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思考

2023-03-07 04:39:32王婷婷黄志高
关键词:双高红色育人

王婷婷,黄志高,张 博

(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3.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2019年“双高计划”正式提出,即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是中国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但“双高计划”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引导育训结合和德技并修,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涵盖教学组织管理、教师学习培训、学科内涵建设、科学社会实践与政策经费保障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要想在“双高”引领下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专业课、公共课及实践课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形成一个全课程育人体系,就需要挖掘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并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相关课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衔接、贯通与融合,取得更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全课程协同育人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各级学校非常注重对各类课程的优化创新,也积极将红色文化融入各类课程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红色文化融入全课程育人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挖掘不够,没有与教学内容巧妙连接

无论哪一门课程都会有一些教学内容能够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但部分学校和老师对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不够深入,往往选取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色历史资源来教育学生,流于对历史事件的简要概述,没有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缺乏与教学内容的巧妙连接,难以引发学生心理共鸣。而对那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当地红色资源和各类课程中的隐性红色资源却没有很好地挖掘与利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深度理解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说教,照本宣科,课堂缺乏沉浸体验,没有创设生动的红色教学情境,不能将红色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实践教学也是浅尝辄止,这种形式主义导致学生无法对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产生深刻理解,也无法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长期下来红色文化很难走入学生内心。

(三)育人形式传统,忽视了红色资源教育的立体性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更习惯从多维度获取知识。但不少学校没有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固守传统教学阵地,育人形式僵硬枯燥,忽视了红色资源教育的立体性,未能综合运用多类载体、多种技术和多元表达等方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式的红色资源育人模式。这就无法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进而会减弱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双高”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在全课程协同育人中的可行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向世人传递丰富的精神指向,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作用[1]。

(一)拓宽全课程育人的理论广度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现典型人物的强烈爱国热情和浴血奋战的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前辈的爱国情怀,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激发其爱国热情,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3],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促进他们以榜样为目标,向模范学习,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如讲授地质学类课程时,可以将某区域地质类型与历史上的游击战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升华;讲授医护类课程时,可以让学生理解医护人员不怕牺牲和为国为民的精神就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表现,从而引导大学生建立民族责任感;在讲授建筑类的课程时,可以由区域的历史建筑引申至当地的红色历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拓宽全课程育人的广度,系统地让学生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感悟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中国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发掘全课程育人的实践深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利用遍布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知识。这些遗址、遗迹和革命文艺作品是历史的见证。学生通过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清楚地感受这些革命先烈身上的动人故事,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理论知识,把握正确的理论方向,自觉批判网络上的错误观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将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既可以达到专业实践的教学要求,又可以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如导游词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为金寨县写导游词,就可以将课程教学与区域红色景点结合起来,给学生介绍上将洪学智的生平,讲解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背景,并进行教唱,告诉学生这些故事背后质朴的民族情结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与革命历史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爱国主义的思想洗礼。

(三)提升全课程育人的历史亮度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见证,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兴盛衰亡的发展过程。红色文化资源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传承,同时也昭示着未来。

红色文化资源有历史属性,是按照时间顺序不断发展的。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全课程教学中,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区域形成全课程育人的知识脉络与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系统的认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增强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形成历史眼光,学会历史思维,强化历史担当,全面、准确和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并受到启迪,增加正能量。

三、“双高”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全课程协同育人的途径

“双高”背景下,要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中,以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就需要在实践中打造“四大课堂”,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

(一)结合日常教学,讲好红色故事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育人的主要方式,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就需要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首先,教师要仔细梳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一般来讲,大多数城市都有自己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以合肥市为例,李克农故居、渡江战役纪念馆和合肥蜀山烈士陵园等都是红色文化传承的载体。教师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将其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化和脉络化,并与教学内容契合。教师把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红色革命故事生动详实地纳入课程教学中,可以使红色文化更具体、更形象且更有教育意义。

其次,教师要梳理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特点,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内容中,再辅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打造红色理论课堂。要梳理课程内容,找到与课程内容最契合的红色文化,如教师在讲授船舶建造这门课时,可以从船舶建造的历史讲到战争时期中国的船舶情况,再以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的船头造型引出“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英雄”马毛姐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船舶建造的历史,也从故事中汲取了奋斗的力量。

(二)拓展实践课堂,用好红色资源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将主题讲解、主观感受和体验相结合,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生的体验也更深刻。各类课程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形式。如教师可以从“读”“看”“听”“讲”“唱”“演”“研和行”8个方面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读”即读红色经典;“看”即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和红色电影电视剧;“听”即听专题报告和革命故事;“讲”即讲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体会;“演”即通过情景剧饰演革命人物;“唱”即唱革命歌曲;“研”即研究红色文化,学会思考;“行”即践行红色精神,如组织大学生去养老院做义工和参与无偿献血等活动[4]。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每节课可以让一个学生讲一个自己家乡的红色革命故事,并结合图片和视频介绍自己家乡的红色文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激情,也深化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三)打造网络课堂,做好红色教育

随着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学生们在网络上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更多。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使用微信、QQ和抖音等社交软件。教师要充分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寓教于“网”,最大程度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打造红色网络教育平台。

一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网络课程结合起来。在课程设计中拓展学习内容,添加展示红色历史和弘扬革命精神的视频、图片及文字等资源,并通过发布网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网络资源学习。

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可以举办“百人百天讲红色故事”比赛活动,参赛的学生录制视频,并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来评选名次。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

三是抓住网络热点,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以合肥市为例,合肥市的“延乔路”因纪念革命烈士陈延年和陈乔年而得名。2021年,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很多网友自发来到延乔路献花和留言,向革命先烈致敬。虽然这里只有“延乔路”一块路牌,但这种行为反映了民众对两位烈士的缅怀之情。结合这样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四)建设文化课堂,传承红色基因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用红色文化引导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切实提高学校全课程协调育人工作的效果[5]。文化墙、黑板报和横幅标语等文化展示可以形成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能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让红色文化悄然融入大学生的主观意识,提升其道德品质和修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体验愉悦,丰富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6]。

总之,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广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梳理红色资源,厘清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充分发挥区域红色资源的作用,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全课程串联起来,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呼应,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双高红色育人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红色是什么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广东教育(2020年3期)2020-04-03 02:03:18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