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登宝,王晓曼,姚玉悦
(1.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金融与统计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均出现经济增速急速下降、失业率上升、跨境贸易和投资减少,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异动等负面反应。处于复杂内外环境的中国也遭遇了巨大冲击,许多行业和公司经营都蒙受了巨大损失,影响了中国的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和经济韧性的提升[1]。经济韧性关乎经济体的抵抗力、恢复力、再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2],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0 年,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份额(GDP)已经达到30%以上,实现了正的经济增长,这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信心,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大,具有很强的经济韧性。中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内在结构正在全面调整、重塑和升级,需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内生性冲击不容忽视。因此,不断提高经济韧性,应对内部冲击和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是全球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事实上,2015 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就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总体目标。2016 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七部委下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将绿色金融体系上升至国家战略,这对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绿色建设、降低融资门槛、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继续强调“发展绿色金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的绿色投融资项目得到快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并通过资本配置和杠杆融资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提前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打上“绿色”底色,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为后疫情时代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此外,绿色金融发展会直接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创新投资和绩效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韧性。探讨绿色金融发展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关系,对把握绿色经济转型、推进现代化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韧性是抵御外来经济冲击的有力武器。学界关于对经济韧性的演进与内涵、影响因素、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异质性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对经济韧性的理解要始于物理学上对“韧性”的诠释。西方学者Holling 于1973 年首次提出“韧性”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到生态学中,随后又被引入到自然、人文等各个领域,经济韧性的相关研究也由此拉开了序幕[3]。韧性是指在受到自然灾害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仍能维持原来的状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自我调节与复原的过程[4]。Yu 等[5]发现,中国大多数城市的经济韧性都比较低,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程度上呈逐步升高的趋势,且不同地区的经济韧性差异很大。在影响因素方面,Davies[6]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了行业组织对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以金融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其经济韧性较强,而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区域则相对较弱。孙久文和孙翔宇[7]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原因,也证实了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及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有重要影响。冯洁瑶等[8]从改善环境角度出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良好的土地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有助于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从而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积极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将技术创新作为中间变量来研究其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按技术创新分类,将城市产业结构多样化分为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认为无关多样化水平高的城市受到的金融危机冲击小,经济调整恢复能力强,经济韧性强;而相关多样化水平高的城市通过一般性创新作用于经济韧性[9]。赵春燕和王世平[10]将经济聚集分为多样化聚集和专业化聚集,认为多样化聚集能显著提升城市的经济韧性,专业化聚集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正向影响。陈安平[11]认为聚集能提高城市的抵抗冲击能力、城市经济恢复能力以及冲击后状态转变能力。由此可见,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金融是影响经济韧性最重要的因素,金融与经济之间形同唇亡齿寒的关系。绿色金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金融发展的前瞻方向。在当今绿色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思考,绿色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韧性会产生何种影响。从现有的文献中只能得到一些辅助性的答案。Salazar[12]认为绿色金融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环境问题,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刘华珂等[13-14]发现绿色金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以及绿色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而张明斗等[15]认为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升级变迁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此外,一些研究认为绿色金融能够促进企业创新[16]、有效服务实体经济[17]。王遥等[18]发现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可以强化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引领绿色消费,促使消费升级,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谢旭升和严思屏[19]认为绿色金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绿色金融能够给金融机构提供贷款;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也能够提升经济发展,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绿色金融。刘锡良和文书洋[20]从污染问题出发,认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能够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合理承担环境责任是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文献梳理可发现,学术界虽已对绿色金融与经济韧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未从定量分析的视角来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贡献:(1)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碳金融五个方面着手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从应对冲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转型能力三个方面构建经济韧性评价体系。通过两个综合指数,量化分析绿色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既可以测度绿色金融与经济韧性之间的整体关系,又可以根据各指标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2)不同地区之间的绿色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我国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来考察绿色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3)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验证绿色金融对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是否存在,既丰富了以往对经济韧性的研究,也扩展了对绿色金融发展成果的研究。(4)从绿色金融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讨绿色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韧性的内在驱动因素。总之,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测度绿色金融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韧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基础指标
当前,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碳金融等。鉴于目前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资料较少,本文选择中国大陆30 个省(区、市)(不含西藏自治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基础指标数据库,并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碳金融五个方面建立绿色金融二级指标体系[21],见表1。
表1 绿色金融的评价体系
2.评价方法
借鉴朱金鹤和孙红雪[22]的方法,首先通过极差标准化法对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变量自身变异和数值大小的影响,对正负向二级指标按下式进行标准化,其中三级指标的正负属性见表1。
其中,xij表示第i省份,第j个指标的真实值。Xij为标准化后xij的测算值。
本文借鉴邵学峰与方天舒[23]改进后的熵权法来计算各个指标权重,计算得出不同省份的绿色金融发展综合指数。
3.评价结果分析
从全国层面来看,2011—2019 年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见表2。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出东、中、西三个层次递减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从省级层面来看,东、中部地区超过一半的省份达到了全国均值,而西部地区仅有两个省份达到了全国均值。其中北京、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排名全国前列;云南、甘肃、贵州等省份排名靠后。这说明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较好,而西部大部分省份则比较落后。
表2 绿色金融的评价结果
1.基础指标
目前已有文献对经济韧性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用敏感性指数法来测算经济韧性,即单一指数法;第二种是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测算经济韧性。单一指数法较为片面,不能全面反映经济韧性。经济韧性不仅仅体现在对冲击反应的敏感性上,还体现在经济系统受到打击后的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故本文拟从应对冲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转型能力这三个角度出发,参考崔耕瑞[24]的方法,构建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并借鉴朱金鹤和孙红雪[22]的方法,运用熵值法进行经济韧性的测算。评价体系如表3 所示。
表3 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的评价体系
2.评价结果分析
如表4 所示,中国宏观经济韧性有以下特点:从总体上讲,吉林、黑龙江、天津的经济韧性最低;云南、重庆的经济韧性最高;西部地区的经济韧性差异较大,如贵州、云南、重庆,其经济韧性较高;而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省份的经济韧性则相对较低。韧性低的城市集中于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山西、山东等地,总体上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同时也有零散的城市分布。
表4 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的评价结果
绿色金融能够推动环保与治理,将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资源导向节能、绿色产业,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提升宏观经济韧性、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将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解析绿色金融影响宏观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并给出相应的研究设计。
1.绿色金融对宏观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
首先,绿色金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韧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绿色金融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绿色金融通过促进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通过开发金融工具,抑制能源密集型和高污染型产业的过度扩张,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环保领域,给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25]。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能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并促进建立系统性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26],进而有效化解风险、支持经济复苏、提高了经济韧性。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时,要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监测,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节能、环保、环境运输等方面进行转移。此外,绿色金融通过限制污染企业的融资,推动公司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促使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危机来临时企业应对危机的有力武器[27-28]。国家通过引入绿色金融,可以将资本集中到绿色产业,降低污染排放,缓解环境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推动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29-30],增强绿色产业企业的应对冲击能力,进而提升宏观经济韧性。
其次,绿色金融引导绿色消费提高经济韧性。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后环节,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随着资源综合利用的再生产品被广泛认可、对有机产品的生产消费迅速增长以及环保建材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反映了绿色消费已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绿色金融不仅能对供给侧结构产生影响,还能引导需求侧的消费行为,能通过绿色信贷来推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进而优化和改善消费结构。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通过调整信贷利率和信贷限额来促进绿色消费,提高绿色消费的需求,促使绿色消费转型;另一方面,绿色消费能够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并以市场供需为导向,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环保的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对增强中国宏观经济韧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绿色金融对宏观经济韧性的间接影响
首先,绿色金融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韧性。为了符合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绿色金融以信用政策和差别的门槛约束为手段,为低污染、低能耗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增加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其融资水平,推动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经济的韧性。此外,绿色金融发展将推动绿色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产业整合,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再分配,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和优化,提高了企业的抵御冲击能力,进而提高了国家经济韧性。
其次,绿色金融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韧性。绿色金融可以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随着绿色金融发展而产生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证券等可以有效地度量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收益,从而吸引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另一方面,绿色金融能有效地减少企业信息交易的成本。政府可以将环境信用记录、污染企业名单等信息公开给社会大众,从而为企业进行绿色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综上分析,绿色金融影响宏观经济韧性的渠道分析如图1 所示。
图1 绿色金融影响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的渠道分析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绿色金融发展对宏观经济韧性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1.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中国宏观经济韧性(EcoRes)。经济韧性是在经济系统面临危机时表现出的应对冲击能力(ACS)、组织协调能力(AOC)以及创新转型能力(ITC)。经济韧性的应对冲击能力是指经济在面临冲击时的应变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在受到打击后能够承受损失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经济体在经济衰退之后,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上作出的调整;创新转型能力是指经济体在受到冲击后,具有开拓新发展路径的能力,其中包括技术进步、发展方式转变等。
核心解释变量:绿色金融(GreFin)。绿色金融(GreFin)是一种提高环境效益、改善环境质量的金融活动,目的是将资金引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前,只有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实现绿色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能耗的绿色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绿色发展。
控制变量。考虑到环境因素、人力资本及基础设施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参考王奇珍和朱英明[31]的方法,本文选取了环境污染(PolInd)、基础设施(InfRM)、人力资本(HumCap)以及资源禀赋(ElcCon)作为控制变量。环境污染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来表示;基础设施用“公路里程数”来表示;人力资本用“每十万人高校在校人数”来表示;资源禀赋用“电力消耗量”来表示。
中介变量。技术创新(Tech)和产业结构升级(Stru)。绿色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绿色金融则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提高产业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的角度,以工业R&D 项目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取对数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不同行业间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高级化的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韧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衡量产业结构升级。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本文基于2011—2019 年中国大陆30 个省级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绿色金融数据来源于EPS 数据库和Wind 数据库;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的数据来源于Wind 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使用插值法补全某些缺失数据。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5。
表5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5 可以看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变量在考察期间内变动较大。经济韧性的均值为0.230,经济韧性值最大差异达到0.651,这说明省份间经济韧性差距悬殊,抵御外来冲击能力各异。绿色金融的均值为0.524,最小值与最大值的差异为0.707,对应的最大值分别是对应最小值的4.6 倍,这说明中国绿色金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各省份主体的绿色金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污染指数”“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资源禀赋”对应的最大值分别是对应最小值的29 倍、28 倍、1.24 倍和1.69 倍,地区差异明显。
2.实证模型
(1)基准回归分析。为具体分析绿色金融对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控制环境污染(PolInd)、基础设施(InfRM)、人力资本(HumCap)以及资源禀赋(ElcCon)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如下的基础回归模型:
其中i、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EcoResit表示经济韧性,EcoResit-1为滞后一期的经济韧性,表示GreFinit绿色金融水平,Xit为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
鉴于模型中引入了滞后项,使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均有其局限性,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无偏估计,也就是对其估计结果会产生偏差。通常来说,使用系统GMM 法的估计效果要更好。因此,本文采用了系统GMM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
(2)中介效应分析。为检验绿色金融提升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本文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32]提出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设定如下模型:
其中,EcoRes为中介效应检验的被解释变量,GreFin为解释变量,Med为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方程(3)进行回归,检验绿色金融对宏观经济韧性的总效应φ1是否显著。若显著为正,说明总效应存在。第二步,对方程(4)进行回归,检验绿色金融对中介变量系数φ2是否显著。若显著为正,表明绿色金融促进中介变量。第三步,对方程(5)进行回归,若系数φ3、φ4显著为正,且φ3系数绝对值小于φ1系数绝对值,表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若φ3不显著,φ4显著,则说明中介变量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表6 报告了绿色金融对宏观经济韧性及其分维度的回归结果。列(1)至列(4)分别是绿色金融对经济韧性、应对冲击能力(ACS)、组织协调能力(AOC)以及创新转型能力(ITC)的回归结果。其中,绿色金融对宏观经济韧性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0.821,这说明绿色金融发展对提升经济韧性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设成立。对分维度的影响系数为正,说明绿色金融能提升经济的应对冲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转型能力。对比回归系数,绿色金融对经济应对冲击能力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组织协调能力,再次是创新转型力。其原因可能是,绿色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满足企业融资需要,在受到冲击时获得快速、廉价的资金支持,并通过信贷手段来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当企业遭受冲击时,绿色金融能够提供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信贷、保险、基金、证券等绿色技术和绿色专家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调整经营决策,使其恢复至原有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增长,促进经济韧性的提升。
表6 基准回归结果
应考虑到绿色金融与经济韧性之间可能会存在内生性问题。一方面,绿色金融与经济韧性可能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绿色金融发展范围越大,程度越深,越有利于绿色产业升级转型,经济韧性可能越高;经济韧性的提高也会促进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该模型不能概括影响经济韧性的所有因素,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导致预测结果产生偏差。因此,采用滞后一期的绿色金融作为工具变量,利用IV-2SLS 对其进行回归,以此来消除内生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使结果更稳健。
表7 报告了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绿色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76,且对经济韧性的各组成部分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其中,绿色金融对应对冲击能力的促进效果最明显,与上述得到的结论相同,说明基础回归结果稳健。绿色金融对经济韧性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这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提升经济韧性。
表7 内生性检验:IV-2SLS 检验
为了进一步说明基准回归中绿色金融对经济韧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的稳健性,用替换解释变量法检验基准回归。采用DDF 测算的Malmquist 指数来表征,即决策单元的绿色金融发展效率作为绿色金融的代理变量,可以观察绿色金融发展效率(TFPCH)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情况,具体结果见表8。由表8 发现,更换解释变量后,绿色金融对经济韧性回归系数为0.012,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同时,对经济的应对冲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转型能力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其中,绿色金融对应对冲击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强,对组织协调能力的促进作用次之,对创新转型能力的促进作用较弱,与基本回归得到的结论相同,表明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表8 稳健性检验:替换解释变量法
续表8
1.结构异质性检验
表9 中列(1)至列(3)分别是绿色金融的产业结构升级速度(IndStr)、发展规模大小(DevSca)以及技术进步程度(TecPro)对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的回归结果。
表9 结构异质性检验
各项回归系数均显著均为正,这说明绿色金融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规模扩大以及技术进步均有利于提升中国宏观经济韧性。对比回归系数可知,绿色金融的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技术进步对经济韧性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4、0.010 和0.008,分别在5%、1%和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绿色金融发展规模对宏观经济韧性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再次是产业结构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当冲击发生时,金融系统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发展需要,迅速做出决策,适当调整金融交易,不断促进融资,使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流通,使经济恢复到原有水平,从而提升经济韧性。
2.区域异质性检验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环境法规等,使不同地区应对冲击、恢复和适应的能力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绿色金融对各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我国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组区域,探讨绿色金融对各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10。
表10 中列(1)至列(3)分别是绿色金融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韧性的回归结果。由表10 可知,在东、中、西部,绿色金融均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通过比较相关系数,可知绿色金融发展对东部省份经济韧性提升效果强,中部省份次之,西部省份最弱。其原因可能是:东部省份科学技术发达、产业升级较快,有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转型,更易实现资源要素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此提高竞争优势,从而带动区域生产复苏能力,提高经济韧性;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欠发达,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同时中西部产业通常位于产业链的下游,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东部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其规模,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也要加大对中西部绿色金融产业的转型,增强经济的抵御风险能力。
表10 区域异质性回归结果
表11 报告了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表11 中第(1)~(4)列为作用机制检验结果。由列(1)可知,绿色金融发展会促进技术创新的升级。由列(2)可知,绿色金融的回归系数小于表6 中列(1)的绿色金融回归系数,这说明技术创新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经计算,其中介效应值为0.066,且大于0,说明绿色金融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产生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绿色金融向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注入更多的绿色信用,为企业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资金,以推动企业创新。绿色金融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绿色投资资讯,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增强绿色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并以此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有利于经济韧性的提升。
表11 中列(3)和列(4)是对产业结构中介效应的检验。由列(3)可知,绿色金融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列(4)可知,绿色金融的回归系数小于表3 中列(1)的绿色金融回归系数,这说明产业升级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经计算,其中介效应值为0.052,大于0,说明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韧性产生促进作用。该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绿色金融为低污染、低能耗产业提供融资,增加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税收,并实行差别化的贷款和准入条件,使更多的资金流入绿色产业,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为环保企业在危机来临时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公司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决策和管理,增强企业的韧性,增强我国经济韧性。
表11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本文从理论上解释了绿色金融影响宏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选取中国2011—2019 年30 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绿色金融和宏观经济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系统GMM 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绿色金融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能显著提升中国宏观经济韧性,其中应对冲击能力提升程度最高,组织协调能力次之,创新转型能力最弱。绿色金融发展对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明显的结构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在产业升级快、技术创新强、发展规模大的区域提升效果更强。绿色金融发展对东部省份经济韧性提升效果强,中西部省份次之。进一步通过传导途径发现,绿色金融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影响经济韧性,即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在绿色金融与经济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系统,将资本引入到低能耗的绿色环保产业中,促进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提升经济增长潜力,提高经济韧性。要落实好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绿色金融资源,增强经济韧性。
第二,积极引导绿色消费理念,促进绿色消费。一方面,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居住、降低家电设备的待机能源消耗、提倡节约型用电、鼓励低碳出行;另一方面,发展绿色消费,拓展绿色产品与服务,加快绿色产品的销售通道,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第三,拓宽绿色金融的服务广度和深度。通过数字平台、场景、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灵活、快速、便捷地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缓解金融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利用绿色技术不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丰富消费品种、拓宽消费领域、发挥金融对消费升级的导向功能、增强绿色金融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匹配,从而有效地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
第四,推动绿色产品多样化,加快绿色产业升级。一方面,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同,推动绿色金融转型,探索转型信贷、转型基金以及转型债券等等,为提升经济韧性提供保障[33];另一方面,应注重培养绿色金融人才,学习国外领先技术,提升绿色金融创新能力。同时,政府通过对绿色企业的担保,有效地解决绿色企业和项目的投融资难题,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进而提升经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