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飞 李兴 李卫林 严定丰 通讯作者
(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宣威市中医医院 云南宣威 655400)
胃痛多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该病主要表现症状为刺痛、剧烈疼痛、隐痛等,同时伴随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等症状[1]。现代社会信息化高快发展,生活压力增大,异常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常常是导致胃痛发作的直接原因。胃痛已成为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研究显示[2],胃痛是中医最常见的病症,其中脾胃虚寒型胃痛在人群中最为多见。西医通过药物治疗病情反复,胃病历来是传统中医的优势病种,中医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可以整体上调脏腑功能,来恢复“脾升胃降、升清降浊”的状态。温针灸是将针刺与灸法结合起来,以达温阳散寒、行气活血,使通而不痛之功效[3]。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采用温针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脾胃虚寒型50 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20 年5 月至2022 年3 月消化科、针灸科就诊的胃痛患者100 例,病程最短6 个月,最长3 年。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
观察组女性36 例,男性14 例;年龄25~41 岁,平均(32±1.5)岁;
对照组女性31 例,男性19 例;年龄27~45 岁,平均(34±1.9)岁。
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中胃痛、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型的诊断标准[4]:(1)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2)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3)舌质淡,脉沉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在25~45岁者;自愿接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合并胃穿孔、胃溃疡、胃癌等者;严重肝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处于哺乳期者;不能全程坚持治疗者。
对照组采用口服黄芪建中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30 克,大枣15 克,白芍15 克,桂枝15 克,生姜15 克,饴糖20 克,炙甘草10 克,木香15 克,将药物送至中药房煎煮,每剂煎煮450 毫升,分3 袋(150毫升/袋),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每天1 剂,15 天为1疗程。
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足三里、中脘配合口服黄芪建中汤治疗。定位:参照《经络腧穴学》选取穴位:足三里(双侧)、中脘。(1)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自然呼吸1 分钟以缓解紧张情绪。(2)常规皮肤消毒。取0.30×50 毫米一次性华佗牌无菌针灸针(生产厂家: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将针灸针垂直刺入患者穴位处2.5 寸,运针得气后,将2.5 厘米艾柱(规格:12 毫米×15 毫米;生产厂家: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与皮肤相距2~3 厘米,用1 个硬纸片隔于施灸穴位与艾柱之间,待艾柱燃烧完毕除去灰弦并取下纸片。留针20分钟,1 天1 次。配合口服黄芪建中汤。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有关胃痛标准拟定。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中医症候积分,从胃部隐痛、反酸嗳气、胃胀、恶心呕吐等方面评分,采用证候积分法:无症状0 分;正常生活无影响1 分;症状较轻,正常生活轻微影响2 分;症状中度,正常生活影响有明显影响3 分;症状重度,正常生活几乎无法进行4 分;患者证候积分越高说明症状越重。
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例,%)
患者治疗后胃部隐痛、反酸嗳气、胃胀、恶心呕吐积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表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指标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胃部隐痛观察组 50 1.98±0.47 0.60±0.53#★对照组 50 2.01±0.61 1.02±0.82#反酸嗳气观察组 50 1.76±0.43 0.68±0.62#★对照组 50 1.86±0.56 0.98±0.74#胃胀观察组 50 1.82±0.48 0.68±0.62#★对照组 50 1.77±0.54 1.01±0.65#恶心呕吐观察组 50 1.54±0.50 0.52±0.50#★对照组 50 1.61±0.59 0.84±0.49#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辛辣、冷饮制品、油腻食品及速食进入人们视线,尤受青少年青睐。加之工作压力的加大,快速方便食品已成为打工人的主食,长期食用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胃肠道疾病。胃痛作为临床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发病常无特殊规律,常伴有恶心、呕吐、嗳腐吞酸、胃脘部胀满等症状。病情可急可缓,急者多因暴饮暴食、过食冷凉、辛辣食品,起病急,可呈绞痛发作,临床属急诊;缓者多以慢性疼痛为主,病程可迁延几年至几十年。近年来,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并呈年轻化趋势,病情反复,成为困扰人们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胃痛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药物及特效疗法,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要手段。西医治疗的药物很多,有舒张平滑肌、排空胃肠道、降低胃张力、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几大类。这些药物短期治疗效果尚好,长期疗效欠佳,且病情容易反复,药物副作用大。患者也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中医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及探索,早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安全的针对胃痛的治疗体系并沿用至今。胃痛的主要证型为寒邪客胃、胃阴亏损、脾胃虚寒等,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脾胃虚寒型胃痛是诸多证型中发病率最高,也是最常见的。故历代医家,多采用黄芪建中汤治之。
胃痛中医称胃脘痛,胃是素体受纳、腐熟五谷,与脾相表里,同属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寒邪内侵,往往易致胃失通降,而成胃痛症[5]。《灵枢·五邪》中称,“邪在脾胃,则病,肉痛”。故历代医家多主张以温中健脾、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6]。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又是胃经五腧穴的合穴,合治内腑[7]。中脘为胃经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之所,又是腑之会穴,所以六腑患病特别是胃、肠、胆腑之疾患均可取中脘治之[8]。黄芪建中汤首见于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其药物组成是:黄芪、饴糖、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中健脾,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化气、祛寒除邪。白芍,养营阴,柔肝止痛。黄芪,补气升阳;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七味配合,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9]。尤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针刺作为治疗胃痛的一种手段,疗效也是肯定的,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温针灸对于虚寒性病症疗效很好。其作用机理是把针刺和灸法结合起来,达到双重治疗效果。既有针灸的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之功用,也有艾灸的舒经通络、散寒止痛之功效。治疗上选中脘、足三里2 个穴位,将针直刺入穴位,将艾柱插到针柄上并点燃,使热感由针柄传导针身,温热机体以达到温经散寒的作用。再配合口服汤剂黄芪建中汤,一则温经散寒止痛,一则益气健脾和胃,两相作用更好地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中医症候积分作为观察指标,发现通过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胃部隐痛、反酸嗳气、胃胀积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积分降低更明显。说明采用温针灸足三里、中脘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疗效明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