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君 郭云峰 | 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
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中澳)成立于2002年9月,如今已走过20年的风风雨雨。过去6年时间里,中澳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统领,在内部治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以及立足未来学校构建“智慧学校,生命教育”实践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前已见到了明显效果,以下就中澳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方面的五点创新与突破进行分享。
在新的政策形势下,创新内部治理结构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关键。为避免陷入人为因素过度影响管理的窠臼,中澳学校制定完善学校发展章程,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董事会—校委会—监事会—教代会的合作共治,并辅以桃源居教育基金会支持,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委会集体负责制,实现决策、行政、运行、监督和公益支持五位一体,互为作用,努力建设一个共生共融的学校“生命共同体”。
在厘清国家政策导向、完善内部治理架构基础上,学校自主创新构建了“共创共赢绩效管理体系”。中澳管理体系是以社会企业性质的举办者与校长领导班子组织带领全体教工,由过去单一的劳资雇佣关系,逐步过渡到全员合作关系。举办者拥有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负责资产资本的运营,是学校发展的决策者;职业教育家为代表的校长团队拥有学校的管理权,负责教育教学的运行与管理,落实治校;教职员工对教育教学与服务、安全与保障行使责任,教师负责教学和育人,后勤人员提供保障服务;教育主管部门、党组织、教代会等行使监督职责,对教育教学与服务的过程行使监督权,对结果进行评价。以上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创共赢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监督权”共生共存,形成各类主体“与学校共发展,与事业共成长”的办校兴教新格局。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万人学校,以及深圳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学校,我们经常会被问道:如此大型的学校,是怎么办好的?又是怎么管好的?说实话,在学校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缺乏系统的管理放大人为因素的影响,类行政机构的思维模式导致管理缺乏深入性,粗放的管理导致效果难以度量”等现象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此庞大的运行机体,仅仅延续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支撑和满足现代学校的治理。学校认为,等待不是办法,必须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发挥民办学校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
经过认真考察,并借鉴企业管理中相对成熟和高效的管理经验,在学校董事会的指导下,学校于2017年决定全面引入“教育项目化管理”,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与行政后勤服务各方面。从此,学校开始了持续5年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尝试,涵盖全员培训,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再出发;科学设置,建立组织机构,行动研究贵在身体力行;认真梳理,合理分类,构建体系一体化设计;基于运转,科学规划,设定管理流程保证实施;规范制式,编制工具和项目管理文件,降低难度减轻负担这几个层面的实践。5年以来,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制度化建设都有明显改善,并提升了管理效能、节省了管理资源。
深圳的民办学校,因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师资整体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有待加强。基于这样的现实,学校希望“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借助与国内教育科技优势企业的合作,把教研成果带到学校教学体系中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进而带来学习效能的整体提升。
几年来,中澳学校与国内龙头教育科技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积极打造双师课堂、智慧课堂的基础上,进行“5+2”智慧学校建设,构建学校信息管理综合平台、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素质教育校本课程选课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教育、智慧评价、智慧生活、智慧服务”,构建“一体化追踪服务和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满足生命教育的要求和实施场景,特别是基于学生健康信息网大数据、学生学业与素质发展信息网大数据、学生生涯规划信息网大数据的“三网合一”和“数字画像”,倡导无边界学习,增强学生居家学习的在线辅导,实实在在减轻家长的辅导压力,打造 “未来学校”新样本,实现“以智慧开启生命之门,以智慧点亮生命之光,以智慧助力生命成长”。
新学年,第四批投入使用的以创客教育、艺术教育、电子书画教学、电子棋艺等为特点的六大智慧场馆,是中澳智慧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着力打造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积极构建技术领先的无界限课堂的重要一环。
基于这样的现实,学校希望‘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借助与国内教育科技优势企业的合作,把教研成果带到学校教学体系中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进而带来学习效能的整体提升。
学校尊重学生个体生命,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智能差异、兴趣差异、素质差异和发展差异,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全面开发,实施“国家课程优质化实施,校本活动课程化体现,校本课程精品化呈现”为特点的课程建设,构建了“三部九级”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部是指学校为十二年一贯制,分小初高三个学段,所谓九级,是指在每个学段又分别开设ABC三类课程,从而实现十二年一贯的中澳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具体到三类课程, C类课程是普惠制必修课程(国家基础课程),按班级授课和部分走班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在校得到关于素质类课程的基本满足;B类课程是个性化的选修课程,按“固班+走班制”的原则打破班级、年级的概念组织实施,保证对“学有所需、学有所好”的学生个体在课程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落实;A类课程则是学校的各级各类代表队、俱乐部,在“学有所需、学有所好”的基础上,让一部分“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学生能够得到“优先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截至目前,学校共设立素质教育类包含女(男)子素养中心、创客中心、体育中心、艺术中心、美术与书法中心、生命与健康管理中心、国学中心和都市田园等9大中心,为学生免费提供超过500种以上校本素质类课程,极大改善了学校的课程生态,形成了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焦点的学校课程特色,并日益呈现出卓越的办学效果。
中澳在构建系列《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尝试的同时,紧扣新课改的关键,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并实施引进新的学习方式,把以PBL项目式学习、STEAM和SOLE等为代表的概念引进课堂,跨学科、融合性、探究性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概念在各学部、各学段均呈现出异样的精彩。
学校学生发展中心的《都市田园系列课程》,以生活中的学习、学习中的生活为落脚点,通过都市田园的形式构建了多种形式等并存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学生把跨学科学习的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小学阶段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研究之广东凉茶—PBL项目式学习项目》《二十四节气与广东文化生活的系列研究课程》,则是聚焦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内容,通过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广东地区生活习俗相结合,以文化浸润、动手操作、现场体验等不同方式进行研究性、项目式的学习,学习成果异彩纷呈;借助科技背景的《基于VR技术下的戏剧课程》等则是让科技融合、无边界学习和跨学科整合得到较好呈现,学生因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产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令我们欣喜。学校也因此获得深圳市“2020年度教育创新领跑学校”荣誉称号。
上述举措推行以来虽见到了预期效果,但学校也清晰地认识到由于时间尚短,各项尝试在理论研究与支撑、制度建设与完善、方法总结与推广以及效果评估与验证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继续推进,许多方面也亟须获得专家同行的指导和帮助。唯有如此才能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中与全国同行一起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