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琦 吴静涛 王春顺 葛袁园 伍艺昭 张翠云 胡 君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0亿,手机网民已经达到99.2%,学生网民比例更是高达23.7%[1]。当前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缺乏主动锻炼意识和健康的锻炼习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课堂、线上直播等新形式逐步推广,智能手机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手机依赖是指个体对手机使用过度,无法自主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智能手机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端,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智能手机的娱乐、社交、购物功能有较高兴趣。在余暇时间里,青少年宁愿选择刷视频、玩游戏、社交聊天等,也不愿去户外参与体育锻炼[2]。长此以往,许多青少年因智能手机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久坐人群,屏前时间增多,体力活动严重不足,进而形成手机依赖,对自身的睡眠、人际关系、学习、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锻炼氛围是周围人群营造的运动环境及运动参与者周边可获取的体育信息,对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积极的锻炼氛围能带动周边人群主动融入运动圈子,形成规律化的健身习惯。行为学习理论认为,社会适应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容易在同伴支持的环境下形成相应的心理特征与行为[3]。锻炼氛围涵盖了体育信息、同伴人际支持、良好锻炼环境,益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形成健康行为。锻炼氛围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集体认同感,形成正确体育认知,强化社会人际,减少锻炼孤独感,形成稳定的锻炼行为。锻炼氛围可为青少年保持锻炼行为提供外部支持环境,可以提高学生融入集体的归属感,提高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和人际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在共享运动快乐、满足需求的情境下建立锻炼习惯。锻炼氛围越浓厚,通常会对锻炼行为和参与群体持有较高的群体归属感和锻炼认同感。青少年从同龄伙伴获取更多的人际支持,越能激发青少年主动锻炼意识,积极应对锻炼中的困难,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并表现出锻炼的坚持性。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培养良好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对个体身心健康、社会化发展尤为重要。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能积极应对社会生活中压力与挫折的能力。研究发现,篮球、足球等团体对抗类项目在团队配合和竞争对抗的环境中进行,参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对学生心理韧性提高具有积极作用。锻炼氛围可以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与互相监督的氛围,提高个体主动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产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学生紧张的肌肉反应得以放松,产生特殊愉悦感,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4]。心理韧性作为一种正向积极的反应能力,对个体的自我管理有显著的促进意义,心理韧性强的个体能合理控制和约束自身行为,合理处理生活中的困境,对手机使用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高心理韧性的个体通常情绪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面对任务能更好地关注目标,即使遇到消极的生活学习事件,也能以积极态度来应对,不会出现手机依赖行为和学业拖延现象。特别是良好的锻炼氛围下,个体行为处于集体共同监督环境中,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升[5]。锻炼氛围不良,个体自控力、情绪调控能力较弱,很可能采用线上社交娱乐的方式来排解不良情绪,满足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手机依赖现象。
青少年锻炼氛围、心理韧性及手机依赖可能存在性别差异,锻炼氛围能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是一种为了共同运动爱好营造的互相监督与鼓励的环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并使之符合社会规范,更可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持续稳定的锻炼习惯[6]。但是,青少年锻炼氛围、心理韧性和手机依赖之间的深层关系,仍然需要实证检验。以往横断面研究仅证明了变量间的相关,难以揭示单向因果关系,导致研究结论无法推广。因此,需要设计追踪调查进行准确论证,交叉滞后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研究,从时间序列上考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突破横断面研究的局限,使研究结论更有代表性、稳定性和推广效力。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为期6个月,两个阶段的纵向追踪调查,采用交叉滞后研究构建青少年锻炼氛围、心理韧性与手机依赖的因果关系模型,旨在探究诸多变量在影响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内在关系,为科学干预初青少年手机依赖提供论证。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南昌市的5所初中进行为期6个月、两阶段的纵向追踪调查,调查前向被试说明本研究的用途,并对学生的填答内容将严格保密。为被试学生讲解问卷的作答要求,现场对问卷进行统一回收和筛选[7]。其中,第一阶段调查时间(T1)为2020年9月中旬,共采集1000份问卷,排除填答不完整、规律性作答、学号后四位缺失等问卷,保留94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7%。第二次调查时间(T2)于2021年3月中旬进行,共采集980份问卷,采用T1筛查原则保留问卷907份,有效率为92.6%。以全部完成两次填答且问卷编码一致的882份数据为最终有效样本,其中,男生477人,女生405人。
1.2.1 锻炼氛围量表 由刘微娜修订,包括人际关联、自然关联、信息获取、人际阻碍和条件阻碍5个维度共17个题项[8]。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计分,得分越高,表明锻炼氛围越高。本研究前、后测中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834(T1)和0.852(T2)。
1.2.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最初由胡月琴、甘怡群[9]共同编制,包含5个维度共27个问题,要求初中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答相关内容。采用Likert 5点计分方式评估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计分,总分越高说明学生心理韧性水平越高。本研究前、后测中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792(T1)和0.832(T2)。
1.2.3 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由王小辉[10]编制,共有16个题项3个维度,分别为戒断性、突显性和强迫性,采用Likert 5点计分评估中学生手机依赖,从“1”(极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计分,总分超过45分是手机依赖的评判标准。本研究前后测中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904(T1)和0.887(T2)。
通过SPSS 26和Amo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具体包括:采用SPSS 26软件对各研究变量依次进行信度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相关分析,考察变量相关特征与内在联系,借助Amos 23.0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利用极大似然法对相关变量进行交叉滞后分析。
在本研究的调查中,采用多个自评性问卷对同一群体进行测量时,容易导致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本文对主试人员进行问卷发放前的培训,采用规范指导语、严格控制填答时间、正反向题目混合分布、控制人口学变量等多种方法最大程度降低自评方法对研究结果的影响[11]。同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青少年锻炼氛围、心理韧性、手机依赖等量表的所有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因子未旋转的情况下,共有13因子特征值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4%,未达到规定的40%临界水平。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对初中生锻炼氛围、心理韧性、手机依赖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T1锻炼氛围与T2锻炼氛围、T1心理韧性与T2心理韧性、T1手机依赖与T2手机依赖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同步相关性检验:T1锻炼氛围、T1心理韧性、T1手机依赖两两显著相关;T2锻炼氛围、T2心理韧性、T2手机依赖两两显著相关。初中生锻炼氛围、心理韧性和手机依赖在前测与后测均呈现显著相关性,说明青少年锻炼氛围、心理韧性与手机依赖满足6个月的跨时稳定性和同步相关性,适合作交叉滞后分析。
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r)
利用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交叉滞后模型,检验青少年体育锻炼氛围、心理韧性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模型。模型拟合指标显示:χ2/df=2.205(P<0.001,n=882),拟合优度指标:GFI=0.968,NFI=0.928,CFI=0.941,表明交叉滞后模型适配度较高。其中,T1锻炼氛围对T2心理韧性(β=0.518,P<0.01)和T2手机依赖(β=-0.131,P<0.01)影响显著;T1心理韧性对T2锻炼氛围(β=0.406,P<0.01)和T2手机依赖(β=-0.159,P<0.01)影响显著。T1手机依赖对T2心理韧性(β=-0.132,P<0.05)影响显著,对T2锻炼氛围(β=-0.012,P>0.05)影响不显著。根据M.C.EISMA观点,考察变量A与B的因果关系,若前测变量A与后测变量B的相关度大于前测变量B与后测变量A的关系,则可推断变量A与变量B存在因果关系,且变量A是变量B的原因变量[12]。结合交叉滞后模型的路径系数可知,锻炼氛围是初中生心理韧性、手机依赖的原因变量,心理韧性是手机依赖的原因变量,从相关变量的关系看,心理韧性可能是青少年锻炼氛围影响手机依赖的中介因素,见图1。
图1 初中生锻炼氛围、心理韧性和手机依赖间的交叉滞后模型
相关分析显示,初中生锻炼氛围、心理韧性与手机依赖具备同步稳定的相关性。运用交叉滞后分析证实诸变量具备因果关联,其中,青少年锻炼氛围是心理韧性和手机依赖的原因变量,心理韧性是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变量,并且,从诸变量的关系看,青少年锻炼氛围在影响手机依赖的过程中,心理韧性可能具备中介效应。
首先,锻炼氛围能预测6个月后的心理韧性。研究表明,青少年锻炼氛围对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锻炼氛围作为一种支持性元素可以提高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理解[13]。锻炼氛围越高,个体获得的体育信息越充分,个体感受到同伴鼓励支持与监督的锻炼环境,对体育锻炼身心健康的多元价值和正性运动体验的认可度就越高,强化参与者对健康知识与锻炼技能的掌握,将体育锻炼融入个体生活中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青少年有良好的锻炼氛围时,学生获得更多的同伴支持性因素和轻松愉快的锻炼环境,在锻炼中克服更多自身的生理及心理障碍,紧张焦虑的情绪得以缓解,对学生抗压能力提高和人际关系改善都有重要改善,能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练,从而增强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14]。在良好的锻炼氛围中,初中生需要动员更多的注意和认知能力来应对运动中的情况,而运动规则的制约也使个体暴露在集体共同监督的环境中,长此以往,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得到提高。当青少年没有良好的锻炼氛围时,个体锻炼缺乏支持性环境与共同监督的氛围,在锻炼中遇到困难可能选择运动拖延,逃避有挑战性的运动,心理韧性水平较低。
其次,青少年锻炼氛围能预测6个月后的手机依赖水平。锻炼氛围是促进运动信息完善,丰富个体锻炼体验,形成主动锻炼习惯的激励因素。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内化学生对体育价值的理解,从而刺激个体情绪体验积极融入锻炼环境。良好的锻炼氛围也能形成融洽的同伴关系,可为青少年提供锻炼的信息、情感与行为支持[15]。使学生在同伴频繁互动中提升运动技能与身体自尊,在同龄人支持鼓励的环境中建立锻炼期望,共享锻炼信息,形成共同爱好的锻炼圈子,使学生感受到锻炼归属感,更容易获得愉悦的锻炼体验。更倾向于反复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与锻炼心理[16]。良好的锻炼氛围提供了积极的支持环境与丰富多元的体育信息,使学生锻炼动机得以加强,将注意力转移到运动上来,主动体验运动乐趣,主动克服手机依赖对个体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锻炼氛围不能从教师和同伴中获得锻炼情感、运动行为的支持和指导,缺乏共同锻炼、互相支持的锻炼环境与充足的锻炼信息,在锻炼中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借助手机将情感表露在微信、QQ空间、微博上,通过手机进行娱乐和人际交流,释放心中压力。
最后,初中生心理韧性能预测6个月后的手机依赖。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挫折或压力的积极能力,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会使个体心理韧性得到提高,而心理韧性强的个体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并且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个体拥有较强的心理韧性时,对不良行为有较高的控制能力,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能避免在手机上花费更多时间,进而降低手机依赖的发生率[17]。高心理韧性的个体通常情绪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面对任务能更好地关注目标,即使遇到消极的生活学习事件,也能以积极态度来应对,不会出现手机依赖行为和学业拖延现象[18]。但是,心理韧性低者不能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压力或挫折,往往沉溺于手机而逃避现实中的障碍。在锻炼中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缺乏对既定锻炼任务的组织管理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采用手机排解负面心理,容易形成手机依赖。
交叉滞后分析还发现,青少年锻炼氛围影响手机依赖过程中,心理韧性可能具备中介效应。锻炼氛围提供的多种支持环境可以促进个体心理成长,锻炼氛围为青少年提供的集体归属感、充分的锻炼信息与积极的同伴关系都会成为青少年持续参与锻炼的情感助力,有益于青少年正确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效,将锻炼视为积极有益、符合自我发展的生活方式[19]。互相支持的锻炼环境使学生克服更多自身的生理及心理障碍,能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练,有效提高了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水平。在共同监督与支持的环境中,锻炼行为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坚持性,对学生抗压能力提高和人际关系改善都有重要改善,个体遇到锻炼困难或手机等娱乐诱惑时仍然能保持积极的锻炼投入状态[20]。心理韧性的提高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积极情绪,在体育锻炼中遇到挫折时更加自信,会主动克服过度使用手机的冲动,有意识地改变不良手机使用习惯,提高个体的内驱力,自觉调控情绪和行为,减少手机依赖[21]。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提高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进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坚持性。如果没有良好的锻炼氛围,学生锻炼的自主性不高,缺乏家长、教师、同伴对学生锻炼的支持和鼓励,锻炼中无法形成监督和鼓励的人际关系[22]。不易使学生获取到相应的锻炼信息,学生的运动认知和体育价值观就不明确,学生主动投入锻炼的积极性就会减弱,学生的心理韧性就会减弱[23]。在体育锻炼中遇到挑战时,为了避免负面评价转而进行相对轻松的游戏娱乐,对虚拟世界的抵抗力差,更容易通过手机寻求替代性情感,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
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通过为期6个月,两个阶段的纵向追踪调查考察青少年锻炼氛围、心理韧性与手机依赖的关联,揭示了锻炼氛围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认为,初中生锻炼氛围能直接影响手机依赖或者间接通过提高心理韧性来改善手机依赖。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能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手机依赖现象,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提高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诚然,本研究仍存在些许不足。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除了与锻炼氛围有关,还与家庭环境、个体心理因素等相关。今后,应从社会生态学理论出发,开展多维度的综合测量,进行全年或多年纵向追踪调查,使青少年手机依赖影响机制更加深入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