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磊
摘 要:基于对鄂伦春族相关非遗元素资料的搜集整理,对鄂伦春族非遗元素的审美特征进行阐释。以鄂伦春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民间习俗、文化传播为线索,以造型特征为切入点进行深度解析,总结出鄂伦春族非遗元素中具有承袭原始艺术造型、呈现几何形态、综合自然形态的造型特点。随后对鄂伦春族美学元素的视觉语言进行论述,从装饰纹样和色彩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鄂伦春族装饰纹样中包括自然原始的纹样、具有艺术内涵的演变纹样、形式多样的组合纹样,并深入探讨鄂伦春族的色彩表现,同时希望借助鄂伦春族非遗的审美规律与审美经验,引发人们对少数民族审美传统的思考。
关键词:鄂伦春族;非遗元素;审美;艺术;形象
一、鄂伦春族美学元素的造型特征
(一)承袭原始艺术造型特点
1.对称与均衡的视觉平衡
鄂伦春族的生活器具中也体现出这种特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器具有桦皮篓、桦皮盒、桦皮碗等。这些器具根据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尺寸与风格,外观造型基本为矩形、椭圆形和圆形的对称性结构。屈家岭出土的三角纹彩陶器座为了能够在水平面稳定地保持平衡,制作为结构规矩对称的造型。鄂伦春族的桦皮篓也有着相似的形制特点,其底部稍大,上口呈圆筒状,结构整体对称,这使其放在地上时能够很好地保持平衡。鄂伦春族人在野外采摘野果时使用桦皮篓盛放野果,将其系在腰间合适的高度进行采摘活动。适当的对称结构使桦皮器具有规范严谨和舒适和谐的视觉平衡美感。
2.粗犷与细腻的对比美感
鄂伦春族的美学元素受到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经常会出现粗犷与细腻相对比的造型艺术特点。鄂伦春族人的原始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豪放、热情、勇敢、纯粹的民族性格,进而形成粗犷、不拘小节的艺术特色。鄂伦春族人在粗犷的艺术风格中还常常加入一些细腻的元素。即使粗犷与细腻通常被视为对立的风格,但鄂伦春族人将这两种风格特征不着痕迹地融在一起,使两种风格互相补充,形成了鄂伦春族鲜明的艺术特征。毫无疑问,这种粗中有细的原始造型艺术特点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人的创作理念。
3.古朴与稚拙的原始风格
由于特殊的渔猎性质的生产方式,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一些渔猎民族的服装风格以兽皮为主。鄂伦春族所穿戴的服饰多由鹿皮、狍皮等制成,具有出色的防寒保暖功效,能够抵御黑龙江流域严酷的自然环境。从鄂伦春族的桦皮神像盒可以看出,鄂伦春族人会用稚拙、潦草的手法描绘出自己想象的神灵形象。这种古朴原始的绘画表达方式虽然略显稚拙,但将想象中神灵的关键部位特征描绘得十分具体,具有别样的浑朴、自然之感。桦皮神冠盒用墨汁绘画出松树、水纹等图案,寥寥几笔体现出鄂伦春族人朴实淳厚的人文精神。
鄂伦春族大部分非遗元素的整体形象都呈现原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质感。在原始生活中,鄂伦春族人手工制作的物品更多强调功能性,因此不进行过多雕饰的古朴稚拙之风恰恰表达了鄂伦春族人在原始艺术方面的创作动机。
(二)综合自然形态的造物特征
我国的民间制造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器物材料的天然属性。这种做法使中国的民间制造普遍展现出素朴自然的美感。例如,在云南、贵州一带,苗族和侗族群众善于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竹子作为生产和生活工具,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他们可以用竹子的根部制成喝酒的器皿,也可以将较为粗大的竹节加工成储酒器[1]。鄂伦春族是一个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他们对自然怀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其艺术和审美多围绕着自然展开。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大自然孕育了他们的文化,也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食物和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大自然成为鄂伦春族人最主要的艺术创作灵感来源,这使他们的艺术与自然关系密切。《北史·室韦传》曾提到钵室韦“用桦皮盖屋”,《吉林外记》卷中记载“以桦皮盖窝棚,并有剝薄皮,缝联作油单,大雨不漏”[2]。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方,随处可见的桦皮桶就是就地取材制作的。他们直接用刀划开整张桦树皮,剥下后将其直接围成圆筒状,随后在边缘处用兽筋进行缝制,就形成了一个桦皮桶。从本质上看,桦皮桶实际上是一个精简缩小版的桦皮树。鄂伦春族人在创造生产和生活工具方面,并没有过多地进行装饰和雕琢,也不追求过分加工。他们的艺术创作自始至终沿着简朴的道路前进。
二、鄂伦春族美学元素的视觉语言
(一)鄂伦春族传统装饰纹样
鄂伦春族是一个追求审美情趣、擅长创作图形并且希望运用图形的精神作用来表达民族情感与思维的民族。
1.自然原始纹样
(1)几何纹样
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交替时期出土的造型符号中可以看出,原始居民通过对自然原型的吸收采纳,学会使用三角形和圆形等形状去构建符号,并且借助此形成了一种基本结构框架。我国的几何纹样最初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距离现今社会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商周时期开始,一些原始彩陶上就刻画着具有明显抽象性与象征性的几何纹样,它们常常作为装饰性图案出现。在那个时期,周礼盛行,风格力求简朴,所以刻画在青铜器物上的几何纹样通常十分朴素简单,仅用环带纹或螺旋纹这样简单的几何纹样装饰在青铜器的腹部或肩部[3]。
在鄂伦春族自然原始纹饰中,几何纹样的数量排在首位,主要包含方形纹、圆点纹、三角纹、涡纹等。鄂伦春族人根据个人的需要将这些几何纹样进行组合排列,从而产生新的纹样旋律和节奏。有可能是一个几何纹样重复更迭,也有可能是几种不同的几何纹样在不同的部位进行重复,形成一种繁复的美感。
鄂伦春族人通过将线条的一些特征,比如粗细、长短、横竖、曲折进行规则排列,组合成菱形纹、波浪纹、回旋纹等不同的图案纹样。这些几何纹样产生于鄂伦春族妇女对生活中事物形态的不同了解和认知,通过对不同自然物象的抽象、简化、变形后重新组合成方便装饰的图案。
(2)植物纹样
鄂伦春族植物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瓣式的纹样,如南绰羅花、穿枝花、缠枝花等样式,这些植物纹样经常被用在服饰或器物上。其中经典的代表样式是南绰罗花的样式,它在众多植物纹中被应用最广泛,甚至演变成一种图案艺术。鄂伦春语中,“南绰罗花”意指“最美的花”,其纹样造型是鄂伦春族人使用非常规的艺术手法对野生花卉的形象进行抽象处理,使其形成十字架状的花形样式。抽象化的花卉图案衍生出一种新的概括性造型,给人一种荒诞离奇的感觉,但也具有严密、规律、秩序的特征。南绰罗花在鄂伦春族人心目中象征美好,不仅代表女性的贞洁,还象征着鄂伦春族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姑娘的嫁妆上装饰着南绰罗花,就寓意着祝福爱情美满。以南绰罗花为代表的植物纹样以一定的形式构成,反映出一定的民族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鄂伦春族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他们对植物形态的理解,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认识和特有的艺术创作思想与风格。
2.组合纹样
千百年来,中国纹样艺术在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中生根发芽,其中所表达的寓意是永恒的主题。鄂伦春族的组合纹样一般包括团花纹样、连续纹样、适合纹样等,这些纹样虽然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花纹和图形,但有着浓郁的鄂伦春族的民族色彩,包含着属于鄂伦春族自己的节奏韵律。鄂伦春族人经过对纹样的精心设计与多样化组合,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充实了图案内容,还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是对民族文化的具体真实的深刻体现。
(二)鄂伦春族美学元素的色彩表现
鄂伦春族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民族,因此平时喜欢用图案、色彩来装饰生活。从对鄂伦春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与黑龙江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如达斡尔族等进行长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鄂伦春族不仅形成了种类丰富、样式独特的装饰纹样艺术,还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色彩表现方式。象征,作为人类文明信息的一种传递方式,常常使用一种类似想象的思维方式,以客观现实或想象中的其他事物以及另外的已知事物,来表现特定人群的认知、情绪和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因此,无法通过文字和语言来传递的精神可以借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4]。
1.桦树皮制品的色彩
鄂伦春族人用桦树皮制作的器具往往直接使用桦树皮的原色,也就是淡黄色。在艺术作品中大量使用原色,可以使器物表面保持特定的纹理,同时给使用者、欣赏者以特殊的审美感受。除了原色之外,很多鄂伦春族的艺术作品还会使用多种颜色进行装饰。鄂伦春族的艺术作品往往使用两类特殊的上色方法,一类是只涂主体图案,一类是多种颜色相互配合。除此之外,桦树皮制品的主要装饰颜色来自鄂伦春族生活的白山黑水之间,多通过各种植物而获得。鄂伦春族人对于桦树皮制品上使用的颜色十分讲究,各个颜色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含义。不过现代的鄂伦春族人在制作桦树皮工艺品时,除非有特殊的需要,基本上都不另外施彩,以特意保留桦树皮的自然原貌。
2.兽皮制品的色彩
鄂伦春族在兽皮制品中使用的色彩基本上都保留了原色,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兽皮制品中的兽皮斜挎包。在兽皮斜挎包上可以发现很多的动物原色,比如狍皮上的红色(狍子的毛皮在夏季会呈现红色)、狍子肚皮上的白色、灰鼠全身的灰黑色、黄鼬皮上的棕黄色以及猞猁皮上带有黑色斑点的淡黄色等。这些来自自然的毛色经常被结合使用。此外,鄂伦春族还会根据这些毛色在兽皮制品上点缀各种装饰纹样,呈现出粗犷中带有朴实的美感。由于兽皮本身的颜色简单又固定,为了给它增添些许色彩,鄂伦春族熬制已经腐烂的柞树叶,将其做成染料,在服饰上进行各种装饰。鄂伦春族人长期聚居在森林中,受到工艺水平与环境因素的限制,其制作的兽皮服饰的颜色比较简单,多使用兽皮固有的颜色:深浅不一的黄色和白色。黑色和黄色是其兽皮服饰中最常用的染制色彩。例如,男款皮袍经常使用黄色和黑褐色的皮料以花边的形式装饰在大衣的边缘部位,透露出简约自然的味道。
3.刺绣图案中的色彩
刺绣在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中的图案是通过用黑皮缝制出剪纸的样子,并运用绿、红、蓝、黄等颜色作为补色在其中进行修饰,给人明快的视觉感受。由于鄂伦春族作为狩猎民族一直在碧空绿草的自然环境中驰骋,所以蓝色与绿色是鄂伦春族人从小到大都熟知且喜爱的颜色。
三、以地域特色为基础的审美理念
鄂伦春族人长期居住在寒温带,那里一年四季的变化非常明显,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在鄂伦春族人看来,纯粹的美是不存在的,美常与地域环境紧密相连。鄂伦春族人通过工艺制作,将人与动物和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而自然环境也反过来激发和启迪了鄂伦春族人的创造力。鄂伦春族艺术审美的一部分是以地域特色为基础形成的,很多审美行为都是鄂伦春族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在内容和题材方面,鄂伦春族的造型方式和纹样装饰等大多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体现了鄂伦春族生活环境中蕴含的强大审美理念。
综上所述,鄂伦春族美学元素有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意义和重要的审美价值,在现代艺术中的多个领域,如文创产品、环境艺术和现代服饰中都可以进行创新应用。鄂伦春族美学元素中存在的审美特征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来的。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本就被人们忽视且处在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痕迹逐渐消亡,但其中蕴含的审美原理与价值却不能抹去。在这种情况下,鄂伦春族人民仍在尽力坚守着、传承着、创造着,向全世界少数民族展示着鄂伦春族美学。
参考文献:
[1]王兴业.民间造物艺术的材质观念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设计艺术研究,2013(2):6.
[2]邹菁菁,钟锦芳.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的美学价值研究[J].流行色,2021(12):81-82.
[3]王金元.论“卍”字符美学意蕴的历史流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8.
[4]闫天宝,张晓丽.鄂伦春族传统图案色彩特征形成因素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9(6):15-17.
作者单位:
黑龙江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