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 薇 薇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科学系,山西 阳泉 045000)
国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与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代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1]。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及自然等方面的认识,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画的创作技法及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提出的国画艺术创作理论。张璪认为,画家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心理上都要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基本法则。国画艺术阐述的美感讯息,是对天地自然的认识、表达与体验,造就画家的品位、见解和美学情操[2]。
在明代时期,中国绘画经历了独特而丰富的发展阶段。明代绘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明代文人画的兴起、宫廷绘画的繁荣以及民间绘画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明代绘画的特点[3]。“明代画院体制恢复,但与两宋不同,画家分别在武英殿、文华殿、仁智殿几处供职,供宫廷需用。花鸟画创作代表了明代宫廷绘画的主要成就,继承南宋院画又有变化,观察入微,描写精细,出现了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等大家”[4]113。“浙派”的出现是明代绘画的重要现象,山水画笔墨雄健、气势磅礴、设色艳丽,且多大幅巨构,继承了宫廷艺术的宣教传统,但霸悍而略失精致,内蕴不足[4]113-1144。明中期以后,苏州一地随着手工业尤其是丝绸业的发展,人文生态空前繁荣,画家迭出,出现了代表明代绘画最高成就的“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亦称“吴门四杰”。他们有元代文人画的文脉,也有宫廷院画的格致,至沈周、文徵明而独成面目,光照后人。吴门画派崛起于明中期,是以地域文化优势为依托、以地方文化界领军人物为主张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浙派艺术家师法南宋院体相同,吴门艺术家也注重吸取元末山水画诸大家之大成,而形成自己的风貌。明代吴门画家笔下元人山水皴法及其他艺术技巧得到不断加强,并依据趣味进行了变通,使之成为展现故乡景物最好的程式。吴门也有承继北宋、南宋画风者,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明四家”中唐寅的作品,如果与浙派代表人戴进相比较,就可探知前者皴法构造之独特。仇英的创作成果反映出苏州地区画坊制作业的至高水准,并保存传统绘画的重要再现成分。他的画不仅在《程氏墨苑》中展示一幅奇异的时代社会文化图景,还在《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笺谱》中平添了无限情趣。
董其昌是明中期以后“松江派”的首领,其以董源、巨然、“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宗,追求笔精墨妙和意境的表达,强调“书卷气”,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与南宋后期从梁楷开创的风格中升华的院体艺术构成强烈反差,与吴门画派在艺术旨趣上有本质区别,那就是更注重笔墨抽象这一形态。董其昌强调笔墨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和对艺术史整体传统的重新理解,如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等[5]。董其昌更是以复古带动改制,形成在文化与政治上的全新观点。他与当时吴门、松江等地部分文人画家所倡导的山水画南北宗理论为中国艺术史带来新分野,从创作者的理解境界出发,划分出雅俗高低,并成为影响明代之后国画发展的一个权威性论据。从积极方面看,则是以中国画境界之问为艺术史参照系加以具体揭示,让后世意识到“分宗”与“取法乎上”之重要。以个体与传统融合,并使之独具特色。而其消极方面,是促使自明代中期开始日益显露宗派之争,从松江派替代吴门派中,某些陋习可见一斑,特别是贬抑职业画家、民间画工,这在历史上曾起过消极作用。
明代美术是对前代传统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检讨。透过这种检讨,也奠定清代美术发展的新基础。除传统美术各门类外,明末传入的欧洲艺术的影响,又为清代早期宫廷艺术带来全新的发展。
清代美术结束了古代美术而开始了近代美术。这一时期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中国艺术风格在近代之前的总趋势及其为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提供的可能。彼时,虽然耶稣会传教士的绘画并不代表17、18世纪欧洲文化的主流,中西双方相互传递的文化信息也充满了偏见和误解,但是,在中国宫廷及一些沿海地区,欧洲视觉艺术让中国画家从理念与技法上找到理解自身传统的参照。清代绘画风格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样更加深刻地挖掘传统艺术的精髓。即便五口通商后,当种种外来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呈现国人面前,中国知识界与艺术界却依然从传统中找寻那些富有启迪的艺术源泉。
在清代文艺政策下,统治者倡导“四王”绘画风格,加强了朝廷书画收藏工作,并组织工作人员对古代艺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虽然它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为宗旨,但是它仍然完整地概括了传统美术所取得的成果,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如郎世宁的《弘历观画图》、焦秉真的《仕女图册》等。这种概括较为重要的结果就是乾嘉考据学导致碑学和金石学运动兴起,其影响远远超出“正统派”可以圈定的程度。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弘仁)迥异的艺术风格就其继承的传统而言,均与董其昌艺术认识论有着直接联系。相比较而言,“四王”则更注重笔墨形式结构上的抽象性,如王时敏的《仿北苑山水轴》和王原祁的《仿黄公望山水图》等。但“四僧”创作的思想境界则更胜一筹,如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弘仁的《黄山始信峰图》等。但石涛之后的中国绘画并未完全衰落和消亡,和金石学运动相关,这种学术潮流挑起了清代中、晚期文人画的大梁。
18、19世纪扬州与上海分别成为全国的绘画中心,商业文化激发了大批书画家进行个性化创作,如高其佩的《竹石花卉图册》、高凤翰的《花卉图册》等。有的画作走向国际化,如虚谷的《梅花金鱼图》、吴昌硕的《葫芦图》等。我们将明代吴门画派与清初黄山画派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扬州与上海之间的社会氛围进行对比,其反映的状况是商业化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一步步衰落。吴昌硕说:“予爱画入骨髓,古画神品,非千金万金不能得,但得夏商周秦吉金文字之象形者,以为有画意,摹仿其笔法。”一幅国画中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述,更多的是体现作画者的心境,抒发作画者的情感,实现情景交融。
清代有多种民间工艺美术,虽然不算多,但值得我们认识和研究。如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四川绵阳木刻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江苏宜兴紫砂陶等。当你在欣赏一幅国画时,那些看似简单的花、鸟、云、竹子等,都是对画面意境的丰富,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宣泄,它无时无刻不在向观赏者传递厚重的历史感和作者的人生感悟,具有独特的气韵美[6]。
20世纪20代,中国画坛开始接触欧洲传统绘画和现代艺术流派的美术思潮。西画被介绍到中国后,新兴美术学校把改革中国美术的希望放在研究西画上。当时在国外学习西画的学生归国后,几乎都成为美术学校的主要教师。徐悲鸿提倡的写实主义恰恰符合当时人们对科学和民主精神追求的需要。刘海粟、林风眠、庞薰琴等倡导挣脱学院主义的束缚,推行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画风,这是当时世界艺术思潮冲击的结果。各种艺术观点与流派在当时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核心就是对写实主义绘画以及接受近代诸艺术流派的认识问题。
徐悲鸿在赞扬欧洲古典主义绘画的同时,也反对西方现代艺术给中国带来的冲击。徐悲鸿这种看法遭到诗人徐志摩的否定,徐志摩在《我也惑》一文中用相反的意见批驳了徐悲鸿。二徐之争是中国西画史上第一次公开表达多种艺术观点的论争,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中国艺术界学术研究的氛围。辛亥革命以前,在日本读书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中国油画的第一教授。李铁夫早在李叔同之前就已经进入油画领域,是国内较早掌握油画创作技法的画家。之后,先后出国学习西画的留学生多受学院派影响旨在写实主义,还有一些画家吸收印象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特长,他们对中国美术教育及油画艺术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现代的中国画家多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1919年,金城、周肇祥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国画研究会”,主张保存和发扬“国粹”、反对新派画家。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人为代表的广州“岭南画派”是我国第一个提倡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吸取西洋画法来创作国画的革新画派。江浙画家潘天寿、钱瘦铁、陆丹林、贺天健、俞剑华等没有把中西绘画完全对立,提倡博众家之长发展国画艺术。20世纪30年代,以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的一批学习西画的画家,将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国画”。
中国近代著名画家在绘画方面各具特色,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赏心悦目的作品。如齐白石的绘画题材主要是花鸟草虫,工写并重,栩栩如生,其画作充溢着健康活泼、机智幽默等生命气息。齐白石认为绘画应该是“妙不可言,似是而非”的,其笔法洒脱自由、老辣遒劲。齐白石一生勤奋好学,加上高寿,拥有上万件作品,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虾》《荷花蜻蜓图》《牧牛图》等。黄宾虹的山水画风格厚重、意境深邃。其山水画实中见飘逸、虚中见雄奇,在黑、密、厚之中闪出格外浓烈的神采。黄宾虹晚年时期作品则以沉雄之笔墨、超迈之风骨著称,画面充满出神入化之感。张大千画艺精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所不精。张大千曾专注于对古人绘画作品,包括敦煌壁画作品的研究与临摹,掌握了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技法与表现主旨,是中国传统绘画大师。潘天寿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诗词、美术史论等。其以画见长,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潘天寿把文人画由展示冷傲超然的内心世界转移到展示峥嵘瑰丽的时代精神上,其运笔劲健,分寸分明,以劲健老辣、生涩艰涩为特色,用极深的传统功力把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表现技法推向极致。
那些在近现代中国传统绘画革新中有着卓越贡献与建树、被后世画家顶礼膜拜的艺术大师,他们 “参酌西洋画法颇有创见”,他们的艺术作品粗看起来就是纯中国画,只有细细品味才会品到其中含有西洋画成分的东西,其画作不是单纯的生搬硬套。这些艺术大师将现代技法融入传统艺术非但没有出现中西艺术嫁接的“怪胎”,而且丰富了国画的内涵。
不同时期绘画风格和绘画形式会有所区别,但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才能体现国画艺术的综合性,也使中国绘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多元化的艺术美感[7]。在这些表现丰富多彩内容的画作面前,让我们联想到自远古至今视觉文化发展的全貌。国画的历史是壮阔的,文化蕴含是极其深刻的。从直立北京人走向世界、从自然状态走向具有5 000年文明历史、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走向“中国”,在全球一体化工业化社会中,中国美术无一不表现着富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在今天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过程中,这段历史会呈现更复杂、更绚烂的图景。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史学、哲学、道学、儒学等众多思想内涵,是一种美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