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2023-03-08 01:00李玉红盛婉玉
关键词:五育育人理念

李玉红,盛婉玉

(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文化育人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事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位一体”[1],形成良性循环,建设教育强国。高校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着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联动。

一、文化育人的内涵及实质

《辞海》将广义的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及其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定义为:“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含一切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物。”[2]高校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包含人的体力、智慧、个性和社会交往的全面发展。此理论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化育人是以文化作为内容与精神的育人载体,通过“化”这个育人方式,用润物细无声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赋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高等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重历史使命,文化育人既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内在要求,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二、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定位

(一)秉持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

文化育人作为教育理念,指明了大学在教育功能发挥方面的定位,明确了“以文化人”的基本思路。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文化认识事物的同时用文化规范人的价值和行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承认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主体,人的发展价值与社会价值联合成一体,是将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放在首位的教育思想。高校需充分调动相关要素的协同合作,在文化育人的理念引领下,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3]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头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且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文化育人是教育模式

文化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模式。文化育人是对单一育人模式的反诘,承认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存在价值。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作为明确的教育目标,为文化育人提供了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之道。开展新时代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良好道德品质为宗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智育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接受知识能力的培养;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育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劳动教育是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为目标。践行“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是落实文化育人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三)塑造文化育人是教育实践

作为教育实践,文化育人既是我国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也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有益探索。“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切实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4]是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关于教育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指导。高校在新时代文化育人实践中,需顺应趋势,将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有机融合,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文化育人蕴藏着全人的发展理念[5],旨在构建符合人才强国战略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型,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育人在指明了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的同时也为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在把握文化育人的内涵和落实五育并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育人理念:对“五育并举”理念理解的不充分导致落实不到位

文化育人教育理念体现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中,而“五育并举”中的“并”隐藏着“全”的关系,“并举”强调了五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能出现偏废。最理想的育人状态应是“五育融合”。融合并非简单地几个事物叠加,“融”字有渗透、交融的含义,还有调和、和谐的含义。然而,当前高校在推进“五育并举”过程中,存在着“五育失衡”的现象,而造成这一失衡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五育并举”内涵理解不充分。“失衡”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并举”理念的真正贯彻和落实。

(二)育人载体:优质课程资源不足导致文化育人实施效果不理想

在推进文化育人的各类载体中,课程作为最基本且重要的载体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构建整体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目前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优质课程资源不足,课程形式较单一,内容局限,针对性弱,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文化育人的实施效果。通过设置完整的、兼容并包的课程体系,厘清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的相互影响,最终共同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育人主体:师资队伍不齐备导致落实缺乏必要的行为主体

高校推进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其他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一方面,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出现德育和智育教师数量相对充足,而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不利于落实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本身对文化育人的理解偏差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和全方位育人的关系,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中全员育人的效能性。师资队伍不齐备导致难以达到预期中“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重,以美为贵,以劳为基”的育人目标。

(四)育人空间:育人场所不充足导致文化育人尚未贯通

文化育人理念的实现需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发挥育人主战场的作用,但仅依靠课堂这一单独的空间显然无法保证文化育人理念贯彻与落实的整体性和持续性。高校有必要打通文化育人的实施空间,实现五育并举空间的延伸和扩展。但目前高校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融合,对整体推进文化育人不利。网络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影响巨大,而教师对网络阵地的育人功能开发利用不足。高校对高年级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文化育人关注度不高和实际效果弱化的现象,不利于育人空间的前后贯通和育人效果的持续巩固。

四、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面对以上困境,地方高校需在深刻领会文化育人内涵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结合社会主义办学特色和优势,有针对性地贯彻落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6](P89)理念,探索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模式,进而赋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坚守融合理念,引领文化育人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文化育人,“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成为引领育人功能的核心动力。从教育思想家蔡元培1912年首次提出“五育并举”,将人的发展价值与社会价值联合成一体,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审视并明确新时代涵盖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更准确地把握了人才培养的方向[7]。“五育融合”成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指导。地方高校坚守“五育融合”,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一方面,学校重视学生的和谐发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赓续文化血脉融入学生培养之中,使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筑牢根基和魂魄。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五育融合”理念落实引领文化育人。

(二)做好顶层设计,服务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体系和“五育并举”体系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地方高校应当优化整合学校资源,贯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行业课堂,实现“四贯通”育人格局;强化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教师和学生的结合,打造“四结合”育人队伍,构建“四贯通、四结合”的育人体系。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围绕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保证多元化主体参与、多类型载体支撑,学校内部各种教育资源互联统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三)拓展育人空间,保障文化育人

为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地方高校采取了“四贯通”的方式。一是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巩固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推动素质教育的广泛覆盖,将文化育人的思想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推动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是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作用。地方高校要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和专业特点,有效衔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三是打造优质网络课堂。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打造网络育人新平台、新阵地,丰富教育手段,提升育人效果。四是对接行业实践课堂。专业实习实践可以视为行业课堂,此课堂不仅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可作为持续完善和巩固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阶段。因此,将行业课堂纳入育人空间也是新时代推进文化育人的必然选择。

(四)丰富育人主体,支撑文化育人

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队伍建设,实施全员参与,解决育人主体不足的问题。高等学校中约有80%的教师是专业课教师,80%左右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占80%。因此,专业教师要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融合、同频共振,这有助于提升文化育人的覆盖面、增强渗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有利于扭转专业教育中“教”与“育”脱节的问题,促进专业课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通过专项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优化育人效果。在文化育人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可兼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在加强外部教育因素引导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完善学生自主实践的文化育人机制,以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

文化育人无论是作为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还是教育实践,其宗旨始终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担当。地方高校应当在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化育人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出符合地方高校的“四贯通、四结合”育人体系,加强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教师和学生的结合,充实育人队伍;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行业课堂的“四贯通”,拓展育人空间,有效落实“三全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五育育人理念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