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都户,郭会卿,史栋梁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足跟痛,又称脚跟痛,是临床常见的疼痛性疾病,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引起[1-2],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骨刺及脂肪垫炎症也与本病密切相关[3-4]。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足跟部酸胀、疼痛,轻则站立或行走时疼痛,重者不能行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5]。此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以中老年女性多见[6-7],研究表明,该病普通人发病率为10%[8]。郭会卿教授先后师从于郭维淮、朱良春、李振华、娄多峰等中医大家,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风湿骨病的诊断与治疗,对诊治PHP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足跟痛,属中医“痹证”“骨痹”范畴。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脚跟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跟颓”,将此病命名为“脚跟颓”。本书亦记载:“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腰痛也”,认为劳损过度或年老体衰,导致肾气不固,肾精亏损,加之风邪乘虚侵入肾经,故发腰痛和足跟痛。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首次将此病命名为为“足跟痛”。《医宗金鉴》记载:“此症生于足跟……由脚跟着冷或遇风邪侵袭于血脉,气滞血瘀而生成”,认为风寒湿侵袭人体、瘀阻血脉是本病的关键病机。郭会卿认为,肾主骨,肾精亏损致髓海空虚,足跟系肾经所络,风寒湿邪入侵,脉络痹阻,不通则痛;肝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所养,不荣则痛。中老年人肾精亏虚,骨萎筋弛;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不当生活习惯者,足部劳损过度,皆使气血不能濡于足部,外邪趁机痹阻经脉而致变生本病。病位在足,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肾精亏虚、筋骨失养为本;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脉为标。
《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灵枢·经筋》云:“足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说明足少阴肾经之经脉、经筋皆循行于足跟。经脉具有通行气血,沟通脏腑内外、上下,协调人体阴阳平衡等功能。经筋主要功能为约束骨骼和关节,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如《素问·痿论》所言:“宗筋而利机关也”。《黄帝内经》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明确指出腧穴可以治疗所属经脉循行所过及联络的脏腑肢节的病症。郭师在临床中注重运用辨证归经与辨位归经理论,认为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有表里相合,经脉也有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也循行于足跟处,而足太阳膀胱经又与起于足跟部的阳跷脉、阴跷脉相通,不同经脉之间循行交汇、互相影响、相互为用,故从肾论治足跟痛,不仅符合经脉腧穴治疗原则,而且能充分调节各部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记载:“肾主骨髓”。说明肾与骨髓关系密切,而髓藏于骨腔之中,骨受骨髓濡养,骨的生理功能与肾精与髓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体的正常运动,取决于骨骼是否盈健,而骨骼是否盈健源于骨髓的充养。肾精是否充盈,会影响骨髓的化生,从而影响到骨骼的生理功能[10]。郭师认为,足跟痛多发于中老年人,因年老者脏腑亏虚,气血不足,行走站立过久,伤及跟骨,肾精亏损不能濡养跟骨以致疼痛,此即“不荣则痛”;肾精亏损,髓海空虚,风寒湿入侵,脉络痹阻,此即“不通则痛”。同时在治疗中强调,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肾阳互相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肾气盛则肾精足,骨骼才能坚固有力,从肾论治,顾护其本,则疾可安,病乃愈。
《黄帝内经》云:“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备急千金要方》亦云:“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古人早已将针药结合应用于疾患的临床治疗。郭师潜心临床多年,运用针药结合治疗痹痛经验丰富,认为局部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此时针灸可通经络、行气血、止痹痛;若人体受邪气侵袭,脏腑机能受损,中药可通调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并在临床治疗中常常教导单一针灸治疗方便易操作,但疗程较长,而且要注意患者耐受度情况,并严格做好无菌消毒准备;中药内服具有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但相对西医治疗起效较慢,故临床辨证施治应审察病情之轻重,权衡针药之长短,该针则针,当药则药,必要时针、药并用,利用两者优势,内外兼顾,立体施治,使疗效倍增。
3.1 针刺通经活络针灸由于其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少等优势,在临床中疗效显著[11-12]。郭师临床以本经原络配穴、八脉交会穴、阿是穴治疗理论为基础,配合临床辨证取穴,治以滋补肝肾、通经活络、活血行气等方法,以达到通络止痛之目的。临床主穴取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照海,配膀胱经穴昆仑、胆经原穴丘墟、局部阿是穴。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原穴,五行属土,可滋阴益肾。古人云:“所注为输”,输穴常用来治疗疼痛性疾病,如《难经·六十八难》曰:“俞主体重节痛”,输穴可用于治疗人体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不利者。现代医学证实[13],浅刺太溪穴,能触及胫神经,而胫神经分布于足底,刺激胫神经会促进局部血液的循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大钟穴为足少阴肾经本经络穴,可温煦濡养脏腑,为益肾之要穴。针刺大钟穴可疏通经络、补气扶正、滋养筋肉[14]。此外,太溪穴配大钟穴,以本经原络配穴法加强滋阴补肾之功效。照海为八脉交会之所,通阴跷脉,善滋肾益气以补肾养精。肾与膀胱相表里,取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配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以疏经通络,经脉气血通畅,则疼痛自消。阿是穴是局部气血经气于体表的反映,也是脏腑在体表的投射点,临床针刺阿是穴治疗足跟痛可直达病所、通畅经气、活络止痛,效果显著[15]。中医药治疗可兼顾多个系统,从整体调理身体机能,彰显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
3.2 中药祛邪固本《备急千金要方》云:“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为良医也。”郭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创立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经验方足跟痛合剂,方药组成:熟地黄18 g,烫骨碎补 6 g,川牛膝9 g,当归18 g,丹参20 g,鸡血藤20 g,醋乳香9 g,醋没药9 g,醋延胡索12 g,白芍20 g,川芎15 g,木瓜12 g,威灵仙30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方中熟地黄、骨碎补、川牛膝补肝益肾,健骨强筋;当归、丹参、鸡血藤、乳香、没药活血通经,破瘀通脉;威灵仙活络通痹;木瓜利湿舒筋;白芍、川芎、延胡索行气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并用,共奏补肾益精、活血止痛之功效。
中药外用熏洗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可反复使用、患者接受度高等诸多优势[16-17]。中药熏洗可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有助于足跟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利于消肿,从而使疼痛缓解,最终达到治疗足跟痛的目的[18-19],熏洗局部亦能刺激局部经穴,激发经气,使之更好地发挥经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之功效[20],其药渣加伸筋草60 g,珍珠透骨草60 g,五加皮60 g,艾叶20 g,皂角刺30 g,加水煎浸泡患足,每次熏洗20 min,每日1次。可以达到补肝肾、强筋骨、行气活血、除痹止痛的功效。
郭师此经验方功效有二:滋补肝肾、益肾气、补精壮骨为其效一;活血行气、舒经通络、化瘀止痛为其效二。不仅顾标,亦治其本,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显著。郭师善于辨证加减,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玄参、枸杞、知母;脾肾阳虚加补骨脂、肉桂;气血亏虚者加黄芪、西洋参、白芍;寒湿痹阻者加黄芪、苍术、防风、薏苡仁;气滞血瘀者加红花、乳香、土鳖虫;骨刺或劳损外伤者加透骨草、姜黄;跟腱炎或滑膜炎者加虎杖、威灵仙。
患者,女,52岁。初诊:2020年9月19日,双足跟部间断疼痛5年余,加重1周。患者5年前劳累后出现双足跟部酸痛,经休息后缓解,期间外敷膏药稍缓解,症状时好时坏,未予重视,1周前爬山后加重,双足跟部肿胀疼痛,穿鞋自觉足部挤压发胀,步行或站立时疼痛加重,热水泡脚无缓解,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纳眠一般,二便可。查体:肤色红,温稍高,双踝关节活动度尚可,未见畸形。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踝关节X线示:轻度骨质增生。初步诊断为骨痹,中医诊断:足跟痛,属肝肾亏虚证,治则补肾益精、活血止痛。方用:足跟痛合剂。熟地黄18 g,烫骨碎补6 g,川牛膝9 g,当归18 g,丹参20 g,鸡血藤20 g,醋乳香9 g,醋没药9 g,醋延胡索12 g,白芍20 g,川芎15 g,木瓜12 g,威灵仙30 g,甘草6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针刺取穴:太溪、大钟、照海、昆仑、丘墟、局部阿是穴。操作: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针刺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皮肤,用1寸28号毫针进针后适当调整进针的角度与深度,平补平泻,上述操作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行针 2~3次,联合TDP灯局部照射,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2020年9月28二诊,患者自诉足跟疼痛明显减轻,但行走过多仍有痛感,胃部偶有胀感,原方加鸡内金、陈皮顺气导滞,继服10剂,针灸1个疗程。
2020年10月8日三诊,患者诉疼痛基本缓解,可正常行走及爬楼梯,偶有疼痛,稍加休息即可缓解。郭师嘱咐患者仍需继续服用6剂中药,以期进一步巩固疗效。嘱患者平日要注意保暖休息,忌劳累,晚上宜用热水泡脚,如再发病,需立即来门诊治疗。3个月后随访,病人痊愈。
按语:患者肝气衰、天癸竭,患足跟痛5年有余,初次就诊时,根据病史体征及舌苔脉象,辨证为肝肾亏虚,治疗上采用足跟痛合剂补肾益精、活血止痛,配合针灸外治,内外兼顾;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为防止滋腻过度,原方加鸡内金、陈皮顺气导滞;三诊时患者病情基本痊愈,继服中药巩固疗效,同时嘱咐患者日常注意事项,防止复发。
PHP作为骨科常见病,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西医治疗本病以内服非甾体类消炎药、痛点封闭类固醇激素及手术为主[21-22],常规药物在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方面,疗效不佳且易复发。郭师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认为PHP的病因病机为肾精亏虚、筋骨失养,筋脉痹阻,为本虚标实之证,肾精亏虚、筋骨失养为本;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脉为标。张介宾《类经》云:“骨痹者……至虚之处,乃是留邪之所。”治疗上运用脏腑经络整体辨证,从肾论治,治以补肾益精、活血止痛,方用标本兼治之足跟痛合剂,中药多采用补肾精、壮筋骨、通经活血止痛之品,如熟地黄、牛膝、当归、丹参等,即可滋补肝肾顾其本,又可活血行气治其标,标本兼顾。同时结合经脉循行理论,辨证配穴,取太溪、大钟、昆仑等穴位,精准施治,最大限度发挥针灸的治疗效果。针药相须,随症加减,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嘱托患者选择适用的鞋类,减轻对足跟部的刺激;避免长期、过度、剧烈运动,减少上下楼梯、避免爬山;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足关节负重较少的运动,避免瘥后复发。针药相须,从肾论治足跟痛,是郭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辨治本病的思想精髓,其脏腑经络整体观念的应用、遣方配穴思想的精妙、针药结合的治法选择,都值得进一步探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