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甜,马 瑞
(山东科技大学 财经系,山东 济南 2500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专精特新”是最具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这一概念是在2011 年7 月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中首次提出。2021 年1 月,财政部和工信部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发展的道路,提升国内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大批“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2022 年底,工信部已认证四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9 279 家。
目前学界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研究大多与“隐形冠军”相结合,多关注企业成功的因素和成长路径的选择,还有少部分研究构建了指标体系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实证测算。徐天舒和朱天一[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苏州市“专精特新”企业的评价体系。董志勇和李成明[2]分析了目前“专精特新”企业的不足,认为我国应重点从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四方面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罗逸姝[3]指出2021 年以来,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幅上升。王政等[4]以典型案例分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刘志彪和徐天舒[5]提出应努力将国内企业培育为价值链“链主”,从而推动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总之,“专精特新”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关注。但现有文献多集中在对单一企业的案例研究或对特定区域的调查分析,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分析则相对有限。从源自德国的“隐形冠军”到中国特色的“专精特新”,这一研究领域的来龙去脉尚有待厘清。需思考:已有研究为“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哪些理论依据? 它们与“隐形冠军”现有理论存在哪些差别?
知识图谱既能展示知识发展进程,又能构建知识结构与知识间的关系,而CiteSpace 软件可以将复杂的知识图谱进行直观呈现[6]。目前尚未发现利用知识图谱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文献。鉴于此,文章在CNKI 数据库中选取近二十年来与“专精特新”相关的论文为样本,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专精特新”的研究进展与热点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对研究成果的轮廓进行勾勒,希望为今后学者们把握该领域的核心问题提供借鉴。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信息资源为载体,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以学科演进知识图为基础的传统文献计量方法与以数据信息挖掘和可视化网络构建等为基础的现代文献计量方法相融合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知识图谱用图形的形式简单易懂地展现出科学信息的演进过程和结构关系,从而有助于学者们清晰明了地总结学科规律,把握研究方向。文章采用的CiteSpace 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及其团队以Java 语言环境为基础,综合运用共引分析理论、寻径网络算法、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普赖斯的科学前沿理论等开发的一款软件,其核心功能是改变看世界的方式,通过绘制不同类别的可视化图谱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和对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探测。
文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收集截至2021 年末。“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发展的核心都是“专精特新”,因此,在CNKI 数据库中,以“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单项冠军”等为主题进行检索。上述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都是成长为行业内的冠军企业。“隐形冠军”的概念在2000 年前后才逐渐引入中国,因此,检索的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2021 年,共检索到2 779 条结果。经过对检索结果的筛重和手动筛选,去除非学术论文、企业家访谈、地方报纸和信息不全的文献,得到有效文献852 篇。将检索结果以CiteSpace 对CNKI 支持的Refworks 格式输出。
分析“专精特新”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发现近年来整体发文数量稳中有升。研究时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2000—2011 年,综合性研究较少。由于该阶段还没有明确提出“专精特新”这一概念,研究多围绕“专精特新”四个特性中的某一特性展开。直到2011 年工信部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后,相关文献数量才逐步增加。因此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学者们更偏好将广义上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②2012—2015 年,文献数量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专精特新”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随后,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引发了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关注,相关文献数量相比于第一阶段已有缓慢增长。③2016 年至今,文献数量呈飞跃式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在此期间,国家及地方政府先后认证并发布了多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通过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带动近一万家中小企业实现了飞速成长。“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不仅与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相关,也与我国“十四五”规划高度吻合,这充分证明关于“专精特新”企业的研究已走入学者们的视野,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图1 “专精特新”相关文献发文量
1.作者发文数量
对852 篇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发文数量最多作者是谢丹丹,发文数量为11 篇。根据普赖斯定律的核心作者计算方法[7],可以确定核心作者群体。,其中,M代表作者最低发文数量,Nmax表示已发表的最多的论文数量。经计算,。因此,确定该领域发文数不少于3 篇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统计结果显示,15 位核心作者共发文59 篇,占文献总数的6.92%。而普赖斯定律指出,核心作者群发文量应占总量的一半,6.92%远低于50%。可见,严格意义的核心作者群并未形成[8]。
2.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运用CiteSpace 图谱量化软件对文献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发现可视化图谱中共有313 个节点,175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 6。
图2 “专精特新”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文献作者的合作图谱表明,围绕“专精特新”进行研究的学者虽然有一定的合作,并且形成以李佳楠、万建民、彭新敏、姜宝山等人为主的小型作者群,但是就整体而言,集中度仍偏低,作者之间和作者群之间的交流合作相对较少。除此之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研究还出现了以叶子、史志鹏、韩鑫、李慧为主的报社记者,占据较大节点。作者之间合作较为明显的分散性表明,当前“专精特新”研究缺乏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横向延展。核心作者主导性和带头性较弱,未能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也未开拓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专精特新”研究水平的提升[9]。
3.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运用CiteSpace 知识图谱量化软件对机构合作情况绘制共现图谱,共有310 个节点,64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3。统计发现,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为人民日报社、宁波大学、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它们是国内目前研究“专精特新”的主要机构。从机构类型来看,目前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研究的单位可以分为以国防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以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省市研究院以及以人民日报社和光明日报社为代表的报社机构。高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层次差异和专业差异,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较少。各省市之间的研究院相对独立,与高校之间缺乏沟通,几乎没有合作联系,人才之间缺乏流动衔接。目前各大报社占据主要节点,说明报社发文数量遥遥领先,发文类型多以报道采访类为主,专业性较强的高质量文章偏少。报社与各政府机构、研究院、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也较少。从合作关系来看,“专精特新”的研究集中度不高,机构较为分散且大多是单打独斗,相比于德国针对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立的工业应用研究机构而言,国内并未形成具有规模化的专业科研协会机构。从机构的合作研究情况来看,国内“专精特新”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同一城市,研究也多以本省市的“隐形冠军”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为样本,跨省跨区域合作交流较少,缺乏全国性联动。
利用CiteSpace 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有助于把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过程中的研究热点。关键词的影响力可以用中介中心性表示:中介中心性越强,在图中的节点就越大,表明其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其连接程度就越高,关键词的影响力就越强。将852 篇文献导入CiteSpace 后,选择时间切片=2000—2021 年、时间分区=1、节点类型=Keyword、阈值设定选择g-index(k =25),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采用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对网络进行剪枝处理,从而简化网络并突出重要结构特征。按照中介中心性将关键词进行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专精特新”关键词词频列表
“隐形冠军”不仅是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也是中介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且远远超出其他关键词,这说明“专精特新”与“隐形冠军”密不可分。从频次上看,除“隐形冠军”之外,“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都占据高位,这进一步说明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方向是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影响因素、成长路径、扎根理论、新经济,这些关键词的频数差别较小,说明针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研究在近几年平稳过渡[10],连续性较好,对中小企业深入发展的研究关注点比较集中。将中介中心性取值≥0.1 的关键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除“隐形冠军”外,还包括“专精特新”、产业链、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研发投入、利基市场等,说明目前针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研究多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以及细分市场等方面。
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 所示,共有455 个节点,530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 1,说明“专精特新”相关文献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专精特新”的本质就是让中小企业通过提升专业性,深耕精细化,打破核心技术困局,在某一细分领域纵深延展,从而成长为行业的“小巨人”,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由于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因此,中小企业、制造业是学者们高频使用的关键词。而“专精特新”作为“隐形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成为龙头企业的必由之路,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常常与这三类企业相关联,因此,这三类企业也成为学者们常使用的高频词。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精特新”企业获得高速发展。学者们开始以“隐形冠军”企业或其单项冠军产品为研究对象,提炼出共性,从而进行推广,以点带面推动中小企业深化发展。因此,如格兰仕、玉米粉、指甲钳、比亚迪等微观关键词也常出现在“专精特新”的研究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核心科技,对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最终达到塑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的目标。因此,科技创新、新业态、创新驱动是学者们关注的高频词。由于“专精特新”出现的时间较短,学术界的研究当前大多集中在理论性研究,以“隐形冠军”企业理论为基础进行概念的拓展,导致缺乏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质量的具体评价,尚未形成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另外,当前研究大多关注某一细分行业,缺乏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整体把控以及宏观层面的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
图3 “专精特新”关键词共现
采用LLR 算法对上述分析结果按主题进行聚类提取。由于分析数据来源于CNKI 的中文期刊,因此选择K 聚类形式,最终得到关键词聚类标签19 个。为便于归类分析,选取其中最重要的9 个聚类,可以发现“专精特新”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在多个聚类之间重合交叉并行,如表2 所示。图4 表明,对“专精特新”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后,Modularity Q 为0.866 7,大于0.3 的标准,证明聚类效果显著。Mean Silhouette 等于0.981 4,证明聚类具有极高的效率且信服力强,网络同质性高,每个聚类都具备足够的相似性。“专精特新”研究的网络聚类成效较好,说明该领域的相关学者研究切入角度日趋多元化。根据主题聚类结果,可以将“专精特新”研究分为四大类。
表2 “专精特新”研究热点聚类结果
图4 “专精特新”关键词聚类
1.“隐形冠军”:该聚类包括高质量发展、独角兽、瞪羚企业等关键词。Simon[11]在对德国企业的研究中最早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概念。之后的经济学家将研究范围由德国扩大到欧洲,进而辐射全球。“隐形冠军”企业作为行业龙头,是“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瞪羚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对“隐形冠军”企业的研究经历了识别“隐形冠军”企业特质[12]、对比中外“隐形冠军”差异[13]、探寻国内“隐形冠军”培育路径的发展历程[14]。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聚焦于培育中国特色的“隐形冠军”,综合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战略和竞争战略,为“隐形冠军”企业的战略选择作出指引[15-16]。
由于独角兽、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在企业性质和发展阶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这些企业的特性与“隐形冠军”企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也成为焦点。独角兽企业代表的是在新兴行业中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巨头的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独角兽企业多聚集于互联网行业,其数字化优势是“隐形冠军”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瞪羚企业指的是创业初跨过死亡谷后的高成长型企业。这些企业创新活力较强,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从而较快实现IPO,成为“隐形冠军”企业。近年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如何成长为“隐形冠军”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但总体而言,大多集中在对路径的探讨和对单个区域、企业或产品的案例分析,在宏观层面的分析和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仍有欠缺和不足。
2.制造业:该聚类包括培育提升、产业链、产业升级、专项行动等关键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在前四批认证名单中占比达65%左右。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制造业转型升级理论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微观层面上,多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出发,对产业升级机制进行优化[17];在宏观层面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企业要成为“专精特新”需要实现政策、人才、资源的同步推进[18]。
部分学者结合微笑曲线指出,“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谋求产业链位势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19]。此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0]、制造业服务化[21]、国际化道路[22]都是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的可行路径。整体来看,学界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研究视角较为全面。但具体分析“专精特新”企业的溢出效应和空间结构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今后学者们可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如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的融合性和协调性发展作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3.影响因素:该聚类包括产业链条、降本增效、IPO 等关键词。当前,有诸多影响因素左右着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之路。一方面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企业可能面临初始资金不足以及营业利润薄弱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同时,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查门槛高、周期长,导致外源融资匮乏,这极大地限制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而北交所的成立无疑为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和互联网数字化获得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也面临产业升级压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应该从需求出发,满足人民对产品以及品牌的需求[23],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跃升[24]。虽然目前学者对中小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成熟全面,但是与“专精特新”企业的独特性质和具体现状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未来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巨人”成长措施。
4.企业家精神:该聚类包括领导力、企业家、中国制造等关键词。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多次指出“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企业家是要素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推动者”[25]。在“专精特新”发展过程中,苦练内功是企业硬实力的保障,企业家精神则是加速企业发展的催化剂,更是企业软实力的支撑。企业家精神不单是一家企业的风向标,更是整个中小企业群体向前发展的坚实后盾。要强化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进行长期创新钻研,以质量提升作为企业坚守的目标,打造独一无二的冠军产品,以服务中国制造业发展为己任,持续做大做强。目前学界对于融合企业家引领作用和“专精特新”发展的研究较少,大多只是泛泛地对中小企业进行分析,而“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如何让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精准持续地发挥作用、优化企业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在CiteSpace 中选择时区视图,从时间维度上对知识演进过程进行勾勒找到潜在的研究前沿主题。分析发现,我国学界对“专精特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1 年,学界关注的是“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科研市场、瞪羚企业、扎根理论等理论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在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批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起来,规模经济、成本优势、国内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需求的稳步增长促使国内产生了一大批单项冠军企业。因此,学界在这一阶段关注的重点是琴键开关、木薯粉等单项冠军产品,期望以此探寻中小企业成长的新突破点。第二阶段为2012—2015 年,主要研究热点有“专精特新”、创业生态、内在价值、新业态、培育提升等。主要原因是2011 年国家明确指出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之路,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更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对推动“专精特新”发展的研究中。第三阶段为2016 年至今,有关企业上市融资的研究呈明显增强趋势。2016 年新三板股转系统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使953 家企业进入创新层。《监证会就北京证券交易所有关基础制度安排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指出,突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点,建立多元、灵活、充分博弈的承销机制,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使得该领域涌现出IPO、风险投资、借壳上市等前沿热点。
以2000—2021 年CNKI 数据库中有关“专精特新”研究的文献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V 5,从年代、作者、机构、关键词方面进行分析,构建了“专精特新”研究热点聚类图谱、研究热点演进和突现图谱等,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从文献数量来看,发文量的变动与政策导向辅车相依,整体发文数量与年俱增。尤其是2017 年至今,国家先后认证了四批次“专精特新”企业,使得该领域成为研究热门。但作者合作图谱和机构共现图谱表明,目前国内该领域的学者研究大多单枪匹马,合作也仅限于内部群体,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多以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报社为主体,区域性较为明显,机构间的合作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合作网络,这都不利于研究的持续高效开展。
从研究热点来看,主要集中在“隐形冠军”、制造业、影响因素、企业家精神四个方面。对“专精特新”的研究视角相对多元化,包括对“隐形冠军”企业成功因素的探讨、对单个企业冠军产品的案例分析,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发展问题。“专精特新”的研究前沿包括IPO、产业链、投资等,研究趋势是前期主要利用扎根理论等方法归纳“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和影响因素,中期主要探讨中国式“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路径,后期主要聚焦“专精特新”产业升级和投资上市等方面。
第一,全面拓宽科研合作网络。分析发现作者及其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密度较低,故合作是下一步深化“专精特新”问题研究的重要途径。学者们应该首先在本机构内部寻求合作,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特点展开集体调研,共享合作成果,助力核心作者群的成长壮大。其次,学者之间的合作应突破地域界限,打破区域壁垒。在前四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中,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份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遥遥领先。目前的研究对象也大多集中于这几个省份,而对落后省份相关企业的分析有待加强。跨省跨区合作以扩大样本容量并总结出普适性经验是实现全国“专精特新”企业整体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步。再次,注重政用产学研的全面合作。来自不同部门的政府领导、企业家和研究者应进行定期交流合作,发现实际困难,发散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角,通过融合各方想法,促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可行,帮助“专精特新”研究的理论成果加速落地和转化。
第二,深入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开放式创新是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增强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通过关键词共现发现“创新”虽然是主要关键词,但其词频和中介中心性都低于其他关键词,说明尚未成为独立的研究热点,故如何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能力应成为下一步讨论的方向。一方面,应重视政府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对是否应放宽“专精特新”企业的评选标准、企业入选后的下一步支持及监管措施,应做出详细论证。同时,如何纵深政府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体系,相同领域的企业如何错位竞争,复核工作如何开展以及退出机制如何搭建等问题,都有待学界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应探寻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通过走访调研,做到因企施策、对症下药。如何形成产业集群,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如何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优惠,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转化率,都有待学界进行完善。
第三,积极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随着“专精特新”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逐步由理论过渡到实践应用。因此,如何从整体入手,构建能够反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必将会成为学界未来研究的热点。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涉及多个维度,既要使各项指标能够全面地评价企业发展状况,又要使各项指标相互协调,做到不重不漏,逐步搭建高层次高水平的评价体系,为识别和引育“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加科学的认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