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缩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部分小学生审题不够精准、解题思路和方法不到位、总结解题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不强、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的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为提高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从提高审题能力、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创设有效的综合实践、增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融合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效能 数学问题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4-0118-03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落实“双减”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只注重传授记忆性知识内容,还应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让他们喜欢数学课堂,提高解题能力。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安排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提升小学生解题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重视解题技巧教学,而忽略了对小学生解题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符合教学改革要求、能体现教师特点、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有效教学方式,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当前小学生应对数学问题的不足之处
(一)审题不清导致解题结果错误
部分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解题过程中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小学生解题时态度不够认真,或过于自信,或盲目追求所谓的效率造成的。这些是由学生的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
(二)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部分小学生只知道结果却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普遍问题。有些题目,学生列出的算式和算出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无法准确回答采用这种计算方法的依据。一方面,学生没有完全明白题目的意图,厘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也不清楚其中的算理,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缺乏钻研精神,认为只要结果正确即可,而不去思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总结解题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不强
现实中,部分小学生由于缺乏深度的钻研精神和学习冲劲,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讲解和练习相同题型的例题,但一些学生依然习惯机械地参考和借鉴其中的解题步骤和思路,而没有很好地对不同类型或者相似类型的特点、要求、解题规律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如果后面遇到相同或者相似题型的问题即使还能勉强准确解答,但也容易出错,一旦出现即使算理相同但题型相异的题型,很可能会出现“半知不解”“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解答错误。
(四)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的主动性不够
数学问题源自生活实际,部分小学生仅仅将数学问题作为题目来解决,很少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数学思考,忽略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不能理解“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意义。
二、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审题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
1.运用圈画关键字词的方法提高审题准确性。教师应采用圈画关键字词等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已知量、未知量,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加强审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审题。若学生在审题时读错了题目,或忽略了其中的关键字词,很容易导致对题目的错误理解。如:某校一年级学生共有120人,二年级学生共有126人,三年级的学生是一、二年级学生人数之和的2倍,求三个年级共有多少学生?一些学生未能准确理解题目,以为是要计算三年级的学生人数,而忽略了题目“三个年级”中的“个”字。为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强化指导学生在读题过程中用“圈画”的方法找出关键字,从中寻求解题信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2.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及对问题的关注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解题思路的表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题目的关注度,形成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积极训练学生口述解题思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每天可以布置“说”的作业:让学生说出算理和算法,明确解题思路。在启发学生答疑时,应结合问题情景提示学生: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题目要求的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可能刚开始多数学生说不清楚,更说不完整。经过不断重述,学生将对數学问题形成更高的关注度,有利于提高审题的准确性,进而增强解题能力。
(二)运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动手操作与数形结合。“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小学生面对过于抽象的数学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借助直观图形或更生动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为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在黑板写出“1+3+5+7=?”,再要求学生运用作图的形式写出答案。如图1所示,学生可以画出小矩形,求出答案。用一个小矩形代表1,在它的四周画三个相同的矩形,代表+3,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5、+7。
2.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还要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如,接着上面的问题,教师抛出下面的问题:你还能画+9,+11……的图形吗?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带着疑问自主探究下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在画图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有什么规律?”学生结合图形的排列规律很容易得出1=12,1+3=22,1+3+5=32,1+3+5+7=42,1+3+5+7+9=52,1+3+5+7+9+11=62。可见,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图形,既可以降低对抽象数学问题的理解难度,又可借助数形结合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为此,教师要注重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观察、操作、思维的能力。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在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进行思维碰撞,积极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依据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学习基础、语言表达水平、合作精神、理解能力等要素划分小组。组建合作小组要确保组内成员能够有效探讨。譬如: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的难点攻破,便可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采用绘制表格的方式呈现问题,见表1。教师在小组探究时应适时给予肯定与引導。如发现有小组找不到百分数和分数意义的区别时,教师可以给他们举例并提问:[12]可以表示什么?组内不同的回答便是它们的区别。再如:单位名称、分子的区别,可以提醒小组查阅数学书上所有的百分数和分数,看看是否可以带单位、分子都有哪类数字等。接着,各小组代表汇报结论。师生在各小组结论的基础上再次研讨总结出答案。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探索等方式,学生获得应有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设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解题能力训练
本文所说的综合实践主要是指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户外实践活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创设,应体现学段特点。
1.低年级以游戏、学具操作为主。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如,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认识人民币”之后,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跳蚤市场”实践活动。学生在准备出售的物品上标明物品名称和价格,并进行销售,从中学会推销自己的商品,用尽可能低的价格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感受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计算、动手、沟通等综合能力。
2.中年级以实践、操作为主。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更好地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如,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千米的认识”时,由于场地限制,课堂上无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千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创设一个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带学生绕操场跑步,让学生感受“1千米”的长度大小,跑完之后学生的普遍感受是1千米挺长的。然后,带学生从校门口出发,沿同一个方向走1千米,让学生在空间上感受1千米的长度。最后,布置学生估算家与学校的距离的作业。这样,学生对“1千米”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了解,进而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把数学学习融入生活,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审题,找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目前,数学教材已经运用了较多的生活素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审题时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如:在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训练学生加减乘除取整找零;在计算教室的面积与体积时,让学生亲自比一比建筑物的长宽高;在了解牛奶、衣服等产品用料时,让学生比一比各部分含量的比例;等等。又如:在一个笼子里,鸡的数量是兔子的3倍,共80条腿,有几只兔子?鸡兔同笼倍数关系可以试用拍照法来启迪思维。即鸡的数量是兔子的3倍,意味着只要有1只兔子就有3只鸡站在它旁边,给这个组合拍张照。一张照片一共有10条腿,即4+3×2=10(条)。题目一共有80条腿,共有8张照片。每张照片里有1只兔子,8张照片里面就有8只兔子。这种拍照法就在生活中避免了思维僵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拓展数学思维。其背后是数学的整体思想:把它分成若干组后看整体。在具体情境中,教师要让学生厘清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思维重组与创新。提升解决数学问题能力需要联系生活,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好数学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无穷无尽的生活同样是他们的“数学课堂”。
2.鼓励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要以社会调查为主,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的教学。首先,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本节内容的有关资料,如水的重要性、浪费水的事例、家庭用水调查和生活中节水知识等,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计算,完成统计表。然后,计算学校全年浪费的水量和水费,浪费的水够多少人1年使用等。在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浪费的水量之大,树立节约用水意识。最后,讨论节约用水的方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应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使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机会、开展有效的小组协作、鼓励学生口述解题思路等,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0 7 - 2 4 ] . h t t p : / /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 5 9 8 7 / 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
[2]柳萌学.项目式学习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实践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0(11):58-60.
[3]吴岳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67.
[4]高小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J].新课程,2020(38):173.
作者简介:苏坤艳(1986— ),广西兴业人,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责编 王飞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