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晶(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东区校)
语言学习的根本方法就是模仿,从孩子牙牙学语,到后来的侃侃而谈,无不是在借鉴别人的语法结构和言语方式。作文作为语言的书面表达方式,学习初期确实需要很多的模仿与借鉴。在优秀的作文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处理,才更容易形成正确的表达习惯,少走弯路。
原创作文固然可贵,但是,没有语言艺术和缜密逻辑的原创作文往往容易内容干瘪、结构松散,表达无法一语中的,让读者感觉费解。一篇经典良作往往是结合作者的思考、创新,再加上老师的批改、润色形成的佳品,这样的作文在品质上原本就属上乘,更不用说作者原本就是学生的同龄人,作品中的情绪情感和语言习惯更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这样的学习模仿,更容易让作品表达自然、贴切、不走样。
可是,“抄”来的作品真的靠谱吗?我们平时的写作中,老师不都是要求“我手写我心”吗?“抄”了别人的作品,会不会让自己疏于创造,以至于最终干脆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剩下东拼西凑的功夫呢?
在此,笔者需要明确一个观点:本文所说的“抄”有着多重含义,一方面是写作中要善于“模仿”,比如模仿他人的作文结构,模仿经典的修辞用法;另一方面是善于“摘抄”和“化用”,比如摘抄名人名言,化用历史典故;最后,还有文字的抄写,具体指的就是常做硬笔书法的日常化训练,使作文书写更加规范整齐。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别开生面,成为胜人一筹的好作品。
观点鲜明,立意独特;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善用修辞,文采斐然是一篇上好的作文具备的共同特点。初学写作的时候,大量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什么样的作文读起来妙趣横生,什么样的文章更容易打动读者,什么样的作文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关注、俘获阅卷老师的“芳心”,我们就要究其原理,认真摸索规律,进而把这种规律为我所用。这样一来,我们的作文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能更加获得老师的青睐。
比如常见的写景或记事作文,小中见大的谋篇布局,就最能直击读者心灵。平时写作的时候,大家往往以为大事更容易写,所以,很多文章都喜欢浓墨重彩地描写大场面,记叙大事件。殊不知,对这种泛泛的描写大家的感知都大差不差,没有独特和鲜明的个性,这样一来,作品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处处稀松,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相反,有些优秀的作者心思巧妙,往往立足一个很小的点,把描述的场景和记叙的事件慢慢铺展开来。仿佛解开一个纽带,然后慢慢展开一幅锦绣图案,直到画布完全展开,才使全貌映入眼帘,这样的行文结构就非常巧妙。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就是如此,他没有提笔就写荷花,而是先写“曲曲折折”的荷塘和“亭亭”的荷叶。直到荷花星星点点展露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作者依旧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每一朵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接下来才将月下荷塘朦胧又梦幻的美通过一阵微风拂过,彻底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构图方式,确实值得学习和模仿。
记事的作品也是如此,比如《金色的鱼钩》,故事描写的是革命者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展现的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悲壮,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怎样能让作品内容快速吸引读者呢?于是,一枚“金色的鱼钩”成了故事穿针引线的关键,顺着这枚鱼钩,我们不仅看到了革命时期红军艰难的生存环境,更看到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是怎样用自己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他们把革命进行到底的。那枚“金色的鱼钩”既然可以让我们回想到老一辈的革命故事,那么“一块旧手帕”能不能让你书写一段同桌悉心照料生病的你,并且与你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呢?
当然,除了行文逻辑,好词好句也是为文章增色的重要部分。好词多多积累可以运用自如,好句恐怕就不那么好用了。上学时老师总对我们说:“第一个说‘妹妹的脸蛋像红苹果’的人,是个天才;第二个人如果还说‘妹妹的脸蛋像红苹果’,那他就是个蠢材。”之前笔者并不能充分理解老师这句话的含义,直到听过一个考试作弊把同学名字都抄上去的段子,才终于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如果一个好句完全没有自己的处理,只是机械地照搬下来,再美的句子也没有了生命力。那既然如此,我们积累好句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其实,好句不一定要完全照搬,笔者就会运用仿写或者扩写的方式来灵活使用。就拿“妹妹的脸蛋像红苹果”来说,一般会这样写:
妹妹的笑容特别甜,像极了秋天山后那片果树上熟透了的红苹果。现在,我手中的这一颗红苹果就是妹妹亲自摘给我的。想到她稚嫩的脸庞和甜甜的笑容,我把苹果放到嘴边,一口咬下去,却是咸咸涩涩的。
这里不仅有对原句的仿写,还升华出属于“我”自己的情感,就更容易让读者读出情感的共鸣。
当然,对于有些好词好句,不太适合仿写和扩写,或者需要慎用仿写和扩写,这就是名家之言。名言警句、谚语俗语这类约定俗成的固定结构的语句,往往特别经典,而且被岁月打磨得特别精练。这种仿写和扩写对于普通小作者来说,确实非常有难度。但有时作品中的观点、重点论证就需要这样的名人名言来作依据,这怎么办呢?
那就大胆地照搬录用!
抄写别人的佳言妙语,算是剽窃,但是,适当准确地引用名人名言、诗词名句、俗语谚语,就变成了博闻强识。可以从侧面表现出小作者平时涉猎广泛,阅读的作品丰富,而且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这在日常写作中还是容易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的。
因此,笔者建议,平时摘抄名言警句的时候,尽量能够按照主题来分类摘抄,这样在写作实践中更容易有效区分使用。
名人名言直接采用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历史典故如果作为故事里想要引用的案例就不能长篇大论了。一般在使用的时候会结合文句,把故事梗概用四字短语或短句来引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典”的修辞。因为所引用的典故本来就具备故事性和思想性,所以,“用典”不仅能让阅卷老师知道作者知识丰富,还能调动读者关于典故的联想和思考,短短几字就能大大丰富作品的内涵,让整个作品从内容到思想都有升华。
书写规范是高分作文的加分项,品质差不多的两个作品如果在书写上差别很大,那么老师的量分就必定有些考量。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们书写的作品是拿来给阅卷老师批阅的。如果说作品内容是我们的能力问题的话,那么规规矩矩的文字书写则是我们的态度问题。
不论是考试作文,还是日常习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向老师呈交作品的时候,态度应该是谦虚而恭敬的,就好比过年过节去长辈家里送上祝福,至少要衣着整齐大方,说话谦卑有礼,才不会被人家嘲笑家教有问题。
同样,我们的作品呈现在老师面前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在用文字和老师交流。文字的规范,就是我们自己的礼仪规范;书写的整洁,就是我们自己仪表的整洁。有些同学没有形成写作文打草稿的习惯,在作文本上,乃至考试的试卷上,东涂涂、西画画,把一份作文稿件活生生变成一张“战备地图”,不仅有“丘陵盆地”,还标注了“敌我堡垒阵营”,这样的作文怎么能让老师喜欢呢?而那些平时就有良好的抄写练字习惯的同学,整篇文章笔迹清秀、段落分明、文辞优美、一气呵成,这样的作文又怎能不让老师心生喜爱呢?
因此,平时常常抄写练字,也是一项重要的写作基本功,心无旁骛才能格外专注。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日常写字,一定做到有错必改,但是,正式考试的时候,即便发现了行文中有错别字,也不能涂改。为什么考试的时候作文里的错别字要“知错不改”呢?想想你在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作文里的错别字?往往是思绪断了的时候。这个时候,回读前文,就会发现错别字。当你行文如流水一般顺畅的时候,很少能发现自己写了错别字。因此,你在涂改错别字的时候一方面破坏了试卷的卷面整齐,一方面还向老师承认这个部分你的思维断过,这样的操作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太不划算。所以,日常要把字写好、写对,到考场才能轻松驾驭,游刃有余。
作文是我们思想的表达,大胆地学习、模仿才能让我们更快进步。只要学会创造性地模仿和变化,我们就一定可以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