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莞苏,邵雪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带下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引许叔微言:“凡妇人有白带是第一病,令人不产育,宜速治之”[1]。叶天士是吴门医派代表医家,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治疗带下病有独到经验。《叶天士医学全书》[2]中收录了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医案共44 例,包含45 张完整处方。现通过对这些病例及处方的统计分析,探讨叶氏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和特色。
1.1 用药频数特点 叶氏45 张处方中共使用中药82 味,药物累积使用频数324,每张处方使用药物(7.2±1.79)味,最少使用5 味药,最多使用14 味药,大致可体现出叶氏用药之精炼。当归、茯苓、枸杞子、沙苑子、人参、鹿角霜等21 味药用药频率较高,频数和为227,占药物总频数的70.06%,其中当归、茯苓、枸杞子使用频率最高,近半处方中均有使用。
1.2 药物性味归经特点 从高频用药中即可发现,甘温药为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首选,当归、茯苓、枸杞子等药均属此列。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选取药物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在所有82 味中药中,共计49 味均属此类,累积使用频率接近80%,寒性药次之,如白薇、牡蛎等,共有23 种,累积使用频数为56;几乎没有热性药及凉性药。
药味最多为甘味药,共49 种,几乎所有高频用药均为甘味药,累积使用频数234 次,已接近其他五味药物的总和。其次为苦、辛、咸味,分别为27 种、19种和11 种;酸味最少,仅6 种。
因带下病病属下焦,药物归经多归肝肾,82 味药物中有28 味药同时归属肝肾经,肝肾经药物的累积使用频率超过50%。
1.3 药物功效特点 将药物按六版《中药学》教材功效分类,进行简单统计后发现,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安神药及温里药是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常用药物。其中,补虚药的使用频数远超其他诸药,在所有45 张处方中均有应用,可见叶氏治疗带下病以补虚为本。此外,带下属湿,多有缠绵难愈之象,故叶氏于过半处方中均有收涩药和利水渗湿药的应用。
1.4 药物配伍规律特点 为进一步探讨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药物配伍规律,对21 味高频药物进行了数据挖掘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了四组叶氏常用的药物组合:C1:阿胶、白芍、熟地黄、牡蛎、黄柏,本组药物主要功效在补养肝肾精血,又辅以咸苦坚阴之品;C2:人参、莲子、柏子仁、茯神、五味子、桑螵蛸、紫石英、小茴香、肉苁蓉、白薇,本组药物以健脾宁心安神为主,又有温暖下焦、重镇收涩之功;C3:鹿角霜、沙苑子、杜仲、当归、枸杞子,本组药物多为奇经用药,功在温煦通补奇经;C4 组为茯苓单味药,既可健脾利湿,又能引诸药入至阴之所。
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叶天士治疗带下病喜用枸杞子-沙苑子这一药对,此二药均为阴阳并补,柔润温通之品。在此基础上,叶氏又常配伍奇经用药,或加入当归宣补带脉,或配伍鹿角霜温固督脉。
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枸杞子、沙苑子、当归、茯苓为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核心用药,再次提示了叶氏治疗带下病首选甘温补虚,柔润温通之药。
以上分析虽然文献数据不多,但亦可窥见叶天士在治疗带下病方面用药思路与规律颇有特色,兹总结如下。
2.1 甘温补虚 药物的气味配伍理论源自《素问·至真要大论》,金元时期以张元素、李东垣为代表的易水学派以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指导,系统总结了气味配伍规律,并据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九味羌活饮等经典方剂[3]。叶氏学宗易水一脉,认为“黄帝论病,本乎四气,其论药方,推气味”,故制方尤其推重气味配伍。
叶氏所治带下病多有虚而成劳,劳极成损之象,治疗多宗仲景、东垣之法,言“内经有劳者温之之训,东垣有甘温益气之方,堪为定法”,又言“取其味甘气平以补其阴阳气血”。故选药多为甘温、甘平之品,以培补中焦、化生气血。观其用药,45 张处方中均含此类药物,高频药物中的当归、茯苓、人参、枸杞子、沙苑等也均属此类。
但甘温、甘平类药物功在建立中宫,带下病病在下焦,损及精血,仅用建中法,恐药物不能力达病所。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下焦病“治法总在足三阴,勿参入乱药为正,质重益阴,佐以介类潜藏立法”。故叶氏治疗本病常配伍牡蛎、桑螵蛸、海螵蛸、鹿角霜等咸味药物,取“咸味入阴、介类潜阳”之意。
总之,虽带下病有带下绵绵、漏淋不绝等症状,但叶天士并不因此多用酸涩之药,而以甘温、甘平补中缓急为根本,佐以咸味的介类药物,以期药力直达下焦。
2.2 柔润温通 带下病病在下焦,责之脏腑,以肝肾为主,盖肾主藏精,主生殖,主司前后二阴,而肝肾精血同源,女子又以肝为先天,药物归经统计结果也显示归属肝肾经的药物使用频数最高,故叶氏治疗本病以补益肝肾为主。
叶氏补益肝肾以“温通柔润剂”为特点,指出“凡肾虚忌燥,以辛润温药”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又多次提出“凡先伤于阴,例取温柔,佐以凉肝,合乎通补”。带下日久先伤肝肾精血,继而“脂液俱涸”,病久阴损及阳,此时若以桂附温阳,则失于刚燥,“刚则愈劫脂矣”;若纯以萸地填阴,则恐滋腻壅塞之弊。对此华岫云指出:“若阴阳并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高频药物中当归、茯苓、鹿角霜、杜仲、枸杞子、沙苑子、小茴香等俱是温补宣通兼顾的药物。
根据统计分析,叶天士治疗带下病以枸杞子-沙苑子这一药物组合为特色核心用药。《神农本草经疏》云:“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4];《本草便读》 中认为沙苑子能“补肾固精……性温滋水却生肝”[5],这二味药均为质润能养精、性温可补阳的药物,唯药性有偏凉偏热之分,充分体现了叶氏选药以柔润温通为重的特点。
2.3 宁心安神 叶氏治疗本病常配合宁心安神之品,药物功效统计显示安神药的贡献度超过20%。而很多药物虽未归属于安神药,也有宁心安神之功。
从叶天士弟子秦天一的注解来看,叶氏对带下病的病因认识承袭张景岳《妇人规》,认为带下病病因有六,第一便是“心旌之摇之也”,如《素问·痿论篇》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在女子即发为带下。故治疗淋带不止者,需取宁心安神之药,使精神内守,阴液得固。
治疗带下病用宁心安神之法,一方面取“静以生水”之意,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则生阴”。淋带日久,下元虚损,肝肾精血亏耗,易使心火偏亢,心神不宁,而心神动摇则更耗阴血。如《证治准绳·诸见血症》云:“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阳亢则阴必衰”[6]。另一方面,心肾交通,水火相济,心静则肾精得养,不致相火妄动,欲补肾填精,更当宁心安神,正如《慎斋遗书》所说:“欲补肾者先宁心,使心得降,肾始实”[7]。
2.4 温固奇经 带下病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在历代文献中均有阐述。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至《太平圣惠方》[8]中又指出“夫妇人白带下者,是劳伤血气,损动冲任之脉,……。”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9]中提出带脉约束诸脉,与冲任督会合,郁热淫溢,皆由带脉渗漏而下,导致带下病。
叶天士则认为“夫督脉行于身后;带脉横束于腰;维、跷主一身之纲维。今气血索然,八脉失养”,又认为“ 经漏百日,淋带不止,是冲、任、督、带、奇经诸脉不能固摄,病在下焦”。可以看出,叶天士认为奇经虚损和失于固摄是带下病的重要病机。
叶天士治疗奇经的总原则在于通补奇经,指出“奇经为病,通因一法,为古圣贤之定例”,应当“用补方中宣通八脉为正”。在具体用药上,叶天士开创了奇经专用药,“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版以为静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
对于带下病,精血耗损者,当以潜藏固摄为要,通补之外当佐以镇固以敛聚精血,所谓“益元气,充形骸,投以镇纳温润”。从高频药物来看,叶氏以当归、鹿角霜、肉苁蓉、杜仲温通督带,以紫石英、牡蛎镇固冲任。此外,叶氏治疗带下病常辅以震灵丹“直达冲任以固之”或取青囊斑龙丸“升阳摄阴,兼理奇脉”。故叶氏从奇经治带下病以温通督带、镇固冲任为特点。
以上对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44 个医案并其中45张处方用药进行了分析研究,可知叶天士治疗带下病处方以甘温补虚为主、选药以温通柔润为要,辅以宁心安神、温固奇经。当归、枸杞子、沙苑子和茯苓是叶天士治疗带下病的核心处方,枸杞子-沙苑子是其最常用的药物组合。限于古代文献数量的不足和带下病名含义的古今差异,本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临床应用需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