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健平 寿永强
(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311400;2.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311400)
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理念,根据《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要求,在高中足球教学中,提出“学、练、赛”的体育教学模式。“学”是让学生掌握足球基本技术与技能等;“练”是让学生进行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赛”是让学生进行比赛或游戏,展示学习成果。由此看出,学是赛的基础,赛是学的延伸,而练是学与赛之间的桥梁,三者既是独立的教学环节,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结合学生实际,基于“学、练、赛”制订了具体的高中足球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足球运动技能。
学生掌握运球、传接球、射门等足球基本技术,是学会足球运动的前提。因此,足球教师应根据学情,通过阶梯性教学、游戏化教学、对抗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好足球基础,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足球运动技能。
学生从学习技术到掌握技术再到达到灵活运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因此,足球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按步骤进行教学,逐步突破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以此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案例:在额正面头顶球技术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头顶球技术。因此,足球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设定为顶球时判断落点,蹬地、收腹、摆体、顶球发力的动作协调一致,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顶球时不要闭眼缩颈。设置8个步骤的教学过程:第一步是头顶固定球,让学生感知正额顶球的正确部位以及触球点;第二步是自抛自接球,强化学生对正额顶球的正确部位以及触球点的感知和掌握;第三步是头顶球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正额顶球的正确部位以及触球;第四步是一抛一接(先采用软式排球后采用足球),通过移动判断球的落点,将球直线顶回;第五步是一抛一接(跳起),让学生移动判断球的落点,跳起将球直线顶回;第六步是头球攻门,让学生通过移动判断球的落点,并将球顶进球门;第七步是队友抛球进行1VS1头球攻门练习,让学生摆脱防守并争抢球的落点,将球顶进球门;第八步是角球情境下进行3VS3头球攻门,让学生摆脱防守、跑位并争抢球的落点,将球顶进球门。根据以上教学设计,足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降低或提高不同阶梯的练习目标,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额正面头顶球技术。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足球教师应设置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足球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的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足球技术,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在运球技术教学中,足球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设定为运球时注意观察。如果仅通过语言提醒学生,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足球教师可结合“交通信号灯”游戏,要求学生在运球的同时观察足球教师给出的不同信号牌,即当足球教师亮出绿色信号牌时,学生加速运球;当足球教师手中亮出黄色信号牌时,学生进行减速到原地练习;当足球教师手中亮出红色信号牌时,学生停止运球。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观察足球教师的位置以及手中的信号牌颜色,才能做出进一步的动作,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控球能力。
“练”不仅是新学动作不断体检和提高的过程,还是技术转变为技能的过程,能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技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足球教师应遵循合理的发展原则,在结合体能练习的情况下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足球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足球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3个部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即无对抗练习、模拟对抗练习、真实情境下的对抗练习。基于此,足球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情,设置不同的练习条件(如,改变场地大小、参与人数、规则限制等),保证练习难度。
案例:在第一脚触球教学中,足球教师应先组织学生进行无对抗练习,即学生在5m×5m的区域内,进行4min的顺时针和逆时针四角传球练习,然后进行模拟对抗练习,即组织学生进行2次触球练习(一停一传),要求学生快速判断选位进行接球,最后进行真实情境下的对抗练习,即安排学生进行3传1抢的传接球练习,接球学生根据防守学生的逼抢路线合理选择停球方向,从而提升学生第一脚触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足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如,当学生完成较差时,适当扩大场地,提高防守难度,增加学生处理球的时间;当学生完成较好时,适当缩小场地,增加防守队员人数,限制触球次数。
在进行足球比赛过程中,由于场地大、时间长、争抢激烈,往往要求学生在高速度、高对抗、高强度的情况下完成对抗。因此,良好的体能是发展运动技能的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足球比赛中有效发挥技战术的重要条件之一。相对于枯燥的专项体能练习,学生更愿意结合足球进行练习,足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技术练习过程中,应注重运动技能练习与体能练习相结合,使学生的体能与技能得到和谐发展。
案例:在运球跑能力教学中,足球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练习1:设置2个相距20m的标志杆,组织学生进行绕标志物快速运球练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快速带球跑技术,以及加速跑能力;练习2:在距离足球场地的端线10m处分别放置1个标志杆,组织2名学生1组进行带球追赶跑练习,即2名学生(1名为运球者,另1名为追赶者)同时从各自端线出发,运球者快速运球到对面端线,追赶者先到达对面标志杆处折返并追赶运球者,随后交换角色继续进行练习,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爆发力;练习3:3名学生1组,其中1名为守门员,守门员传球给就近的学生,接球学生快速运球至对面标志杆处完成射门,并与守门员互换角色,依次循环练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协调力、灵敏力以及爆发力。
在足球比赛中,运用单个技术的机会较少,大多数为2个或2个以上组合技术动作。因此,足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设置单个技术练习,还应设置多个技术组合练习,使学生在足球比赛中得以合理运用。
案例:在传接球动作技术教学中,应明确完整的接球动作包括判断选位、接球前支撑、接球、接球后跟进共4个环节,完整的传球动作包括助跑、支撑脚站位、踢球腿的摆动、脚击球、随前动作共5个环节,但是接传球组合动作不仅仅是这些环节相加组成的,而是在相应情境下将接球和传球2个技术动作进行有机组合。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忽视接球前判断选位和接球后跟进、原地等球等情况。因此,足球教师应经常提醒学生接球前需要进行小碎步移动、合理选位,把球停在身前可控的范围内,且应结合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接传球组合练习方法。在四角传球(顺时针方向)练习时,要求学生单脚触球2次完成1次传接球,学生应主动在接球前进行判断选位,将球停到合理的位置再传球,或用左脚停球衔接右脚传球的传球方式,以此提升传接球的准确性。
“赛”不仅是学生个人技术、能力的展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检验学练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足球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针对性的比赛,还需要在体育课后作业中加强赛的要求,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效果。
针对性比赛是根据足球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练内容进行的教学巩固性比赛,主题更加鲜明,针对性较强,能有效巩固、提高教学内容效果,是足球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案例:在提升传接能力教学中,学生通过1VS3练习的跑位、接应练习,提升了传接球技术,已经基本掌握了三角形跑位接应和接球后传球处理球技术,基于此,足球教师通过变化场地和人数,即在20m×20m的场地上进行2VS2传接球比赛,以此调整比赛的难度,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传接球能力的教学目标。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足球教师可对真实比赛中出现的具体片段进行截取,并组织学生根据截取的片段开展比赛,比赛的运动强度和对抗性贴近真实比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比赛中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足球技能。
案例:在边路快速下底传中教学中,足球教师可选择20m×20m的足球场组织学生进行3VS3比赛(设置1名守门员),1名队员在场地中间传球(开球),同伴分别在两侧边路接应,摆脱防守队员(限制区域防守)接球后快速下底,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任意传球方式把球传给边路同伴,同伴接球后进行射门。以此情境使学生在学会边路快速下底传中战术的同时,提升边路配合能力和快速下底传中的实战能力。
拓展性比赛是指在开展常规班级联赛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以校园足球为载体的各类趣味性赛事,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在促进学生技战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案例:在学校,就由教务处、年级组、体育教研组一起商议,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和参加形式多样的拓展性比赛,如,每年3—4月,开展绕杆+射门比武大赛,全员参与,以此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每年5月开展足球九宫格射门比赛,全员参与,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加油。每年9—10月开展迎新生杯足球比赛,由高一年级各班足球队学生参赛,为新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足球氛围,同时为学校选拔足球人才;开展“我爱足球”黑板报、队徽设计评比、足球啦啦队评比等比赛,由高一年级各班学生参赛,以此普及足球知识。在每年10—11月开展“快乐足球,和谐校园”比赛,由高二、高三年级各班足球队学生参赛,以此营造人人参与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每年11月—次年1月,组织足球社团学生及退役学生参加各级校园足球联赛和区级全民足球比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足球竞技水平,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竞赛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