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韬芝,贾立群,杨闪闪,娄彦妮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北京 100029
贾立群教授,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负责人。贾教授积极探索舌象在癌症[1]和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并运用人工智能[2]建立舌诊机器人及数据库,将中医舌诊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投入临床使用,使舌诊在疾病诊疗中更具有科学性及实践性。笔者有幸师从贾立群教授,在临床跟师实践中知获不同舌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收获颇丰。现将贾立群教授解析白涎线舌象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象”广泛存在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可知“象”之学说对中医理论影响深远。“舌象”乃中医藏象重要分支,具体分为舌质、舌苔两方面表现。其中舌质包括对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和舌下络脉的描述,舌苔则涵盖对苔色与苔质的观摩。《临症验舌法》曰:“舌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舌象可侧面反映人体五脏六腑之变化。中医认为舌象与脏腑的寒热虚实、气血津液的盈亏、病位的深浅、邪正的盛衰等密切相关,不仅受机体内在因素影响,还会随着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等外在因素的变更而改变。舌象能客观反映病情发生、发展及转归,对临床辨证论治及预测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临症验舌法》述:“即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舌诊是中医望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医家均重视其在辨病辨证中的积极作用。因其直观和准确的特点,是中医临床司外揣内思维的具象表现。
传统舌诊理论多着重舌质、舌苔描述,但对舌面唾液的聚集变化及排列方式记载较少。白涎线舌象之溯源,大部分学者赞成其首见于元代朱丹溪所述“舌上白涎”,也有学者认为可更早追溯至《伤寒论》小柴胡汤中所描述之“舌上白苔”,故称其“小柴胡线”[3]。国医大师朱良春首次提出“舌边白涎”概念:在舌两侧边缘内约5 mm处出现的由涎沫聚凝而成的线索状泡沫带,有因患者言语、饮食顿可消失者,但静候片刻,即可复出[4]。然此舌象表现命名未能统一,现代医家众说纷纭,尚有“半夏线”[5]“肝郁线”[6]之称,贾立群教授据其临床表现及特点称为“白涎线”舌象。
《医镜·论口舌证》述道:“凡病俱见于舌……舌边主肝胆。”《素问·宣明五气》有云:“五脏化液……脾为涎。”由此可推断白涎线舌象病位在肝胆与脾;发病病因或与情志不畅[7]、肥胖[8]、妊娠状态[9]、饮食不节等相关。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疏泄;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两者共同组成人体气机之枢纽,对于情志、气机具有重要的调畅作用。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滞于形躯、脏腑;久郁使全身气机逆乱,可有气滞血瘀、痰气郁结、气郁化火等发展趋势,故有悒悒不乐、胁肋胀痛、咽喉不适、女子冲任失调、急躁、失眠、脉弦等临床表现,王彦晖[10]临床研究发现约30%气滞证患者舌象可表现为白涎线。肝胆犯病常犯脾克胃,肝郁损及脾虚,运化失常,气不行水,津液输布障碍,致使津液潴留、水湿停聚、痰饮内生,外候于舌可表现为涎沫黏滞,唾液凝聚于舌面两侧,尚有神疲体倦、腹胀、纳少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等。陈雪莲等[11]则将肝郁脾虚拟白涎线舌象基本病机。痰为阴邪,易困遏阳气,进一步阻滞气机,扰乱心神,痰气交阻,病情常缠绵难愈。朱良春先生提出舌边白涎乃痰湿凝阻,气机郁结之征也[4]。贾立群教授总结其多年临床经验,概括白涎线舌象病机为“肝郁脾虚,痰气交阻”。
3.1 白涎线舌象与情志相关《柳州医话》道:“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的正常疏泄方可调畅人体情志活动,疏泄太过或不及均会导致气血运行失调,五脏六腑失和,情志调节失衡。肝主疏泄又助脾胃之升降运化,肝郁乘脾,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又为情志病中重要病理因素。结合白涎线舌象病位及病因病机,贾立群教授指出白涎线舌象与情志相关,且可反映人体情志状态。相关临床研究及个案报道表明白涎线舌象患者常合并情志异常[5,12-16],甚有学者认为白涎线舌象可以作为情志不畅的客观诊断指标[6]。贾立群教授团队临床研究发现,白涎线舌象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更为严重[13]。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人体精神压力较大时,唾液的分泌会受到抑制[17],且唾液分泌流速下降[18]。唾液皮质醇能反应机体压力状况,当人体处于抑郁、焦虑或应激状态下其分泌增多、浓度升高[19-22]。上述因精神压力或情志异常而导致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唾液成分发生改变可能导致白涎线舌象形成。笔者于跟师过程中察觉,白涎线舌象患者多见于40~60岁绝经前后女性,贾立群教授认为此年龄段女性承受来自社会及家庭的诸多压力,生理、心理状况都面临重大挑战,询问患者近期生活史可获知她们对自身健康状况极度担忧,或近期遭受重大负性事件打击,或自觉家庭不美满、工作不顺利,故临床遇到白涎线舌象患者,贾教授尤为注重患者情绪状态观察及询问,诊疗过程中多采用安抚、鼓励话语,并嘱咐患者多行锻炼或建立爱好以调畅情志。
3.2 白涎线舌象合并肝经相关脏器疾病《灵枢·经脉》记载肝经的循行路线:“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连目系……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肝经循行遍布全身,途径甲状腺、乳腺、肺、肾、生殖系统(子宫、卵巢、前列腺)等。若机体情志异常,累及肝经,肝失疏泄,气血运行失畅,气血凝结,痰湿内生,瘀阻经络,致痰气交结、气滞血瘀,则可发为肝经相关脏器结节、增生或肿块性病变,也有学者称为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23]。临床具体疾病可表现为甲状腺结节、肺部结节、肝囊肿、胆囊息肉等。女性可表现为乳腺结节(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男性则以前列腺增生多见。病情若进一步发展甚可导致良性或恶性肿瘤形成。临床常见白涎线舌象患者合并肝经相关脏器病变,推测因“情志”为二者发病共同病理基础,且病因病机相仿。贾立群教授团队临床发现,半数以上白涎线患者有2个及以上肝经相关脏器病变,且多脏器合并病变较非白涎线舌象患者概率更高[13]。故临床如遇白涎线舌象患者,贾教授会详细询问肝经相关脏器是否合并病变,或予此类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提前进行治疗干预或疾病预防。虽此类结节、肿块性病变发病部位各异,但因其具有“气滞”“血瘀”“痰凝”等共同病理基础,贾立群教授临床治疗常采用异病同治之法,治疗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朱良春教授认为白涎线舌象治宜“豁痰渗湿、调气开郁”[4]。贾立群教授延习朱老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拟“疏肝解郁、健脾化痰”为白涎线舌象基本治则。临床如遇舌象表现为“白涎线”患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外,尚可从“理气”“化痰”“开郁”“化瘀”等角度着手,因其“气滞”“痰凝”交结的病理基础,病情常胶着缠绵,治疗非寥寥数方可愈,贾教授常嘱咐患者宜连续服药3个月观察疗效。又因肝胆及脾,此舌象患者亦常合并脾虚、痰湿兼证,故临床忌用重剂、猛剂更损患者脾胃之气,也勿用滋腻之品使痰湿胶着难去。针对肝郁气滞病机,贾立群教授喜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散等疏肝理气开郁之剂。具体药物可用柴胡、香附、枳实、郁金、木香、合欢皮、旋覆花等疏肝木之郁,然理气药多辛燥,易耗伤气阴,贾教授常配伍白芍、沙参、麦冬等养阴之品,或选用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忌刚可用柔品,病情轻者嘱其玫瑰花、合欢花、绿萼梅等花类代茶饮,服用更为便利。脾虚痰湿者可选半夏加茯苓汤、温胆汤、半夏厚朴汤、启膈散加减配伍[24],具体用药如清半夏、陈皮、厚朴、草果等以燥湿化痰,合并乏力嗜睡、纳少便溏等脾虚之象明显者,可配伍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健脾补气;血为气之母,贾立群教授擅用活血化瘀之法助行气之功,喜用虫类药物如土鳖虫、九香虫、全蝎、蜈蚣、僵蚕等,但使用时应控制用量,防止阴液过耗、脾胃之气过损。
针对兼证治疗,因肝木易乘脾土,肝郁及脾,肝气犯胃,若患者合并胃胀、反酸、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者加用砂仁、炒山楂、焦三仙(炒鸡内金、炒麦芽、炒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因痰气郁结之病机,部分患者常有咽部不适感,可加用木蝴蝶、桔梗、射干以利咽散结;失眠患者则加用远志、茯神、酸枣仁等安神助眠之品。气郁、痰凝日久可化热,热扰心神、热灼津液,表现为口干、便干、急躁易怒等火热象,可酌情加入清热之品,或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取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用。除汤药治疗外,贾立群教授还叮嘱患者保持情绪舒畅,适度锻炼,勿食用生冷辛辣或不易消化之物,日常煎煮姜丝萝卜汤调和脾胃。
周某,女,55岁,2021年4月12日初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门诊。主诉:胃脘胀痛伴情绪不良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每因生气恼怒后出现胃脘胀痛,痛连两胁,疼痛与进食、受寒无关,时有嗳气、反酸,急躁易怒,精神焦虑,失眠,纳差,二便调。自行胃镜检查,结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舌两侧见白涎线,脉弦滑。既往史:1998年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全子宫切除术,2020年因卵巢囊肿行卵巢切除术。个人史:本科学历,现任高中教师,已婚,育有一女,平素工作压力大,性格急躁易怒,与同事关系不佳,与家人频发争吵。辅助检查:2021年1月21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多发囊实性结节,右侧大小1.5 cm×0.6 cm,左侧大小1.5 cm×0.9 cm,TI-RADS分类:3类。乳腺超声:左乳腺结节伴粗大钙化,结节0.9 cm×0.5 cm,BI-RADS分类:3类;双侧乳腺增生。2021年3月5日胸部CT:左肺上叶小结节;肝囊肿。中医诊断:胃痛,肝郁犯脾证;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切除术后、卵巢切除术后、肺部结节、肝囊肿。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活血化瘀。用药处方:柴胡12 g,半夏10 g,厚朴10 g,香附12 g,川芎10 g,郁金10 g,山慈菇12 g,土鳖虫6 g,半枝莲15 g,浙贝母20 g,玫瑰花10 g,当归20 g,首乌藤15 g,远志12 g,合欢皮10 g,白芍20 g,焦三仙各 10 g,炙甘草6 g。共28剂,水煎服,早晚温服。2021年5月10日患者复诊,诉胃痛、嗳气症状缓解,配合日常锻炼,心情较前愉悦,食欲、睡眠渐好,舌淡红苔白,两侧白涎线稍减,脉沉细。效不更方,继服上方 28 剂,并嘱患者日常熬煮姜丝萝卜汤随饭饮用。
按语:患者为55岁中年女性,主诉胃脘胀痛就诊,伴嗳气、反酸、纳差等消化道症状,但患者痛连两胁,疼痛与情绪相关。《黄帝内经》云:“木郁之发……病胃脘当心而痛。”可辨患者胃脘胀痛是因肝郁乘脾、肝气犯胃所致。基本治则拟“疏肝解郁,和胃止痛”。再观患者职业为高中教师,承受较大工作压力,且家庭关系并不满意,自觉精神紧张、焦虑,睡眠质量差。情志久郁累及全身脏腑气机,故合并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卵巢囊肿、肝囊肿等肝经相关脏器病变,可责之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针对此患者,贾立群教授拟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用为君药,然恐其大剂量易劫肝阴,故用量稍控制;香附理气疏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二药相伍共为臣药,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白芍柔肝敛阴,与柴胡配伍舒养结合,郁金、合欢皮、玫瑰花辅君药、臣药共奏疏肝理气和胃之功,配伍半夏、厚朴健脾化痰,配伍半枝莲、浙贝母、山慈菇、土鳖虫消肿散结;配伍当归、首乌藤活血安神;配伍远志以安神助眠,配伍焦三仙运脾和胃,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患者服药自觉情绪状态好转,胃痛、失眠、纳谷不馨等症状见均缓解,白涎线舌象较初诊稍减,可见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活血化瘀之效良好,继嘱患者服用此方,配合锻炼、情绪调节及饮食注意等以助恢复。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综合模式正不断完善,现代医家愈发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贾立群教授通过白涎线舌象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脏器疾病可能,并根据其病因病机遣方用药,重视肝经调理。除药物治疗外,更给予患者心理宽慰及人文关怀。故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如患者出现白涎线舌象表现,更应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鼓励、关怀,构建良好医患关系,并及时关注患者可能存在的相关疾病隐患,力争未病先防。现代科技与中医理论不断巧妙融合,相关学者也正积极探索舌诊仪器识别白涎线舌象技术可行性[25],以期运用于临床,发挥中医药在疾病诊疗中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