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嵩县“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2023-03-07 09:15:37
关键词:嵩县铜器火神

赵 君

(河南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打击乐作为传统音乐类型之一,在中原地区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的群众基础。根据打击乐器的不同尺寸,河南省锣鼓乐乐种可分为“大锣鼓”与“小锣鼓”两种类型。洛阳嵩县“大铜器”属于“大锣鼓”类打击乐乐种,它“以响铜制作的大铙、大镲、大鼓等节奏乐器为主。表演时声音响亮、节奏丰富,演奏技巧性强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独具风格、集体育和艺术为一身”[1]。嵩县“大铜器”当地明确记载传承人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嘉庆时期,此后历代传承人均有文献记载且未曾间断。2011年,嵩县“大铜器”被列入洛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以嵩县“大铜器”为研究对象,可以“以小见大”管窥当前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与态势,进而探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洛阳市嵩县“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

洛阳市嵩县“大铜器”在田湖镇、城关镇、库区乡、纸房镇等地较为流行,而以田湖镇的古城村、洒落村最为著名。

嵩县“大铜器”文化底蕴丰厚,传说其初为东汉末年的战场军乐。田湖镇古城村之“古城”,源于这里自西汉起的两次建县。《嵩县志大事记》记载:“西汉惠帝四年,建陆浑县,属河南郡”,“东魏年间(公元534年—公元550年),置北陆浑县,属洛州伊阳郡。”“陆浑县”“北陆浑县”的治所都在今田湖镇古城村一带。而洒落村在地理位置上与古城村紧密相连,历史上曾是古城村的一部分,近代以来,两村在行政区划上也是时分时合。古城村、洒落村位于古代县城所在处,这使其与嵩县“大铜器”最早结缘。据当地传说,在东汉时期,陆浑县知县唐允钟爱鼓乐铜器,他从军队好友处收集到一些铜器曲牌,之后挑选一批精壮的男子排练,每有军中庆典活动,便进行“大铜器”的表演。这一颇为悠久的民间传说,赋予嵩县“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嵩县“大铜器”初为东汉军乐,后来逐渐发展为祭祀配乐。随着嵩县县城向南迁移,古城村失去了其历史的辉煌,变为一个普通村庄。当时绝大部分村民居住的是草房,草房易燃,时有火灾发生。为免除火灾,古城村民在村落的东、南、北三个方位建造了三座火神庙,祭拜火神。在每年的正月初七“火神爷”生日当天,古城村要举行“火神爷”浩荡出行的仪式,即抬举火神牌位在村中巡游,以此期盼“火神爷”对全村各方面的佑护。为取悦火神,村民将舞狮、高跷、高垛等民间活动纳入祭祀活动,而“大铜器”的表演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老年人讲述,洒落村在封建社会有“四社”,即火神社、老君社、山神社和关帝社,“四社”各自有铜器一路,尤以火神庙的铜器队伍阵容强大,曲牌最多。又据洒落村的《张氏祖谱》记载:每年正月初七,在“火神爷”出巡的日子,村里男女老少披红戴绿,聚集在火神庙前,先摆上供品,由村中德高望重者上香,众人祭拜火神。然后青壮年男子抬着火神像,响铳开道,打着彩旗,从火神庙前出发,依次跟随铜器、狮子、抬装、唢呐、竹马、旱船等民间艺术表演队,热闹非凡。其中,大铜器队是烘托气氛的主要表演者。祭拜队伍先走村里的主干大道,再走小巷胡同,最后返回出发地火神庙,整个仪式十分隆重。

新中国成立后,嵩县洒落村“四社”的四路铜器合并。1965年,由于“火神庙”被拆除,当地祭拜火神的民俗活动也自然被取消,“大铜器”表演项目也终止。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的火神社火又在民间悄然兴起,“大铜器”演奏作为社火的传统活动内容也得以恢复。

嵩县“大铜器”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对其研究可以了解河洛地区民间打击乐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河洛民俗文化景观。

二、洛阳市嵩县“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据笔者实地调研,目前嵩县组建的“大铜器”演奏班子为数不少,田湖镇古城村“白云山巾帼鼓乐团”和洒落村“花木兰鼓乐团”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嵩县“大铜器”演奏人员队伍有保障。一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员因生计需要,大量外出流动,时常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嵩县田湖镇交通便利,新建洛栾高速公路在此设有上下路口、立交桥及收费站,洛栾快速通道临镇而过,县域高新技术区集聚发展,创办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工厂,这为田湖镇农民“足不出县”甚至“足不出镇”打工就业创造了条件。据笔者对洒落村“大铜器”多名演奏者的采访得知,她们大多是在本村生活,在村庄附近的工厂上班,很少有常年在外地务工的情况,还有一部分演奏者是常年在家务农。这就使得“大铜器”不论是训练、排练还是演出,都有较为稳定且充足的人员保障。

嵩县“大铜器”展演有民俗文化的支撑。洒落村村西隶属熊耳山山脉的龙凤岭,建立有一座佛道合一的寺院“佛落寺”,内有乾清大殿、龙王母殿、四大龙王庙、地母殿等,供奉的既有弥勒佛、释迦牟尼佛等佛家神像,也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四大龙王、龙王母、“二十八宿”等道教神灵。依山而建的“佛落寺”能够修建得如此宏大、包含的神灵如此庞杂,足可以反映当地人的重视程度。正是由于包含了丰富、多元的神灵种类,也为该寺兴旺的香火奠定了基础,不仅洒落村的村民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来此祈福,而且周边村庄的村民也会前来。每年在神灵的寿诞日等,“佛落寺”会举行庆贺或祭拜仪式,这些场合需要“大铜器”的表演,为“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留与传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嵩县地方乡村庙会为“大铜器”展演提供了重要的舞台。洒落村在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照例举办庙会。每次庙会均为期3天,其中,第一天为“起会”,在这一天的下午和晚上会分别上演一台大戏,主要为庙会营造气氛。“正会”是庙会的第二天,实为庙会的高潮所在,“火神爷”牌位由多名村民以众星捧月之势抬举着在村中巡游,多种民间歌舞与器乐表演紧随其后,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巡游队伍,届时不仅本村居民或参与其中或纷纷出门观看,而且方圆几十里的村民也会前来“凑热闹”,烧香祈福。庙会的第三天,也即“罢会”之日,实为庙会的尾声,惯例是在下午与晚上各演一台大戏。据洒落村“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齐尚战介绍,“正会”之日的巡游最为隆重,以“大铜器”为代表的传统音乐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节目。这一风俗传统代代沿袭,至于起源何时,当地人也无法详述与考证,但在消灾祈福活动中“大铜器”演奏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为其保留、传承、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神灵祭拜与民间庙会期间的“大铜器”演出,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走进乡村日常生活,而当代旅游景区的开发也为其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嵩县依山傍水,伊河、汝河、白河三条大河流经境内,伏牛山支脉外方山与熊耳山横贯县域,拥有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河洛地区的白云山景区、木札岭景区、天池山景区等先后举办“嵩县风光山高水长”“嵩县金秋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其中的民俗展演环节常会邀请“大铜器”到场演艺,这为嵩县“大铜器”提供了新的演出机会。

三、洛阳市嵩县“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目前嵩县“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着坚实基础和良好态势,但同国内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资金投入不到位、表演平台有限等严峻挑战。一时期,学习“大铜器”演奏的人数逐渐减少,“大铜器”表演无法形成文化产业,“大铜器”发展曾一度陷入低谷。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之中,构建政府、民众和学者共同参与的保护体系”[2],这使嵩县“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有诸多工作要做。

第一,地方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嵩县“大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省级遗产保护名录,其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可在田湖镇古城村、洒落村特定区域,设立“大铜器”文化生态保护区,优先安排专项保护经费,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利用特殊时间节点如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各种大型活动,发放宣传手册,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据笔者2020年6月13日的考察所见,嵩县有关部门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场演出,洒落村“大铜器”以其雄浑气势被安排在开场处展示其精彩的演奏。

第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研究与保护。“大铜器队伍以大镲、大铙、大鼓为主,手镲、二鼓、小鼓为辅,边鼓为指挥。它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作为民族舞蹈表演时的伴奏,给人一种中原人特有的粗犷、豪迈的感觉。”[3]嵩县“大铜器”主要乐器有大鼓、中鼓、盘鼓、边鼓、锣、镲、铙等,要对这些表演乐器特别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器物精心收藏、妥善保管、及时维护。嵩县“大铜器”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曲牌,有《四牌》《长香》《慢四捶》《得胜鼓》《绝牌》等,对此要做好文献整理与研究。对现代新创作的曲牌如《白云天鼓》《农家乐》等,要与时俱进地予以提升完善,促使其经典化。“大铜器”乐调有的节奏欢快,有的缓慢抒情,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制作短视频,建立数据库,打造虚拟博物馆,不断探索新的保护创新方式与路径。

第三,加强“大铜器”传承人的培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从前嵩县“大铜器”演奏任务全由男子承担,其演奏技法也由男子掌握,传男不传女的旧俗阻碍了这项民间艺术的发展。田湖镇洒落村第八代“大铜器”传承人——齐尚战在1993年春率先破除“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习俗,创建了180多人参加的洒落村“花木兰鼓乐团”。20世纪90年代末,“大铜器”传承人任转运组建了古城村“白云山巾帼鼓乐团”,其演奏人员全由农村妇女组成,在传统站立式打法基础上,还将舞蹈融入其中,使队形多样,增强了观赏性[4]。洒落村搜集与保存了“大铜器”的实物、图片、视频等相关文献资料,建立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县大铜器陈列传承展示馆”,并在17年间先后集中举办了4次传承培训班,每次接受“大铜器”演奏培训的学员均超过40人。自1993年至今,能够熟练进行“大铜器”演奏的人数始终保持在50人以上。

第四,积极构建“大铜器” 传播的活动空间。“大铜器”“以其久远的历史传承、鲜明的音乐特色和个性、强烈的感染力,发展至今,独具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实为中国古代民族民间艺术之瑰宝”[5]。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影院、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的普及,“大铜器”原来传统的演出活动形式不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地方的演出数量减少、规模缩小、水平下滑,“大铜器”活动呈下降趋势。为此,“大铜器”在参与庙会、祭祀、祈福等传统民间活动之外,还要瞄准当代节日、庆典、大型公益活动等,进一步开拓展演空间。如洛阳市每年举办“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这也为民间传统音乐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嵩县洒落村“大铜器” 自1993年重新建立以来,积极抓住契机,先后参加了8次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的演出,分别是1994年第13届、1999年18届、2005年第23届、2011年第29届、2012年第30届、2015年第33届、2017年第35届与2018年第36届。通过这些规模大、规格高的展演,锻炼了队伍,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大铜器”演奏员,有效提高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嵩县铜器火神
火神之怒
哈哈画报(2022年8期)2022-11-23 06:21:30
铭记审计历史?讲好审计故事
火神山医院
嵩县
火神颂
歌海(2020年1期)2020-03-23 06:05:32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伙伴(2020年2期)2020-03-13 08:10:23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东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4:54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嵩县
铜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