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演奏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口风琴演奏为例

2023-03-09 02:16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4期
关键词:技巧体系音乐

王 橄

(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 安徽合肥 23003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实施落地、落实的基本保证,是课程核心素养从文字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关键要素,其结果是对“学得如何”的准确回应。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演奏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范式,与此相对的评价体系也应随之重新建构。因此,本文在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演奏教学背景下,在学业质量水平所要求的演奏能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架构小学音乐演奏能力的评价体系,旨在为广大一线小学音乐教师音乐课程评价活动提供参考。

一、小学音乐演奏能力评价现状分析

(一)评价内容的窄化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演奏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尤其是将演奏技巧作为学习评价内容的唯一指标进行评价。这种现象不仅窄化了评价的内容,而且直接影响了评价的效度。音乐的学习过程是教师通过音乐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些成功的体验过程中逐步养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音乐教育的复杂性和过程性特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艺术表现的范围内或最终的学习成果上,而应系统地分析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素,全面、动态地观测学生在演奏学习中所展现出的知识、技能、情感和行为特征。

(二)评价主体的错位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观察发现,对学生演奏能力的评价依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上。学生的主观意愿和预期学期目标未能很好地融入教学评价中,教师在拟定课堂学习目标时,一般极少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评价主体中学生参与度不高,致使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很难促进学生的学后反思,所谓的有效或深度学习更无从谈起。

(三)评价手段的单一

长期以来,教师针对学生演奏能力的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局限于一般标准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所使用的评价工具一般以乐曲演奏考核为主。这些单一的评价手段已无法满足音乐教学的时代需求,迫切需要教师不断地将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融入音乐教学中。常见的音乐演奏能力评价方式,包括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而在证据收集中往往采用观察法、测验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评价手段的选择与应用并非一成不变,还应根据具体的评价内容、主体和功能的不同,灵活、准确地选择适配的手段进行测量与评价。同时,教师应关注信息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有机融合应用。

二、小学音乐演奏能力构成分析

器乐演奏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和创造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通过对乐器的表达和控制,从而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之美。随着学生乐器演奏能力的提升,同步促进了其多重思维能力、手眼和手脚协调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演奏能力一般包括听觉感知、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三个要素。

(一)听觉感知

听觉感知是学生进行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听觉感知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引导并鼓励他们对所听到的音乐发表个人感受与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听觉习惯和音乐素养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口风琴学习过程中,音乐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注重对小学阶段基础性的节奏、节拍、曲调、音程、调性、调式、和弦等基础乐理知识的判断和识记。

(二)演奏技巧

技巧是决定小学音乐演奏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任何一项动作技能的熟练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练习方法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习练而形成的,正所谓“熟能生巧”。口风琴演奏技巧一般包括基本的演奏方法,如演奏姿势、呼吸方法和基本指法,以及口风琴的基础练习技巧,如长音练习技巧、指法技巧、舌法技巧、综合技巧。

(三)情感表达

乐器演奏的情感表达能力是学生在演奏中基于对乐曲的理解,运用恰当的演奏技巧,将内心情感进行外在的表达和呈现的能力。小学音乐演奏过程中,学生所传递的情感表达通常是由其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三个维度综合决定。其中,感受力是情感表达的内驱力,理解力是演奏能力的基础能力,而想象力是演奏能力的高阶表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基础上,它与艺术修养、文化理解息息相关。

三、小学音乐演奏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是开展小学音乐演奏能力评价的基本思想和基础依据,体现了整个评价体系的价值追求和目的旨归。本体系的构建强调以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1.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的能力素养水平,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是评价的本质目的。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功能,它会引导学生的判断和倾向。在小学音乐演奏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中,要将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发挥好评价体系的反馈功能,实现以评促学、自我完善的过程。

2.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演奏教学的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在乐器演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维的评价方法,拟定多元的评价内容,提倡多元的评价主体,力争对学生的能力表现作出全景的描绘。此外,还要考虑评价体系的适用性,是否具有推广应用的实践基础,能否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因此,教师在构建时需要围绕科学性和适用性两个方面充分考虑。

3.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演奏学习中的成长历程,将其日常学习状态、课堂表现、行为观察与阶段性的演奏测试或理论知识的纸笔测试结合起来,对个体在演奏习练过程中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此外,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承认个人的差异性,使得评价既是为了评价也是为了发展。

(二)体系框架

指标内容的确定是小学音乐演奏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应在现有小学音乐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演奏能力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演绎与归纳,寻找出评价体系的核心特征,并根据上述分析对相应的指标内容进行合并和调整,从而形成一套纲举目张的指标要素。演奏能力是学生在完成乐器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综合素质,也是个体对器乐认知和操作水平的衡量。本文围绕听觉感知、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三个维度,选取了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演奏方法、基础技巧、情绪情感、风格流派六个要素进行系统集成,成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同时选取14个观测点作为二级指标。

小学音乐(口风琴)演奏能力评价体系的维度指标

(三)测评量规

在构建了小学音乐演奏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维度和指标后,为进一步观察和测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演奏能力的提升程度,教师首先要准确了解并判断学生能力水平的有效证据是什么,即设计出学生能力的表现性标准,从而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测评量规一般包含评价指标、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三个要素;其次要确定量规使用的主体。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有适合教师评价使用的测评量规,有供学生自评使用的测评量规,设计者可根据对象作出适当调整;最后要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围绕等级标准进行不同等级的赋分。

四、结语

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演奏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教学主客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仍需广大音乐教师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完善,实现由技能本位取向向素养本位取向转变,达成“学练展评”一致性的目标,从而完善教学内部机制的自律性。随着全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出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探索之路不断向更深处蔓延与推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现象和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一个更加完备、科学的教学评价也正等着我们去揭开它的大幕。

猜你喜欢
技巧体系音乐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音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音乐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