学文本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思想上更加重视这门课程。这既能改变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弱势处境,又让思政教育显得更有温度。
教师队伍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大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需要教师去推行,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教材改革,都要经由教师与课堂,才能得以实现。根据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等要求,教师方面需从两大方面加强建设。首先,教师应提高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方面的专业素养,在教材编写和实际授课过程中,都需要教师不仅具备文学专业素养,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除了知识技能方面的,文学及思政教学,更重要的由知识技能的积累量变而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生活态度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打磨,不仅能够激发高职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效提高课堂的接受度,对学生的成长也能够产生间接的影响。第二,大学语文和思政教育目标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型专业的目标,除了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达成之外,教师在课堂内外所展现出来的形象气质、精神面貌、观念认知、工作与生活态度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有时并不亚于实际授课,也是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言传”,那么教师所展现给学生的个人表征就是“身教”,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彰显了教育的力量和师德风范。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先后使用过两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第一个版本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以朝代、古今中外为编写体例,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文学,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分为八篇并附录。第二个版本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分上下篇,上篇为中国文学,下篇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部分以文学体裁为模块编写,分为诗歌篇、散文篇、小说篇、戏剧篇。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比较接近高校中文系的文学专业课程教材。以诗歌篇为例,教材中所述学习目标为:“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诗歌的意向,通过想象、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评价诗歌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培养对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从教学目标出发,对诗歌篇所选首篇作品《采薇》进行如下教学设计:讲述先秦文学概况;关于《诗经》的常识;用“四文法”(“文形”“文心”“文法”“文外”)对《采薇》进行分析,阅读了解诗歌中的故事和形象,进一步研读文本,了解情感与章法结构、艺术特色。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达成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看,都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和中学语文课模式相近,专业性有余而通识性不够,文学性有余而指导性不足,经典性有余而时代性不足。若以思政专题为模块进行教材编写,以智慧职教平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语文”为例,教材选取了那些思政教育特色鲜明的作品进行了模块化、专题化的编写,将不同类型的作品与某种价值观进行对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专题为目标导向,将文本所传达的价值观目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感知文学文本的形象魅力、领悟灵动的文法之美,又能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想高效、长久地执行,必须完善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首先在教师队伍这一主力军方面,要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考核评价。根据思政教育的特点以及融合实践的改革点,明确在教材编写、教材使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活动拓展等方面的要求,在这些方面制定可量化考核的标准,引导教师践行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思政教育重在端正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等,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人文情怀等,不存在孰高孰低,教师不应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或者觉得进行思政教育就是放弃文学的审美与情感,二者并不相斥,教师在固定的思政专题模块基础上,完全可以在教学设计上保留对文本本身情感、艺术的赏读。除了对教师队伍的考核评价,在大学语文的考核改革中,还应增加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项目。例如在考试中设置价值观表达的主观评述题,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也可见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养等。另外,学生在课堂以外参加的各种有利于提升思政水平的活动,可以作为大学语文课程考核加分的重要参考。
无论是当前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还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处境,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都是势在必行的,这种融合实践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政教育来说无疑是实现了双赢,是推动思想教育高效化和语文学习多元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