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杭 行 李 婷 舒 婷 利 焰
(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提要] 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中,工匠文化的注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促进成渝经济圈与工匠文化协同发展为主题,以成渝城市群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成渝经济圈与工匠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成渝经济圈制造业与工匠文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通过高校、企业、政府等视角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之一的成渝经济圈建设,对于加快成渝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工匠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制造业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突出表现,本文讨论将工匠文化注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为区域经济在长期竞争中获取高质量发展赢得优势。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优势独特,其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接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然而成渝经济圈下城市群相关制造业发展面临如协同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缺口大、品牌打造不足等问题。因此,推动成渝经济圈制造业与工匠文化协同发展,对解决成渝经济圈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的发展与工匠文化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的发展丰富了工匠文化的内涵,工匠文化推动了制造业质量的提升。建设成渝经济双城经济圈,对促进西部产业快速发展、支撑国家制造业向高质量迈进,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成渝经济圈目前制造业仍面临众多问题,从成渝经济圈城市制造业发展规划来看,成渝经济圈制造业发展路径雷同,同质化严重,制造业同质化不可避免,但过度同质化却不利于制造业的创新。培育发展工匠文化,创新技术、提升质量,将工匠文化注入到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当中,有利于协助成渝经济圈打造本土知名制造业品牌,使成渝经济圈各个城市的制造业发展具有独特性、专业性。
(一)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工匠文化的内涵。成渝经济圈的建设丰富了工匠文化的应用内涵:制造业的发展完善了工匠文化所包含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理念。工匠文化对于高标准的追求,促使制造业不断提升产品的精度,产品精度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标准的升级,促使制造业不断进步。成渝经济圈制造业从最初的规模小、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等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状态变成到现在经济总量、发展规模大幅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状态,并且未来成渝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推动了工匠文化理念的不断完善。当今社会,工匠文化所对标的不仅仅局限于需要手工制造的产业,如今的“匠”更是指代那些拥有造诣高深、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技术精湛的人,可以说,工匠文化不仅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我国社会文化构建所需要的,工匠文化不仅助力推动制造业更好地发展,也助力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二)工匠文化对于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工匠文化有利于推动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的发展。工匠文化注入到制造业当中并引发技术革新、产品升级,最终形成制造业发展的量变,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工匠文化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提升产品质量。许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短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收益,但是长期来讲,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弘扬工匠文化,提升产品质量,追求长期发展利益,才能助推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建立知名品牌。日本、德国的制造业产品举世闻名,就在于这两个国家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并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成渝经济圈发展制造业也应当学习日本、德国这种坚持、专注的工匠精神,聚焦产品质量的提升,打造制造业知名品牌。第三,形成踏实肯干的良好社会氛围。如果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踏实苦干,那么整个行业的标准都会得到提高,受益的将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产业,而是整个制造业。
(一)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生产力布局不够清晰。优势产业培育不够明显,本土孕育企业竞争力有待提高,优势产业提升整合力度有待提高。对于劣势产业方面的补齐规划不够,和优势产业形成较大落差,整体制造业发展布局不充分、不平衡,和其他地区制造业相比缺乏特色,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够完整,在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力度,但是仍需加强提升。
(二)发展方向有偏差,协同发展不均衡。成渝经济圈制造业的发展中工匠精神注入有偏差。相关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当前的利益而不重视产品质量等长期利益,从而导致产品在市场上定位模糊,可替代性强,最终导致制造业多而不精。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供给接近饱和,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主导权,不采用提质增效的方式来提升,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比如价格战、设置壁垒等,最终导致制造业数量庞大但质量却良莠不齐。面对制造业资本投入高回报少,实体经济发展落后于虚拟经济的这种局面,对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心态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忽视了工匠精神注入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技能型劳动者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最终结果是劳动者丧失工作信心,对工作也没有了钻研精神,这就直接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由于缺少工匠精神的注入,劳动者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整个地区制造业水平的发展,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明显降低。
(三)专业人才缺口大,工匠文化培育少。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型和创新型企业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企业往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方向发展速度慢。工匠人才激励制度不完善,大力弘扬和倡导“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没有形成,争当工匠和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不够浓烈。制造业企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是通过国内的原材料市场、国内企业的加工制造、营销,最后赋予相应的品牌效应进行包装在国内以及全球销售。这些企业的产品虽然在我国加工制造,由我国流入市场,但是这些企业并不是我国所有的,我们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因此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国企业只获得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利润。然而,这些企业并非是高精尖技术产业,在技术上制造业企业还存在技术差距。
(四)实力品牌打造不足,品牌力量薄弱。成渝经济圈制造业本土知名品牌少,品牌附加值低,综合竞争力弱。主要受以下几点原因影响:第一,中国企业重销售,轻品牌。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做出周全的品牌战略,不仅要对自身产品品牌有周全的布局,更要有长远的打算。第二,品牌管理理念严重滞后。从目前来看,品牌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在品牌管理方面存在功能不全、职责模糊等一系列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品牌的规划、监控、生产、整合流程的混乱。第三,品牌定位雷同,缺乏创新占位。企业对于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没有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定位,同类产品作用、受众以及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趋同。
(五)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忽视提升产品质量。企业为获得短期利益,忽视发扬工匠文化提升产品质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社会风气变得浮躁,许多企业在看到产品快消带来巨大的收益后,就忘记了初心,不注重提升产品的质量。许多企业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也只想“赚快钱”,导致许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忽视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追求长期利益、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对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成本,许多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大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做研究。成渝经济圈本土企业少,大多都是承接东部城市转移过来的企业,这些企业转移过来的都是产业链中的一些低附加值环节,对技术要求较低,这也导致成渝经济圈的一些企业只注重短期内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忽视长期提升产品质量的需要,虽然最终也能获得一定利益,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长期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一)建立高校工匠文化,培养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应重视培养工匠文化,提升学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着不可磨灭的责任,并将这些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去为社会做出贡献。高等学校应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也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应该以“工匠文化”为着力点来教育学生,将工匠文化的内涵贯穿到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当中,让学生体会到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而必须承担的责任。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运用,所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工匠文化及工匠精神,从而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全方位地共同打造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优秀大学文化,最终高素质人才也会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二)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特区,加速推动国内大循环。改善区域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实用。通过加大科创投入和调整产出结构,将科技创新重点引导到已完成产业升级和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产业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挖掘资源要素不断向科学技术创新领域汇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强强联合,减少人才壁垒设置,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学校和市场主体之间合作,让更多高校人才进入到生产和研发领域。出台扶持政策,适度倾斜财政补贴,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形成有效互动、相互协同,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城际之间的产业链合作,整合成渝共有的优势产业资源,例如: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将成都创新力强的优势与重庆产业结构完整的优势相结合,打破成渝“两点式”独立发展模式,架起“成渝大桥”,带动成渝双城间其他城市优势产业链式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工匠文化制度。从公司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取得独特市场竞争优势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想要实现质的变化,通过降成本的方式不容易实现,企业需要在差异化道路上寻找自身的市场定位,提高对设计者和生产者的要求,不断满足用户需求,打造品质优良的产品,实现品牌效益,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组织成员共性的精神和价值观,它能够约束和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也是企业在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持有的价值观念。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将推动企业每一个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挑战自我,从而可以让社会和产品的使用者更加满意,更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真正塑造和贯彻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
(四)健全政务协同机制,保障工匠权益。政府要完善政务协同机制,为工匠文化与经济圈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应当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健全监察机制,完善相关知识权益保护的法规,加强宣传,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保护匠人的合法权益,并且严厉打击一些大企业对匠人的打压行为。为匠人提供安心、稳定、可靠的工作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匠人能够心无旁骛地致力于提升产品的品质与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收入,还有利于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制造业的行业标准,从而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综上,本文通过选取并剖析成渝城市群下制造业,分析其发展不均衡、人才缺口大、品牌打造不足等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以促进成渝经济圈与工匠文化协同发展为目的,通过多个主体提出解决措施。本课题认为高校应当承担教育责任,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性人才,为现代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应围绕工匠文化积极承担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通过一代传一代等方式,将工匠文化渗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建立完善的企业工匠文化,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从而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政府应当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为工匠文化的发扬、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依托工匠文化,统筹配置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出台相关政策,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顶尖人才提供优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