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韩晓琳,刘 燕
(1.安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据世界银行2019 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得分77.9 分,排名跃居全球第31 位,比2018 年提升了15 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2019 年国务院颁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指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宏观层面上看,好的营商环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微观层面上看,好的营商环境是优化企业融资方式,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体系保障。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方略,提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学术界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维度设计指标体系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1-2];二是分析影响营商环境发展的因素[3-4];三是探究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经济效果[5-9]。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就营商环境与创新问题展开了研究:陈颍等[10]研究发现城市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夏后学等[11]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会显著消除市场寻租影响,促进市场创新;张存刚等[12]使用287 个地级市数据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程度每上升1 个百分点,会导致城市创新能力提高0.15 个标准差。
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撑,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完备的人才保障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等“硬实力”提供基础,更需要有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如法治、政务、金融等环境方面予以保障,营商环境作为综合外部条件的代表,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其影响机制又如何? 不同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是否会影响其所在区域创新能力,二者的相互关系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在当前我国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梳理现有文献不难看出,学术界对营商环境与创新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微观层面展开,分析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少有文献分析宏观层面上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二是对营商环境的测度基本来源于世界银行关于营商环境的指标数据或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少有从省级层面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三是缺少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的研究。为此文本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从省级层面分析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的相关关系。
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相较之前学者们研究区域为全国或城市层面,本文研究的是省级层面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使用2010—2019 年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考察了在区位、经济规模等不同约束条件下,二者相关程度大小的异质性。第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发现,营商环境除直接作用于改善主体创新条件,完善主体创新体系的直接效用外,还会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和吸引人才集聚来诱发区域创新活动;本文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识别了这一传导路径,为分析营商环境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理论参考。第三,本文进一步使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区域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发现营商环境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负向作用于临近区域的创新能力。本研究为各省市优化本地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区域创新活动是一个受到众多因素影响的系统性行为,区域创新能力除受到创新主体自身行为能力的作用外,同样会受到所处周围环境的影响[13-14]。区域营商环境作为创新主体生存发展的一个外在条件,其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主体创新绩效的好坏,好的营商环境会直接通过作用创新主体来提升整体区域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营商环境可以通过改善以下其他相关环境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从投融资环境层面看,好的营商环境往往伴随着好的融资环境。企业作为区域创新主体获得融资的途径较多,融资便利度更高,这样企业会更倾向于把资源投入到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的技术产品方面,努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产出[15]。同样,营商环境好的地区,投资环境也更为完善,市场资本投向也会更加趋向于创新程度更高的企业或项目[16],这就从市场需求角度倒逼企业花更多精力在研发新产品上,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
从法治环境层面看,营商环境好的地区,法治水平更高,而较好的法律保护能为主体创新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主体的经营创新绩效[17]。同时,好的法治环境能保护债权人和股东利益,提升投资主体的信心,从资本角度保障了主体的创新资金投入,提升创新产出[18]。另外,法治环境良好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率更高,新产品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创新成为保障市场的根基。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提高。
从政务环境层面看,好的营商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是保障,而政务环境好的地区,创新主体会减少与政府打交道花费的时间和资本投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自身经营发展上,提升自我的整体发展实力,保障自身产品的创新产出[19]。同时,政府会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主体创新做出引导,鼓励主体通过自我创新来发展壮大[20-2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务环境的改善,保障了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营商环境越好的地区,整体区域创新能力越高。
创新人才要素的集聚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23],营商环境良好的地区,人才集聚能力越强。首先,营商环境良好的地区,政府会出台各项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如提供安家费和户籍制度),为科研人才提供好的创新平台,保障人才的各项所需,使得人才能全心全意为创新做贡献。其次,好的营商环境往往伴随着好的市场环境,科研人才创新成果能在完善的市场中快速转化为新的技术产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逆向激励创新人才快速进步的动力,创造更多更实用的专利技术,推动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充裕的资金,企业能够为人才提供更高的工资报酬,更容易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也能为人才提供科研创新的资金和平台,鼓励人才投入更多精力到创新产品上,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整体区域创新能力[24]。最后,好的营商环境往往会吸引相同或相近专业人才集聚,形成人才洼地,相互合作和竞争,能快速提升自我创新实力,并最终汇聚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实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营商环境优化通过人才效应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区域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会推动地区产业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整体区域创新能力[2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良好的经济制度环境。良好的地区营商环境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资源和制度保障[26]。营商环境良好的地区,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和合理化,产业转型升级程度更高,区域创新能力更强。一方面,营商环境良好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企业进出某个行业更自由,这将提升整体市场的竞争力,资源在产业间得到合理配置[27],产业结构得以转型升级,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良好的营商环境,会通过示范效应将相同产业、相近产业和上下游产业聚拢在一起,形成区域范围内产业集聚,而一定程度的产业聚集会通过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和竞争机制来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28]。同时,营商环境好的地区,生产性服务行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集聚,能更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整体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另外,营商环境良好地区,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都会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促使整个产业链进行创新升级,带动区域整体的创新绩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营商环境优化通过结构效应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1.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RIC)
现有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度量大多采用单一指标,如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量、专利申请量、实际发明专利授权量等,部分学者从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创新能力扩散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整体测度区域创新能力[29]。也有学者考虑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通过DEA 计算得分衡量区域创新能力。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研究实用性,本文采用各省市实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相对数作为度量区域创新能力指标。
2.核心解释变量:营商环境(BE)
关于营商环境的评价,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世界银行于2001 年成立的“Doing Business”项目小组构建的全球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股东、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雇佣员工等11 项一级指标和49 项二级指标构成。而国内评价营商环境较为通用的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撰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该评价体系由一级指标的硬环境指数和软环境指数、7 个二级指标和35 个三级指标构成,评价了全国100 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情况。当然学术界有不少学者构建营商环境指标。本文在借鉴张三保等[2]构建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从市场、法治、政务、人文、公共等5 个方面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从市场环境方面考虑,为社会服务环境和市场准入制度;法治环境方面考虑,为政府政策透明度和地区法治水平;政务环境方面考虑,为基础设施和政府办事效率;人文环境方面分析,为各地区社会信用水平和居民生活环境;公共环境方面考虑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共构建10 个二级指标和20 个三级指标。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各个指标性质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量纲,本文首先通过标准化对各指标进行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其次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最后计算不同省份营商环境的综合得分。具体指标如表1。
表1 营商环境指标体系
3.中介变量:人才规模(TS)、产业结构(IS)
为分析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来探究相关作用机理。采用各省市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的相对数来度量人才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度量,借鉴学术界常用做法,设定产业结构指数如下:
其中,i表示产业,qi表示i产业增加值占当前全省GDP 比重。
4.控制变量
区域创新能力还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lnGDP),采用各地区GDP的自然对数来度量;经济开放水平(FDI),采用实际外商投资额度占GDP的比重;各地区研发强度(RDI),采用各地区R&D 经费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市场化水平(MI),采用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人均受教育水平(EPC),采用每万人中大专以上人数的占比。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省域层面上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RICit为省份i在t时期的区域创新能力,BEit为省份i在t时期的营商环境发展水平。Zit、γt、μi向量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技术市场发展水平(DIM)、市场化程度(MI)、经济发展水平(lnGDP)和各地区政府的研发投入量(SRG);εit分别表示年份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为随机扰动项。
进一步,我们借助中介模型来验证假设2 和假设3,具体计量模型如下:
首先,对式(2)检验营商环境发展的系数是否显著,如果显著,则进行下一步。其次,对式(3)进行回归检验,检验营商环境对人才规模和产业结构两个中介变量是否会产生显著影响,如果α1显著则进行下一步。最后,式(4)是将营商环境发展水平与中介变量放在同一个模型中进行回归检验,如果δ2、α1显著,且δ1也显著则说明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否则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本文所涉及的指标数据大部分由2010—2020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法律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处理得到。此外,政府透明度来源于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电子政务水平来源于中国省市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报告;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得分来源于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信用状况简报(用各省会城市数据替代);各地区守信程度来源于张维迎等[30]对中国大陆31 个省(区、市)的信任度排名。
表2 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
从表2 中可以看出,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的均值为4.250,最大最小值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表明我国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不均衡;各省份营商环境的平均得分为54.440,整体营商环境良好,但最大最小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表明各省营商环境优劣不一致,尤其是东西部省份的差距较大。另外,控制变量数据相对较为平稳,适合后面计量模型的相关检验。
为分析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分别采用最小二乘、面板随机效应和面板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从表3 中可以看出,最小二乘、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里面营商环境前面的系数都为正,且都在相应水平下显著,表明营商环境越好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越强,这与前文研究假设1 是一致的。计量模型中面板随机效应模型拟合系数最优,故本文采用模型(4)进行分析。从模型(4)的结果可以得到,在其他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中,lnGDP系数为1.254,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创新能力越强。FDI前系数为负,表明经济开放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却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开放地区虽然吸引了投资,加大了资本的投入,但忽略了技术创新要素。另外,RDI、MI和EPC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在相应水平显著,表明研发强度的提高、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和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增强都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表3 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基准回归模型结果
前面分析了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但对于不同属性的区域而言,这种影响是否仍然存在? 若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是否一样? 为研究不同省份里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本文接下来从省份所属区域和省份规模异质性角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实证所得结果如表4。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①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中部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赋值1、2、3。长期以来,我国的东部地区由于发展较早,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还是技术、人力、资本较中西部地区都有较大优势。在表4 中第2 列所属区域划分中,可以看出营商环境与所属区域的交互项AREA×BE前面的系数为-0.006,且在5%水平下显著,这表明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具体而言,二者的相关程度在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在于,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创新要素更为全面,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营商环境的改善加速了这些地区资金、人才作用的发挥,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更快,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缺少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基础要素,好的营商环境虽然吸引大批企业、人力和资本的加入,但由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不强,区域创新能力短时间内难以提升。
表4 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按照各省经济总量划分为规模大和规模小两组,并分别赋值为1 和0 进行计量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 第(2)列所示,可以看出营商环境与所属经济规模的交互项SIZE × BE前面系数为0.004,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在经济规模不同的省份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经济规模较大的省份二者相关程度更高。可能的原因如上述区域属性一样,通常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的省份,在规模大的省份里,好的营商环境能较快整合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扩大产业规模,创新知识产出,完善创新所需的各项条件,加快技术创新进程,整体提升自身区域创新能力。
为验证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对上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如下的稳健性检验。其一,重新度量区域创新绩效和营商环境发展水平,采用技术市场成交量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区域创新绩效,采用各省的城市营商环境得分的加权平均度量各省营商环境。其二,考虑区域创新能力对营商环境影响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加入滞后一期的区域创新能力作为解释变量,使用系统GMM 模型进行重新估计。具体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5。
从表5 中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为分别替换掉区域创新能力和营商环境指标后的计量结果。两个模型的营商环境估计系数都为正,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模型(3)(4)为同时替换掉两个变量的检验结果,营商环境估计系数也都在相应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前文分析营商环境会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果是稳健的。
表5 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为分析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本部分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来验证前面提出的研究假设2 和假设3,即分析营商环境是否会通过人才效应和结构效应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体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
从表6 中可以看出,第(2)列营商环境对研发人员数量的影响系数为0.016,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营商环境显著提升了区域研发人员数量,优化了区域人才结构。第(3)列在加入人才效应后,营商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前面系数由0.047 减小到0.028。而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系数为0.193,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人才效应在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占比大约为34.120%。这验证了研究假设2,即营商环境会通过人才效应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同样,表6 中第(4)列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022,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营商环境会显著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比例。第(5)列显示在加入产业结构效应后,营商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系数显著性没有发生变化,但大小由0.047 减小到0.026。产业结构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系数为0.206,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这验证了前文研究假设3,即营商环境的优化会通过结构效应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前文实证分析了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但却忽略了空间因素的作用。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改善对周边地区创新能力是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已有的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能力间存在相互溢出的空间效应,但并没有加入自变量因素。好的营商环境通过虹吸效应吸引大量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加入,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但同时可能抑制了相邻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当然本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可能通过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产业输出等溢出效率来带动周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本文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空间集聚效应的Moran’sI检验,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的Moran's I 指数
从表7 中可以看出,区域创新能力的Moran’sI均高度显著为负且系数的绝对值不断增大,表明我国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积聚效应,且不断增强。为此,本文采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SDM)来进行检验,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ρ为空间项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εit为空间自相关的误差项,λ为空间自相关系数。
表8 分别报告了SDM 模型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列(1)到列(3)中,营商环境前面的系数分别在1%和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表明营商环境会显著提升本地的区域创新能力。另外,列(1)到列(3)空间滞后项系数分别为-0.358、-0.461 和-0.508,且都在1%的水平显著为负。这验证了省际空间抑制效应的存在,即营商环境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临近区域创新能力。
表8 空间计量回归结果
续表8
为进一步研究该抑制效应的形成过程,我们对SDM 模型进行了相应的相邻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的效应分解,得到具体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具体结果见表9。
表9 SDM 模型效应分解结果
从表9 我们可以看出,第(1)(4)列为直接效应里各变量前的系数结果和显著性,相较于表6 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第(2)(5)列为间接效应的结果,其中营商环境前的系数为-0.017 和-0.022,且分别在10%和5%水平下显著,表明本省营商环境的提高会对周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周边企业、人才和资本流入,通过虹吸效应使得创新所需要的要素汇聚在本地,虽提升了本地区域的创新能力,却抑制了周边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其他指标显示经济开放水平和人均受教育水平也会对周边区域有溢出效应。其中,经济开放水平会抑制周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而人均受教育水平却会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经济距离矩阵进行空间效应分解的结果如表9 的第(6)列,间接效应的结果不是很显著,可能原因在于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本文在系统梳理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营商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究了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基于2010—2019 年全国31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从“市场、法治、政务、人文、公共”等五个维度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评价各省市自治区营商环境得分,并采用各省市实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相对数作为度量区域创新能力,实证分析了营商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
第一,就全国总体而言,良好的营商环境会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的省份,其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和经济规模越大的省份,营商环境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程度越大,且该结论在变换相关指标和使用GMM 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第二,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营商环境通过人才效应和结构效应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进一步使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区域营商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后发现,营商环境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临近区域的创新能力。
第一,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从改革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两个视角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致力于营造好的政务、商务环境,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创新主体所需的各种要素,如技术、资金、人才等,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
第二,在国家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各省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利用区域优势取长补短,制定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规章制度。同时,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省份财力物力的支持,给予各省更多自主决定权,使得各省充分发挥各自特点,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人才是激发生产力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所在。应重视营商环境在吸引人才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作用,鼓励创新主体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创新、提升主体组织管理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第四,由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要加强各省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优化创新要素在不同省份之间的配置,努力缩小各省份之间创新能力的差距,推动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科技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