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奇,黄宁,马瑞光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 450000)
该滑坡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原店镇,滑塌范围ZK93+375~ZK93+560,左幅路线的左侧边坡中心最大挖深26 m,边坡最大开挖深度29.8 m;第一级边坡高度10 m,坡率1∶0.5,第二级、第三级边坡高度8 m,坡率1∶0.5,第四级边坡高度2~3 m,坡率1∶0.75,第一级边坡采用2 m浆砌片石护脚,最上一级采用植草灌,2017年11月开挖至一级平台处,边坡发生滑塌。
滑坡总体南高北低,滑坡后缘最大高程582 m,前缘最低高程为540 m,上部陡中间缓,下部由于路堑开挖地形变陡,滑坡坡度在13°~51°。坡体中上部为附近村民修建的果园,滑坡形状为扇形,南北长100~130 m,东西宽80~214 m,滑体平均厚度约为15 m,滑体体积约23万m3,属中型滑坡。边坡南侧坡顶发育有弧形裂缝,距离左幅中心线103 m,裂缝长度约170 m,宽20~30 cm,错台高度最大100 cm;沿边坡走向东西侧位置,接近开挖路基位置各发现一处小型滑塌;路堑边坡中部距左幅中线20~60 m位置出现多条剪切裂缝,裂缝宽度10~40 cm,裂缝走向基本与滑坡前缘平行;右幅开挖路基距坡顶贯穿裂缝后缘约130 m位置出现鼓胀裂缝;在路堑开挖底部位置发现岩土层明显滑出错动,并见明显擦痕;在后缘裂缝南部分水岭附近,发现多处落水洞,直径2~3 m,最大直径可达5 m。经过现场调查,发现该滑坡平面周界呈典型圈椅状,周边存在明显剪切裂缝和鼓胀裂缝,并在前缘发现明显剪出位置,主滑方向约为17°。
场地周围未分布明显地表径流,场地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和深层入渗为主要排泄方式。坡脚位置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埋深1.0~5.0 m,坡体上部地下水埋深16.2~23.0 m,在开挖路堑底面处,发现大小11处地表积水处和坡面渗水,经历大气降水后,渗流量会增大,积水范围会扩大。结合钻探资料及路堑开挖揭示,场区地表降水通过落水洞、滑坡体裂隙和陷穴进入下部岩层,沿着透水层和土岩界面顺坡渗流,汇聚于边坡体弱胶结砂岩层,形成稳定地下水位,且在下部砂岩和黏土岩层中,形成微承压水含水层,稳定水位一般较初见稳定水位高1~3 m。
边坡岩土层变化复杂,路堑临空面出露岩性多变,主要为上更新统黄土层、中更新统粉质黏土层及第三系弱胶结黏土岩和砂岩。上部黄土具湿陷性,湿陷性系数为0.016~0.032,湿陷等级Ⅰ级,属非自重湿陷;下部第三系黏土岩,具弱膨胀性,其自由膨胀率在40%~58%,遇水易软化,抗剪指标迅速降低,易发生变形破坏[1],场地具体地层信息见表1。
表1 场地地层空间分布及工程特性
该滑坡周界以后缘裂缝、沿边坡走向东西侧滑塌和开挖路堑右侧路基地表鼓胀裂缝为边界;根据物探及开挖面揭露情况,滑床为第三系黏土岩层;滑体分为土体和岩体两部分,土体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黏土、粉土层,具湿陷性,遇水力学性能降低,下部黏土岩具弱膨胀性,遇水易发生变形破坏,沿土岩接触面处软弱带发生浅层滑坡;下部基岩为弱胶结黏土岩、全风化砂岩,其中全风化砂岩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易形成饱和砂土层,且黏土岩为相对隔水层,受上部土体滑坡的牵引影响,在饱和砂土层中形成深层滑动带;根据坡体前缘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面变形特征,确定黏土岩区剪出口位置在路堑开挖面下部塌落处,已被滑塌的土体覆盖,滑坡路堑中间核心土出现剪切裂缝,前缘有鼓胀裂缝,为中部粉质黏土区的前缘剪出口。
根据现场野外调绘,并结合滑坡勘察查明的场地内岩土体分布特征,认为该滑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该滑坡体地层下部为弱胶结黏土岩,较上部第四系土层为相对隔水层,易在土岩界面形成富水区域。且黏土岩具有弱膨胀性遇水软化后发生胀缩破坏,强度降低,进一步形成过水通道,形成软弱带。
2)雨季集中降水对坡体进行冲刷、侵蚀,破坏了土体的完整性。另外,雨水下渗后进一步降低了土体强度指标。
3)公路施工过程中路堑开挖形成了高陡临空面,坡体中的主应力方向发生明显偏转,超出岩土体抗剪强度后,在重力作用下失稳破坏。
4)两层黏土层中的全风化砂岩层在相对隔水层的作用下,易形成松散岩类孔隙水饱水带,工程开挖施工扰动后存在深层滑动的趋势。
根据目前边坡破坏形态及勘察资料分析,该边坡存在2层滑动面:(1)浅层滑动面为目前已破坏的边坡滑动面;(2)深层潜在滑动面,目前边坡仍未开挖至设计标高,根据边坡下部岩土体结构及含水状态,在边坡继续开挖时将产生深层滑动的可能性。分别对浅层和深层进行稳定性验算[2],通过选取典型模型断面,采用极限平衡法,设定与其对应的稳定系数值,反算滑面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值,计算滑坡剩余下滑力[3]。
选取主滑方向(桩号ZK93+450)断面,主滑方向断面左侧50 m(桩号ZK93+500)断面,主滑方向断面右侧50 m(桩号ZK93+400)断面,反算滑体力学参数,3个断面的安全系数分别为0.934、0.987、0.901时反算得到滑动面力学参数为c=14.0 kPa、φ=9.0°,与地勘报告中提供的实验室内残余强度平均值c=17.7 kPa、φ=9.3°相接近。以反算的c值、φ值作为滑坡体浅层滑动下滑力计算依据,3个计算断面安全系数Fs=1.25时,浅层滑动面剩余下滑力分别为1 820 kN/m、1 120 kN/m、870 kN/m。深层潜在滑动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结合勘察资料粉质黏土饱和剪切试验取值c=15.7 kPa,φ=10.8°,不同地下深度的黏土岩饱和剪切试验分别为c=19.5 kPa,φ=11.7°以及c=24.1 kPa,φ=10.7°,砂岩饱和剪切试验c=10.2 kPa,φ=12.5°。按照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的坡面线建模,参数选取饱和剪切试验c、φ值,安全系数Fs=1.25时,深层潜在滑动面的剩余下滑力分别为1 950 kN/m、2 437 kN/m、1 080 kN/m。
根据滑坡勘察及稳定性计算,目前边坡不仅存在浅层滑动面,且在路基进一步开挖后还存在潜在深层滑动面,因此,加固措施应考虑浅层滑动面及深层滑动面。根据浅层、深层滑动面下滑力,最终确定采用桩板式挡土墙进行支护。同时,根据滑坡体后缘岩土体特性,在不破坏后缘边坡稳定性的前提下,在后缘裂缝处进行部分卸载,以起到削头固脚的作用[4-5]。
在碎落台设一排抗滑桩,桩间距为5.0 m,共设40根抗滑桩;滑坡周界范围内抗滑桩桩径为2.25 m×4.0 m,桩长25~34 m,悬臂段为10~13 m,锚固段18~20 m,保证桩体进入深层滑面以下;周界范围外抗滑桩桩径为2.0 m×3.0 m,桩长25~33 m,悬臂段为10~13 m,锚固段为15~20 m。
边坡表面产生的裂缝,深度在2 m以上时采用扩孔素土填塞、夯实,深度小于2 m时采用素土直接填筑,压实度不小于80%;落水洞采用扩孔素土回填处理,直径<1 m的落水洞采用沿落水洞周围向外水平开挖0.5 m回填处理;直径>1 m的落水洞采用沿落水洞周围向外水平开挖1.0 m回填处理;采用小型机械夯实,压实度不小于85%。坡体表面采用平台截水沟和坡顶截水沟相结合的排水形式,每级平台设置40 cm×40 cm平台截水沟,坡顶外5 m处设置60 cm×60 cm截水沟,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二级边坡浅层滑面以下1 m,间隔10 m设置一道1.5 m宽的支撑渗沟,渗沟底设置排水管,位于深层的地下水采用预制DN1 500 mm钢筋混凝土管组成的水平导洞渗出,进岩体端头部1.5 m范围内设置反滤层,并采用干砌片石封填,防止土体中细小颗粒流失,水平导洞长度10~20 m、间距10 m。
坡体变形稳定后,二级及以上边坡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植草灌防护形式,进行坡体防护。
坡体表面布设11处监测点,进行2年的边坡监测,主要对抗滑桩位移、滑坡深层位移、边坡表面位移、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该段高速已于2020年年底通车运营,结合运营期监测数据,治理方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该滑坡原因分析、稳定计算和方案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
1)滑坡勘察必须采取综合勘察手段,结合场地地质调绘、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室内试验数据分析,相互印证,从而发现滑坡的各个要素特征,并预计、提示相关工程地质风险。
2)滑坡稳定分析抗剪强度参数的取值,应考虑场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室内试验数据反算求得,不宜直接采用室内试验结果,参数取值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
3)对于特殊膨胀性岩土地区,公路路堑边坡特别要注意地下水作用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在类似地区进行工程设计时,需加强截排水措施设计,并按照“缓边坡、宽平台、固坡脚”的原则,加强边坡设计。
4)地下水丰富、膨胀岩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公路路堑滑坡,应采用抗滑桩进行坡体加固、完善截排水措施、加强坡体防护和边坡位移监测等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