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华(甘肃省舟曲县曲告纳镇丁字河口舟曲县藏族中学)
写作对于很多同学来讲,就是一头凶猛的拦路虎,很多同学遇见它会选择逃避,都纷纷掉头而走。但我们最终会发现,越是逃避,就越是难以回避,毕竟中考作文的分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实际上,很多同学内心知道,作文如此重要,谁也不想丢掉它,但是如果脑海里没有一些写作技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写就一篇中考佳作的,如此就与“高分语文”擦肩而过了。这难道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吗?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中考作文拿高分,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踏踏实实地学会它、掌握它,才能让我们在中考作文中无往而不利。本文且以2022年中考的一篇佳作为例,帮助大家打磨写作的“利器”,成就中考高分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时刻涌现着感人的事情,或许是在我们校园内,在学习上同学、教师为我们做的一切;或许是在生活中,父母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也可能是在陌生街道上的一些感动瞬间,都有不少让人感动的事情。请以“让我感动”为题,或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具体要求:略)
审题是写作文关键的第一步,只有认真审题才能让我们明确写作的方向。那么,从这道题目可以看出,从写人记事的角度出发来完成一篇作文是非常适合的。因为,一方面题目要求我们抓住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感动事件,这主要考查同学们平时的素材积累,尽量在我们熟悉的校园或者家庭生活中寻觅符合题目要求的素材;另一方面,记事往往与人物结合在一起,毕竟人物只有放在事件当中,才能通过事件的描述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目难度较低。
那夜,那灯光
夜,悄然来临。那天上的繁星此时不知道是不是在跟我玩耍似的,都不见了踪影,只有一轮弯月悬挂在天空上。
回家的途中,放眼望去满是寂寥的街道。我隐约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还有风吹过耳朵的声音。不知道什么东西踢倒了瓶子,发出一声“哐啷”的声响,吓得我不自觉地加快了回家的脚步,我提着书的双手吓得沁出了汗,“呼——”一阵风吹过,早已干枯的树叶随着风飘了下来,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声响。我因为跑得快,不小心碰到了一块小石头,差点儿摔了一跤。就在我抬头的一刹那,一束灯光穿过黑暗,我的恐惧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这就是我家门口的灯,我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我的心里不再感到害怕,安全与温暖层层包围着我,我深深地知道,这一定是妈妈特意为我点的。这时候的月光也变得温柔起来,一片片黄叶此时也如调皮的小孩,乘着凉风,打着旋儿,去亲吻大地;风也变得柔和起来,不再“沙沙”作响。
到了家门口,我轻轻推开门,又慢慢关上,“回来啦!厨房里的炉台上放着热粥,锅里给你热着几个包子,趁热快去吃吧!”刚转过身,妈妈就已经从屋里走了出来,“来,给我书包,你快去吃吧!”
“妈你怎么还没睡?明天不是还要早起吗?”
“没事,我等你呢,天这么黑,我怕你害怕。”
此时,我竟一下子呆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内心只觉得有一股暖流悄悄流过我的心扉。看见母亲两鬓泛白的头发,我的心中百感交集。
往后的日子里,我不再惊慌失措,每当我困惑与彷徨,内心就浮现那夜的灯光,它就像一杯暖茶,在凛冽的夜风中,让我的身体重燃新的希望。这份温暖,我会用一辈子去铭记。
我们先来对《那夜,那灯光》这篇中考佳作做一个简单的点评:这位小作者并没有选择当年很多同学那种千篇一律的命题方式(老师、父母、同学让“我”感动),而是别出心裁,以“那夜,那灯光”作为题目,一语双关。“那夜,那灯光”既是母亲给“我”在黑夜的指引,给“我”前进的勇气,也是让“我”在萧瑟的秋夜中感到的无尽温暖。将母亲的那份爱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融于那夜、那灯光之中,巧妙自然,合情合理,也实实在在。在语言方面更是情真意切,十分有感染力。除此之外,小作者的写作技巧也是可圈可点,因此成就了这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角度要新颖。一般写人物的作文,很多同学都会选择从正面着笔,比如从人物描写的方式(语言、神态、外貌、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的角度,但是这样往往就会显得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就算我们自己看了都觉得审美疲劳,更何况评卷老师呢!我们不妨看这篇《那夜,那灯光》,小作者没有选择写母亲如何讲大道理教育“我”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也没有写母亲在路口等自己,而是着重从“灯光”这个侧面的视角来写母亲,角度新颖,给人以震撼的力量。这就类似于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只单单围绕“散步”这个话题开展“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的探讨,同样超凡脱俗。
第二,角度要集中。有的同学写人的角度太大,这样的写作会导致人物涉及面广,所运用的素材必然是分散的、零碎的,导致出现“面面俱到”的不良现象。比如,同样写“母爱”的主题,有的同学就落入俗套:既写母亲为自己做早餐、送自己去医院看病,又写母亲陪自己做作业、教育自己做人,等等。但是,就是不能从中挑选一个最集中、最典型的能够反映母亲品质的细节来,这样泛泛而谈得不偿失,这是值得同学们警醒的。回过头,我们再看《那夜,那灯光》这篇作文,小作者特别选择了妈妈为“我”点灯这个平凡的举动和在家等“我”的事例,集中地表现了母爱的主题,把母亲这个爱子的人物形象精心刻画出来,富有深意。
第一,人物描写要自然。很多同学喜欢通过很多的人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太多了反而显得累赘,没有特色。另外,人物本是自然的人物,不需要太多的着笔也能将他们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就像本文,关于母亲的语言描写,真可谓是轻描淡写:“回来啦?”明知故问,却又是常规的问候。为什么母亲这么晚还没睡?母亲平淡地回答:“没事,等你呢。”这就是人物之间自然的、平淡的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语言,但恰恰就是我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因为大家平时说话就是这个样子,请各位同学细品一下,是不是这样?同样,动作描写也很自然,看到“我”回来,母亲“就已经从屋里走了出来”,动作连贯,但富含深意。与此同时,外貌描写也很自然。本文并没有刻意描写母亲的容颜,只是有这么一句“两鬓泛白的头发”,就是这样一句蜻蜓点水式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母亲背后的默默付出是如此伟大,读者都会为之动容。
第二,环境描写要临景。环境描写是我们对身边生活的真实反映,从文学的角度讲,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活动等方面,对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要有“临景”的描写。所谓“临景”,就是通过文字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感受。我们不妨再看看这篇作文:首段,夜晚像巨大的黑幕笼罩着天空,新月孤零零地,不正是“我”晚上回来时看到夜晚寂静境况的真切体会吗?还有,蟋蟀的叫声、风凄冷的声音,更有凄惨的猫叫声,都给这个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神秘。我们都体会过夜晚走路的感觉,如果这个时候忽然出现“一盏灯”是多么及时、多么必要啊!这就为下文“母亲点的灯”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在这盏灯的加持下,我们也感受到小作者描述的“恐惧一下子全部抛到了九霄云外”的温暖。文章后面,小作者还写到月光变得“如水般温柔、清澈”,飘落的“黄叶”都变得调皮、有趣。如果让同学们写关于人物、事件所处的环境,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人物活动的环境,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写进来,也能把环境描写得真实、临景。
同学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一定写作技巧的加持,我们也难以写出佳作,这是大家的共识。本文精选的这篇《那夜,那灯光》,就是立足于生活的点滴,人物形象真切自然,让内心的呼唤情真意切,希望它能给那些对写作迷茫的学子一点启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