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想及思维逻辑视域下地理复习教学的解构例谈

2023-03-06 11:32张贤付
地理教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副热带时空尺度

张贤付

(淮南第二中学, 安徽 淮南 232000)

高三地理传统复习教学大多包括课标呈现(或复习目标)、单元知识体系建构、真题(典题)剖析、重难点梳理、拓展应用或者辅以微专题等结构或范式,旨在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学科应试技能。但笔者认为高效的地理复习,不能局限于学生做对了多少道题目,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或者理解了多少学科原理,它也应该是有质感、有内涵、有灵魂的。正如安徽省教科院地理教研员吴儒敏老师所说:“这些年也许我们关注了生活,贴近了时代,炫了技术,秀了才艺,却丢了灵魂——地理性!”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就是地理学的学科思想。学科思想是地理学的学科本质、精髓和灵魂,它上承学科哲学,下启学科知识、学科结构体系以及学科研究的思维逻辑,是发展和提升学生地理思维品质的逻辑源点。丁继昭、史辰曦等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必备知识,从整体上关注知识的关联性与结构化,依据学科特点在考查时坚持学科思想的主线。[1]这种表述既彰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又从评价角度凸显了地理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学科思想及思维逻辑视域下的地理复习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育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基于此,本文在阐述相关理论背景的基础上,从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建构、重点地理原理的释问及高考真题解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解构。

一、理论背景

1.学科思想及学科思维逻辑

(1)尺度思想

尺度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地理学上尺度的意义表征,主要是指自然过程或观测研究在空间、时间或时空域上的特征量度。[2]尺度思想,是透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思想,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关联等内容(见表1)。[3]王爱民则认为,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点、地方 、区域……全球尺度的特征和尺度间关系的科学,尺度思想(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时空尺度)是地理学思想的要义之一。[4]

表1 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尺度思想引领下的地理教学,对于帮助学生构建学科认知结构、获得地理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科思维以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时空耦合思想

空间和时间同为事物的本质,都具有一定的尺度属性,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主题。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地理学研究更多地体现了空间尺度和空间思维,但是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演变均依存于一定的时空尺度背景,即地理事象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共轭尺度和时空耦合关系之中。蔡建明、李树平等指出,时空耦合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5]大量研究证实,地理学研究对象格局与过程的发生、时空分布及相互耦合等特性都是尺度依存的(Scale-Dependent)。[6]国外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所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时间尺度也会增加。[7]学者须将时间与空间进行关联,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8]时空不可分割性和时空耦合性是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之一。[9]现代地理学高度关注“地理过程和变化”,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理世界采用时空耦合的观点。同时,“地理过程和变化”也是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学业测考命题内容的四大核心主题之一。

(3)学科思维逻辑

地理学研究的多元化主题具有多种属性,如地域性、复杂性、整体性、差异性、动态性及关联性等。地理学研究秉持什么样的研究范式即学科思维逻辑,至关重要。

傅伯杰院士认为,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理格局与过程进行耦合研究,是从机理上理解与解决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10]王爱民也认为,地理学的特质在于区域综合、空间分析、时空耦合的思考方式,“地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空间过程与空间关联—理论解释—实践应用”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式。[11]由此,彰显出地理学研究遵循的学科思维逻辑是:格局—演变(或过程)—机理—响应。地理教学传授给学生这样的学科研究思维逻辑,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把握地理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进一步研究复杂的地理世界。

2.我国现代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科思想回归的呼唤

近年来,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地理课程标准均比较注重尺度思想。[12]我国基础地理教育对地理学科思想的重视还不够,另外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学地理老师仍然坚持知识本位的思想,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鲜少涉及学科思想的渗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十九大继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提炼和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认真思考地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学的研究目标等方面去理解地理学的本质,从而挖掘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13]新课标编写修订组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思考:一是地理学看世界的“视角”即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二是我国近百年来地理课程的“基因”;三是地理课程国际发展的趋势。由此,新课标编写修订组梳理出了尺度、地方、空间、时空变化、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等几十个核心概念,构建了核心素养与核心概念、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见图1)。[14]

图1 核心素养与核心概念、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

由此可得,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是地理学科思想的应然指向;地理核心概念又是地理课程内容的上位概念,地理课程内容的具体实践表征地理核心概念。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近两年全国地理卷的试题进行了评析。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试题重视对地理过程与地理联系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学“尺度—结构—时间—过程—机理”这一逻辑思维脉络的理解和掌握”。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注重综合思维,培养尺度意识等。[15]以上试题的评析体现了高考试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引领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回归学科思想本质。

二、学科思想及思维逻辑视域下地理复习的解构案例

1.单元知识体系的建构

单元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知识点和标题内容的简单罗列,它需要体现主干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一定程度上揭示单元核心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要彰显上位的学科思想和认知问题的学科思维途径。如“大气”单元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如下所示(见图2)。

图2 “大气”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除了构建体现学科思想和观念的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还必须梳理、解读主干知识点。以“天气系统”为例,本文进行了如下梳理。

(1)天气系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尺度(水平和垂直尺度),依存于一定的时间尺度背景,存在纬度、高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如低纬度有副热带高气压、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等;中高纬度有锋面系统、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等;根据锋由伸展的高度分为近地面锋、高空锋等。(尺度思想;学科思维逻辑——格局)

(2)天气系统不同,其空间结构、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如锋面附近的温度场、气压场、风场等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差异,气旋或反气旋在近地面与高空存在气流运动的差异等。(尺度思想;学科思维逻辑——格局、机理)

(3)天气系统总是在不断地产生、运动和发展。(时空耦合思想;学科思维逻辑——演变)

(4)不同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机制(机理)不同;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部位的天气特征不同,带来的影响不同。(学科思维逻辑——格局、演变、响应)

2.重点地理原理的释问

地理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学科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逻辑,对地理原理进行适宜的问题化分解、适度的分析和阐释,既关乎学生学科认知结构的建构、原理的理解程度,又关乎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和学科技能的提升。以“夏秋季节,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为例,结合教材的图示可以进行如下解构。

(1)不同月份,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在哪里,影响范围有多大?(学科思维逻辑——格局;尺度思想)

(2)一般情况下,我国锋面雨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什么(5月~9月)?异常情况下的移动规律是什么?这些变化分别对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哪些影响?(时空耦合思想;学科思维逻辑——演变、响应)

(3)锋面雨带季节推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科思维逻辑——机理)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脊)位置和控制范围的季节变化(季节性变动和非季节性变动)是怎样的?(尺度思想;时空耦合思想;学科思维逻辑——格局、演变、机理)

(5)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导致夏季风势力强,进而使得锋面雨带“长滞”北方,北方降水偏多(或易造成“北涝南旱”);反之,使得锋面雨带“长滞”南方,南方降水偏多(或易造成“北旱南涝”)。这种表述正确吗?

绝大多数教师可能认为这种表述是严谨无误的。实际上,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位置以及降水多少,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夏季风强弱之间,尤其是夏季风强弱与锋面雨带位置、降水多少或南北旱涝之间,并非是严格的线性关系或因果逻辑关系。徐建军等指出,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有四种分型(见表2)。[16]施能认为,对大部分地区来说夏季风的强弱和降水量不一定是线性关系,更不能单纯根据降水多少来定义夏季风的强弱。[17]陈红等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亚夏季风环流趋于减弱,但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向西南,强度增强,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华南和华北降水减少。[18]丁一汇指出,分析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异常与旱涝的关系表明,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时长江流域多雨,副热带高压位置及强度对中国夏季雨带形成和地理位置的决定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19]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往往有助于夏季风增强,但有时副热带高压强,而夏季风并不强,这与副热带高压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20]

表2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笔者认为导致上述的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对副热带高压的概念、尺度、结构、属性、位置和强度等特征认识模糊;二是不能从尺度关联、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去认知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变化的因素。简单来说,副热带高压是指分布在副热带地区沿纬圈分布的若干高压单体,其类型有动力性高压(海洋副热带高压)和热力性高压(陆地副热带高压)。两类副热带高压在垂直尺度和空间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虽是深厚的暖高压,但主要表现在对流层中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主要指的是脊线位置的变动。副热带高压强度通常用面积指数来表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西风带,存在锋区、气旋活动,与副热带高压西部偏南的暖湿气流相汇,当有系统性上升运动时会产生大量降水,即形成了我国锋面雨带,雨带走向大致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平行。南亚高压由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形成,在对流层上部为暖高压,在500百帕气压以下的范围为热低压。夏季南亚高压中心的东西振荡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影响很大。当南亚高压为西部型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南,雨带处于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多雨;反之,长江流域少雨,进入伏旱,华北、东北一带多雨。[21]

另外,西太副热带高压强度、脊线位置的变动还与其他多个地理事象及其变化,存在尺度关联和空间相互作用(“大气遥相关”),如西太暖池、中纬度扰动(如东亚阻塞高压等)、印度洋偶极子(IOD)、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它们共同构成东亚的季风气候系统(见图3)。[22]

图3 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示意图

学生无须掌握如此深奥复杂的原理性知识,但对于教师而言,基于学科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以系统、立体、动态、关联的视角去看待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厘清相关地理原理的深刻内涵,有利于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3.高考真题的解读

对高考真题的解读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要环节。高考真题的解读过程,既是师生共同体悟学科思想、学科思维逻辑的过程,又是教师引领学生调运相关知识和原理、激发学生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过程。笔者以2022年全国乙卷第37题第(1)小题设问为例,引领学生从材料信息解读、思维建构、设问关联与理答三个方面进行解构(见图4、图5、图6)。

图4 材料信息解读

图5 思维建构

图6 设问关联与理答

教师引领学生对高考真题进行解构,能够帮助学生基于学科本质和学科独特视角看问题,使学生综合思维、比较思维等地理思维的发展路径直观可视,同时关注了自然要素变化、人类活动等导致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念内蕴其中。

三、结语

不局限于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基于学科思想及思维逻辑统摄高中地理教学是学科教育教学的本质要义。总之,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学科思想、学科思维逻辑,去观察、发现、思考和体悟这复杂世界的本真、美好,进而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学科教学的最本源价值,也是学科教育的终极旨归。

猜你喜欢
副热带时空尺度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2016年1月寒潮与东亚副热带急流关系的研究
西藏南部暴雪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宇宙的尺度
时空之门
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