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精神价值、历史向度及内生动力

2023-03-07 23:30李洪岩
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梦想

李洪岩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中国梦”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三者回顾、审视与展望的基础上提出的伟大理论构想。“中国梦”的理念一经创生,就产生巨大的理论吸引力,成为凝聚中国人民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精神资源,引领着中国人民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昂扬前进。

如今,“中国梦”伟大理论构想提出已经十年了,虽已产生许多关于“中国梦”的理论成果,但仍有许多具体的理论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与诠释,有待进一步系统、完整、持续的开展理论架构工作。因此,寻找理论资源、深化理论内涵、拓展理论活力、架构理论体系,成为当前的重要使命。本文正是基于此种目的对“中国梦”进行的一次系统理论架构。

一、“梦”与“中国梦”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道路的精神构想,具有深刻的理论蕴涵。为了更真切地理解“中国梦”,首先须对其词源做一基本的分析。

(一)“梦”与“梦想”

“梦”字本义是人在睡眠时潜意识生成的图像、声音、场景及思维的混合。“梦”是个体意识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直伴随着人类前行的历史。亘古以来,对于“梦”的神秘探求一直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成为人类文化起源、拓展、绵延的一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见解,“梦”是潜意识愿望的达成,是潜意识中流溢出的欲望、动力的一种景象式的隐喻再现,是个体未曾意识到的欲望、观念的一种图像化显现。

在原始时代,“梦”曾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人的行动。后来,人们在对“梦”的不断追寻过程中慢慢产生了“梦想”。从此,“梦想”代替了“梦”,成为人类行为的主要精神动力。“梦想”不同于“梦”,“梦”多是不自觉地进行的,而“梦想”则具有可觉知性及行为促动性。同时,“梦想”又与“梦”紧密相联,“梦想”多是在“梦”的基础上凝练、反思、提取、定向、升华而成,是个体或群体心底最真实理想愿景的凝缩与提炼。“梦想”是个体或群体设定的理想、信念及愿景,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富神秘色彩、最具象征意义、最具行为动力的形而上支柱。中国世俗社会中的“梦寐以求”“梦想成真”之类的语词,都洋溢着对“梦想”价值的赞美。

从本质上讲,“中国梦”的“梦”更应取“梦想”之义,应理解为理想、信念、向心力及凝聚力,是理想信念的另一种表达及展现方式,是理想的另一种语词呈现,是人们对未来的想象或憧憬,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人们所坚持信守的观念。它从根底上支配着人的行为及未来道路选择。而此处的“中国”应理解为“中国”的国家、民族与人民三者的统一;“中国梦”就是中国、中华民族、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持有的精神梦想。

(二)“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

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这是“中国梦”概念产生的雏形。2013 年3月17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九次提到“中国梦”。从此,“中国梦”的概念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在理论界引起热烈反响。

按照张明的观点,从国家层面讲,“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梦”;从民族角度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层面讲,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政党梦”;从个人层面讲,它是个体实现幸福的“人民梦”。“‘中国梦’从本质上而言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民族梦想的延续与发展,也是中国人民单个具体梦想的凝练与提升,其在本质上是‘国家梦’‘民族梦’‘政党梦’与‘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是集体梦想与个体梦想的综合交融。”[1]在雷骥看来,“中国梦”主要包括强国、富民、公平、和谐四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其中,“强国梦是前提,富民梦是基础,公平梦是关键,和谐梦是归宿”[2]。

作为中华民族的整体之梦与全体人民的个体之梦的融合,“中国梦”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是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利的统一,国家、民族和人民三者理想的统一。回眸中国梦提出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殷实的物质生活、更丰富的精神享受、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交织成新时代中国壮阔的现代化图景。在现阶段,“中国梦”突出表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以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底蕴支撑,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想与中国传统理想相融合的历史追寻过程,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二、“中国梦”的精神价值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同时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在全国范围内赢得广泛关注,展现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及思想魅力。而“中国梦”的价值主要体现为:道路引领价值、信念激励价值、心力凝聚价值及发展提升价值。

(一)“中国梦”具有道路引领的价值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构筑的精神理想,它的首要价值在于道路引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和中国传统理想在新时代及实践背景下的相融与相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精神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中国梦”的基础与保障,而“中国梦”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明确了前进方向,增强了发展动力。[3]在胡宇南和吴满意看来,“‘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充实,实践价值在于有助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引领和实现”[4]。

“中国梦”具有道路引领的价值,亦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为道路决定了方向,道路标明了旗帜。“中国梦”的理念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一种郑重表达,是对社会主义理想及信念的再确认。

(二)“中国梦”具有精神激励的价值

“中国梦”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信念。它是对中国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鲜明表达,具有巨大的精神激励价值。“‘中国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树立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的时代问题。它以‘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主线,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特征;它推动了全球经济危机下人们普遍精神萎靡的文化重塑;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5]

“中国梦”不仅体现了中国国家、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目前,“中国梦”已经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定信念。同时还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信心与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信心,能够有效增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和信念。

(三)“中国梦”具有凝心聚力的价值

“中国梦”具有凝聚心力的价值。“中国梦”有助于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向心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中国梦”凝聚了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对中华民族生命历程的整体认知和切身感受的基础上提出的精神构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既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目标的凝练,又是对中国民众现实利益满足的一种全新努力,能够起到凝聚心力的作用。在雷骥看来,“‘中国梦’理论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强’与‘民富’的共同期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邦与为民谋利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全国人民对‘公平’与‘和谐’的良好期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塑造平等中国与和谐中国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预期,彰显了共产党人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的高度统一。”[2]

“中国梦”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能够有效地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是推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国梦的感召之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会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自觉、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6]

“中国梦”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又融汇了亿万民众的个人理想。它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它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离心的力量整合成向心力、凝聚力。通过力量整合、目标整合、利益整合,“中国梦”能充分保障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把全国人民凝结成了‘利益共同体’”[7]。

(四)“中国梦”具有发展提升的价值

“中国梦”还具有发展提升的价值。此种发展与提升,既有精神层面的提升,又有心理层面的提升,还有文化层面的提升以及现实实力方面的提升。

作为一种精神理想,“中国梦”在给中国人民以精神引领的基础上,能够促进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追求。在心理层面,“中国梦”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民众的自信心,提升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动力;在文化层面,“中国梦”有助于提升国家及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在现实实力方面,“中国梦”能够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切实提高我国各个方面的实力。

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理想愿景,“中国梦”所要实现的发展主体兼顾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就时间维度而言,它既考虑到了现代的发展,又兼顾并规划了未来的发展;就发展的维度而言,它充分注重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发展。在发展性质上,它意在建设和谐社会,意在实现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层面,它注重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意在建设福利社会,实现美好生活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就文化实力的提升而言,“中国梦”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中国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解放的精神诉求,蕴含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价值。它给当代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享乐文化包裹中的人们带来了新的破解之道与目标理想,意在消解当代人的异化困境与文化迷思,实现人的自我解放。

三、“中国梦”得以构筑的历史向度分析

“中国梦”这一理念的提出,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绝非凭空而生的,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孕育成熟的。就“中国梦”得以构筑的历史向度来看,可以说它是“既成”与“未成”的统一。

(一)“中国梦”形成的历史底蕴与形成的必要累积

早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就有“大同社会”的理想。《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后,“大同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精神理想,构成了中国人心中所企盼的最美好的梦想。

然而,人类历史早期的梦想只能存在于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中,现实社会的生存逻辑一次次地撞碎古代中国人的梦想。可以说,“大同社会”在古代中国从未实现过,也从未达到实现“大同社会”所应具备的物质、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积累。

近代以来,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列强蜂拥而至,中华民族饱受摧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很长的时间内,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数代中国人不得不接受家国沦丧、山河凋敝、备受耻辱、痛苦挣扎的现实。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从此让中国人可以挺起胸膛做人,中华民族可以屹立在世界东方。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构成了中华民族筑梦历程的第一个转折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解决了以往的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但不得不承认我们依然落后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其艰难可想而知。无论是物质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基础、文化基础,还是经济基础,我国都极为贫弱。因此,发奋努力、振兴国家成为那个时代每个中国人最真诚的心理愿望与理想目标。但是,毕竟物质基础、科学基础、文化基础太过贫弱,历史包袱太过沉重,使得当时中国人虽有崇高理想、美好梦想及火一般的热情,但毕竟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中国梦”形成的物质与文化基础。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筑梦历程的第二个转折点。正是这三十几年的时间,为“中国梦”的实现积累了最丰富的物质及文化基础,为“中国梦”的提出创造了现实可能。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的物质水平、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科学水平、技术水平、军事水平及公民文化素质水平大大提高,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所有这些,一同构成了“中国梦”这一理念产生的前提基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二)“中国梦”作为“既成”基础上的“未成”

以上所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它们现实地构成了“中国梦”提出的前提基础。可以说,“中国梦”正是建立在这些“既成”和“已成”基础上。

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1979 年到2002 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奔小康;2002 年到2012 年,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 年至2020 年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延续几代人的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构成了“中国梦”这一科学理念形成的前期积淀与必要基础,构成了“中国梦”得以产生的“既成”和“已成”前提。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面对成就仅仅满足与得意是不可以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符合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华民族仍面临一些不安与威胁因素。这些都真实地构成了中国进一步前进发展的必要动力,同时也只有将这些因素化为强劲的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进步与发展。“中国梦”为迎接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梦”的长远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阶段性目标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基本实现,意味着中国社会从不发达社会到发达社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发展的终结,而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开始。那时的中国也会面临新的问题,但那已经不是发展中的问题,而是发达后的问题。这是与发展中的问题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中国梦的意义正在于此。”[6]“中国梦”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目标,目前还处于“未成”状态,有待通过努力来实现。虽然是一种“未成”状态,但它一旦凝结成梦想,就具有凝聚力量,能够促进“未成”目标的达成。因此,“未成”作为目标,客观上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总之,“中国梦”是在“既成”与“已成”基础上产生的,但同时它还处于“未成”的状态。而且,正是立于“既成”和“已成”的基础上,才保证“中国梦”的合现实性、可实现性,而不是空泛性、虚幻性。同时,“中国梦”没有止于“既成”和“已成”,而要努力去实现“未成”。具体而言,“中国梦”的提出之时,中国正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中国从国家不富强、民族未振兴、人民不幸福到国家比较富强、民族正在振兴、人民比较幸福,到国家很富强、民族已然振兴、人民很幸福这三者的中间阶段。而且,中国正朝着第三个阶段迈进,并将第三个阶段设定为拟实现的梦想及发展目标。

(三)“中国梦”与万物曲成

任何前进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充满曲折,但唯有经历曲折才能最终成功。天下万事万物均是如此,都须经历一系列曲折的磨难、阻碍与考验,才能最终有所“成”。无论是个体之成人也好,还是国家与民族的开物成务,均需如此。

对于“中国梦”而言,它所构筑的美好理想是自不待言的。从“中国梦”的提出到实现是一个需要凝聚全国人民信心与力量,需要时间、实践与磨砺的过程。此过程的每一步、每一阶段均须艰苦奋斗、努力拼搏、齐心合力,均须关注可能存在的问题,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并对这些因素都有充分的关注、考虑及准备。正所谓“凡事预则立”,唯有积极准备好每一个细节,才有良好效果的达成。

目前,虽然我国经济高度发展,并已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但是,“在国家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内部社会的变革引起社会利益的分化,整个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压力。”[8]这些压力,以及其他一切阻碍现代化的消极因素,都构成了“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曲”,而唯有解决好这些“曲”,才能真正有所“成”。

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好的理想需要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努力;需要具备忧患意识;需要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关心群众,贴近群众,走近群众,倾听百姓的心声,解决百姓最关注的问题;需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和谐、科技进步、军事提升、文化自信的和谐与共生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梦”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后提出的。在“穷”的问题解决后,“公平”与“幸福”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成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应当是“兼济天下”。但如何才能实现“兼济天下”,仍构成了一“曲”。因为理念付诸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都会遇到很多现实具体的困难,而唯有解决这些困难,才能有新的发展与突破,才有“中国梦”的实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曲折,而唯有曲折才有磨砺,才有成长,才能成熟,才有真正的发展与完善。诚如《周易》所言,“万物曲成”,“先难而后获”。唯其先难,才能克其难,才能终有所获;虽有其难,但终将有所获。

四、济济、共济与“中国梦”实现的动力源泉

“中国梦”不是单个人的个人梦,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共同的梦想。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不能靠单个人或少数人实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济济之士,需要全体民众的和衷共济,这里就突出了“和、衷、共、济”的重要性。

(一)“和”与“中国梦”

此处,“和”突出了“和平”“和谐”与“和合”的理解。“和”首先应理解为和平。总体和平是当代国际环境的大背景,同时,中国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更好的、稳健的发展。那么,努力营造良好的、和平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环境构成了“中国梦”实现的最基本前提。“和”其次应理解为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国家之间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以及自我内心和谐。和谐才能化生万物,才能成就伟业;和谐才有国家与民族的昌盛,才有人民的幸福。“和”再次可理解为和合。《国语·郑语》中提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商契能够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加以和合,以化导百姓。《管子》中也这样写道,“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也就是认为,畜道养德,人民就能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方能团结。所谓“和合”,就是和而不同,就是将不同的因素、维度都融合在一起。就是在承认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共同体中,并克服共同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和平”“和谐”与“和合”。就是要实现国家间的和平、国内的和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实现民族的和合、人民的和合,最终发挥整个中华民族的合力,防止一切阻碍和平、和谐、和合的因素与现象发生。

(二)“衷”与“中国梦”

“衷”也就是由衷、衷心,即全国人民能从心底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梦”。只有思、言、念、行四者都由衷而生,才是“中国梦”实现的最佳保证。也就是绝大多数的人民都能从心底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绝大多数人民能从心底认同现有的社会制度、社会体系、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社会目标。只有当民众能够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统一起来,能够将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统一起来,能够将价值认同与文化认同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中国梦”所应具有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共”与“中国梦”

所谓“共”是指共生、共同。所谓共生,是指我们目前所处的国际形势,决定了我们只能与其他国家共存。在共存中既有和谐也有斗争,既有矛盾也有互惠。在整体和平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共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也是最佳选择。同时,“中国梦”也只能在“共生”背景下得以实现。

所谓共同,就是要汇聚全体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力;就是要形成自我发展、社会发展、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的合力;就是要全体人民齐心合力,共同奋斗,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信念共同体。在相同的国家目标、民族目标、个人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生存、繁荣与发展。

(四)“济”与“中国梦”

此处,“济”取多种含义,分别为“济济”“经济”“兼济”“共济”。就“济济”的含义讲,就是需要济济之士来加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来。《诗经·大雅·文王》中讲“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中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士”者阶层,“士”也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此处“士”不是指古代意义的“士”,而是指凡是能够真正向往于此、致力于此(中国梦)的人。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真正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热情、真诚与能力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士”。就“中国梦”的实现而言,需要众多真正有志于此的有识之士,需要众多整齐美好庄敬的有识之士,他们构成了“中国梦”实现的人力资源基础。只有具备了济济之士,才能汇聚知识、智慧、才能、力量,才有“中国梦”早日实现之可能。

就“经济”的意义讲,此处“经济”不仅指其现代含义,更指其中文的原始含义——“经国济民”之义。“经国济民”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既要管理好国家,还要服务于人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有这一切,都要以实现底层百姓的公平为前提,只有将国家管理与百姓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谐发展。

就“兼济”的意义讲,还要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达”之后,还要实现“济”的目标,实现“济民”的目的,实现百姓的真正幸福。经国济民也就是要将国家管理与百姓幸福统一起来。实际上,“中国梦”也正是要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人民的幸福。

就“共济”的意义讲,就是要达到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共同实现伟大的目标。中国古语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并非一定力量大,而在于人多心又齐,共同努力才能力量大,才能有合力。“共济”就是人多、人和,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形成巨大的力量。“共济”也就是要和衷共济,共克艰难,奔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共同破除前进道路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努力实现“中国梦”。

五、结 语

“中国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艰辛探索和复兴渴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铸就的现代化图景。《易传·系辞上》有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相信熔铸了全体中国人民梦想的“中国梦”一定会开物成务、日新盛德、生生不已。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振兴,实现全体百姓的人民幸福。因此,需要和衷共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华民族梦想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梦想
梦想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