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蓉
摘要:幼儿园升小学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幼小衔接涉及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等问题,包括课程的衔接、社会交往能力的衔接等内容,但幼小衔接的形式方面存在教学形式小学化、家园合作停留在理论层面、参观小学活动少等情况。基于此,文章在简述幼小衔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幼小衔接的现状调查结果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社会层面、幼儿园层面、教师层面、家长层面等探究提高幼小衔接成效的对策,以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
关键词:幼小衔接;现状;对策;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长层面;教师层面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5-0101-04
对于幼儿而言,幼小衔接可以促进其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幼小衔接工作可以检验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对于家长而言,幼小衔接工作可促进其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全面了解幼儿,并能促进其与幼儿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配合。幼儿园升小学是幼儿即将步入正式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既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又要努力适应小学学习对其提出的新要求,还要接受教师、家长的幼小衔接教导,因此难免会出现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这其中,有的幼儿表现出对上小学的恐惧感,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和活动过程中会向幼儿灌输小学的学习难度大、其现在的能力水平不符合小学的学习要求等。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引起幼儿对学习的重视,却挫伤了幼儿对小学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了相反的教育效果。很显然,这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有的家长拿同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很多问题,跟不上同龄孩子的发展,于是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然后關注其他家长的教育动向,盲目跟风给孩子报了许多幼小衔接的辅导班,让孩子过早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
1.概念界定
(1)衔接。衔接在汉语里有很多意思。其一为事物首尾之间的连接,其二为用一个事物连接彼此分开的两个事物。当衔接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时,衔接就指两个学习阶段的过渡与连接,比如幼小衔接、小学升初中衔接、初中升高中衔接等。
(2)幼小衔接。关于幼小衔接的内涵,学者们的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衔接,其中对于幼儿园而言,衔接工作主要是为幼儿升小学做好各方面准备。
2.理论基础
(1)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其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将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归纳在生态学模型中,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即微观系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中间系统(连接各微观系统)、外层系统(儿童不直接参与但对其有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存在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间的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该理论可与幼小衔接相结合,将幼儿所处的环境进行如下划分: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同伴、社区;中间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氛围、校内的人际交往、教育教学、幼儿园文化;外层系统主要包括父母的工作、大众媒体、公共设施、社会福利;宏观系统包括文化、社会阶层。
(2)心理学下的断层理论。德国哈克教授的“断层理论”指出,幼小衔接的关键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①关系人转变,幼儿要认识一批新的老师。②学习方式转变为班级授课制,幼儿要具备相应的集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③行为规范转变。④社会结构转变。⑤父母、教师的期望水平转变。⑥学习氛围转变,开始有了分科教学。由此理论可知,幼儿园升小学不仅需要幼儿为未来的新生活环境做好准备,还要具备相应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适应能力。
(3)终身教育理论。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其终身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存在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过程中。因此,幼小衔接教育不仅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还要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幼小衔接是幼儿向小学过渡的崭新阶段,这个时期对幼儿的要求不仅仅是健康成长、愉快学习,还要具备相应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终身教育理论表明,幼小衔接是终身教育的一小部分,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幼小衔接的客体
(1)家长层面。1)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程度调查。家长在幼儿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在幼小衔接这个重要阶段,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小衔接工作的进度和效果,同时影响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大班幼儿家长中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了解的占到64%,只有14%的家长不了解,特别了解的家长占22%。从整体来看,一半以上的家长知道幼儿升小学有衔接工作,但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不完全了解。2)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调查。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时期,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配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会直接作用于对孩子平时的要求和教导。这其中,家长认为幼小衔接讲座非常有意义的占到64.71%,有28.24%的家长认为讲座可有可无,还有4.71%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教育的讲座没必要开展。这些数据表明,仍然有少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欠缺且不愿意学习。
(2)教师层面。1)幼儿教师讲授小学知识情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大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有38%的教师会经常给幼儿讲授小学知识,主要包括拼音的读写、数数、算数等,有54%的教师会偶尔给幼儿渗透小学内容,有8%的教师从未向幼儿讲授过小学知识。2)幼儿教师心中的主要衔接内容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认为幼小衔接的内容中知识的衔接占67%,生活习惯的衔接占21%,心理上的衔接占12%。
2.幼小衔接的主体
(1)幼儿对小学的认知。1)幼儿对小学的看法。如表2-1所示,笔者以问卷的形式从幼儿家长处了解到,有近一半的幼儿非常盼望上小学,另一半的幼儿对小学生活没有想法或者根本就不愿意上小学。2)幼儿对上小学焦虑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大班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出现了焦虑、恐惧上小学等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教师、家人对其传递的一些关于小学的信息,如小学作业多、放学迟、犯错会被批评甚至惩罚以及学校管理严、规则多等。这其中,认为小学作业多的幼儿占42%,认为小学放学迟的幼儿占20%,怕老师批评、惩罚的幼儿占17%,认为学校管理严、规则多的幼儿占21%。
(2)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如表2-2所示,笔者从家长的问卷中侧面了解到,幼儿理想中的小学生活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其中认为小学不应该上课的幼儿占10%,需要较长游戏时间的幼儿占30%,认为小学生应该学习知识和本领的幼儿占11%,想在小学交到更多朋友的幼儿占5%,希望不用写作业的幼儿占44%。
3.幼小衔接的内容
(1)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程的衔接,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课程的衔接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上小学后的学习状态和态度。案例:某园大一班教师组织了“我会整理书包”的主題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有三个,即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且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在活动中,幼儿非常积极,纷纷拿出自己的书包进行整理,而小A却忘了带书包。这时,教师打断正在整理书包的幼儿,告诉大家上幼儿园时一定要记得带书包,并重申了书包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布置下一个任务,即让幼儿在书包中找到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这是要求幼儿每天带的书。有的幼儿很快就找到了,有的幼儿则需要花费好长时间。找得快的幼儿分享了自己的方法,如记得书的特征、对书进行分类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告诉幼儿,分类是整理书包的一个好方法,便于快速找到书包中的书本。在案例中,教师和幼儿有很多互动,关注到了未带书包的细节,在突出整理书包的重要性时还让幼儿意识到分类整理的好处。但教师略过了幼儿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这两个重要环节,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
(2)社会交往能力的衔接。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在学前阶段,部分幼儿缺乏与教师、家长和同伴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如有的幼儿喜欢独自躲在角落里玩,不愿交流等。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它贯穿于人一生的发展中,对于幼儿的学习、生活和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4.幼小衔接的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小学化。在幼小衔接阶段,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考虑到幼儿的升学需要,会主动采取小学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课堂问题设计、课堂秩序的要求都具有小学化倾向。没有了以前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幼儿一时难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应是一个慢慢过渡的过程,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保留幼儿的童真和稚气,不要营造过于紧张的学习氛围。
(2)家园合作停留在理论层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园合作模式逐渐被重视,幼儿园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互通消息,家长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需要其积极参与。家园合作的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每个幼儿园都开展家园合作,但有的幼儿园的家园合作次数较少,一学期只有3次~4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少,就会出现如下问题,如虽然教师发现幼儿的一些小问题却没有及时反映给其家长,导致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了解得片面。另外,对于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只有出现比较严重问题时,有的家长才与教师沟通,家园沟通的滞后性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及时引导幼儿的行为。家园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弥补幼儿犯下的错误。
(3)参观小学活动少。有的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恐慌、害怕、逃学等情况。导致这些情况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熟悉程度。幼儿对小学生活的了解主要来自教师、家长的讲述,或周围小伙伴的描述,其传递的主要内容是成为小学生后要懂规矩,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实,小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完全未知、不熟悉的环境,有的幼儿充满期待而有的幼儿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而幼儿对于未知的事、物、人的本能反应是回避。为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幼儿园可联合附近小学组织幼儿进行参观,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小学生活,如上课、课间活动等。但目前,此类活动的开展力度有待加强,有的幼儿园在大班阶段只组织一次类似的参观活动,活动时间也很短,而活动的开展力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小学学习的积极性,当幼儿熟悉小学生活,并有一定的体验后,幼小衔接的难度也会相应减小。
1.社会层面
教育研究表明,幼儿的有些技能一旦错过培养关键期,在后期很难形成或者形成的速度非常缓慢。现在,虽然很多学者都投入到学前教育的研究中,但学前教育理论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指导思想。
2.幼儿园层面
幼儿园管理层在制订学期计划时会关注幼小衔接方面的内容,但有的幼儿园没有在学期教学计划中设计明确、具体的要求,导致计划实施环节没有统一标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法衡量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幼儿园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全面、具体,便于教师实施,并便于对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进行评估。
3.家长层面
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幼儿在幼儿园主要是进行知识学习的,而忽视幼儿的情感等方面发展。基于“应试教育”理念,部分家长让幼儿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总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输在起跑线上,以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如识字多少、会背几首古诗、会多少以内的加减法等。而过分关注成绩就会使幼儿的其他方面,如责任感、自信心、独立性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自卑、缺乏独立性等情况。因此,家长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并积极配合幼儿园,使幼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
1.社会层面
教育政策是教育工作的指南针,是教育实施的保证,幼儿园会根据相关教育政策制订学期教学计划。为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进行,教育部门应对偏远地区或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加大教育资助和教育监督力度,使幼儿园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这样,各幼儿园可结合相关政策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教育结构进行优化,对教育资源进行补充,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机会。
2.幼兒园层面
幼儿园负责人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教师,让教师在学习和吸收后应用于教学和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教育资源是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优质的教育资源会启发教师的思维。因此,幼儿园要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教师层面
在幼小衔接中,幼儿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科学理解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只有将教材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经过精细加工、延伸等过程,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变得灵活、有趣且具有教育性。另外,幼小衔接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因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成功实现幼小过渡。
4.家长层面
幼小衔接包括幼儿各个方面的衔接,家长要与教师经常沟通交流,反馈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并了解其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宣传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使家长正确理解幼小衔接工作,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主动承担起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的责任。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即将步入正式学习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既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又要努力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对其提出的新要求,难免会出现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因此,社会、幼儿园、教师、家长等要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探究提高幼小衔接成效的对策,帮助幼儿平稳、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参考文献:
[1]于兴荣.“双减”政策背景下,幼小衔接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天津教育,2022(36).
[2]张乃洁.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的关键素质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10).
[3]曲宁,张雪娇.游戏研究架起幼小衔接的桥梁[J].山东教育,2022(40).
[4]赵建萍.幼小衔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刍议[J].成才之路,2022(31).
[5]潘虹,姚妍.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J].广东教育,2022(11).
[6]黄智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思与行[J].幼儿教育研究,2022(05).
[7]刘曲,方红娣.“政校园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幼小衔接的实践进路[J].早期教育,2022(43).
[8]吴永珍.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9).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Luo Rong
(Wenheng Town Central Kindergarten, Lianche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62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is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rowth. The transi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involves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curriculum trans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bility transition, etc.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form of transi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there are situations such as the transition of teaching form to primary school, home cooperation staying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few primary school visit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preschool cohesion, analyzes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status quo of preschool cohesion and problem causes, and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school cohesion from the social level, kindergarten level, teacher level, parents level, so as to promot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work of preschool cohesion, enable children to develop good habits of behavior and learning, and smoothly transition to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 cohesion between childhood and childhood;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social level; school level; parent level; teacher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