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芷婕,罗 昊,李春维,苏秋芹,王林萍*
(1.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龙岩 364000)
下都镇位于上杭县西南部,汀江流经境内,辖区面积103.05km2,户籍人口约1.15万人,辖11个行政村。砂睦村原为砂(沙)埔村,东与佛坑、象栏相接,西与保安和广东蕉岭南寨镇的洋山村毗邻,南与和睦接壤,北连中都镇的瑞香,省际稔寨公路(稔田—南寨)穿村而过。砂睦村是砂睦团茶的主产区,距离县城46km,距镇政府6km,全村沿双溪两岸而居,文化底蕴深厚,有四座石拱桥、一座跳石、24座木桥,故原砂埔村素有“桥村”之美誉。
下都镇“砂睦团茶”(绿茶)生产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远可追溯至1736年建立老茶亭(松风亭)开始,据县志记载“老茶亭原名松风亭,砂埔乡北八里许,再行里许,日十二排,坑水流出为中下都分界,同治间,郑姓豪建,施茶路人”。砂睦村生态环境较为优良,海拔、温度皆适宜发展茶产业,全村有茶园面积300多亩,以梅占为主栽品种,还有部分本地菜茶和奇兰品种,共有233户农户种植茶叶,年产量2万多斤,产值200多万元,是砂睦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砂睦团茶”从古传承至今,栽植品种为梅占、奇兰及本地菜茶,其中主要品种为梅占,奇兰较少。“砂睦团茶”团茶四季采做,采摘梅占品种嫩梢,多为一芽二、三叶至小开面;属高香型绿茶,干茶外型如团(块)状,别具一格,闻其香清高持久、其滋味浓厚爽口,有别于与一般绿茶,极具特色。砂睦团茶的制作技艺已成功申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进一步申请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砂睦村自2020年3月成立上杭县砂睦茶果农业专业合作社后,制作了统一的外包装,并向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郑仲南”专用商标,团茶在龙岩市及邻近省市有一定受众群体,大部分依靠传统销售模式销往龙岩市及福建省厦门市、福州市,广东省梅州市、广州市偶有销售,但受限于加工工艺不够标准、规范,销售价格仅120-200元/kg,价格相较于本县其他茶区价格来说偏低。
“砂睦团茶”产业属加工型生产模式,村内新建一座200m2的茶叶加工厂,个别茶农由纯手工模式逐渐转变至“手工-机械”模式。加工厂内置晒青场、萎凋槽、杀青机、揉捻机、做青机、烘干机等,由茶农手工采摘茶青后交由茶叶加工厂进行现代机械加工。机械加工流程主要为:鲜叶采摘→晒青→抖青(相当于乌龙茶摇青做法)→晾青(萎凋)→杀青(家用铁锅炒青)→搓揉(手工)→初炒→分包(将茶青每20g左右一团、以白棉纸捆包)→焙笼烘焙。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茶产业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价值日益显现,着力发展特色茶产业既能加快当地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改善,又能推动当地农业、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既能推动提高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建设,又能深挖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1]。福建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通过《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决定》,就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作出全面部署。龙岩市十分重视本地特色茶产业发展,它是带动本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业经济的主要推手,在《福建省“十四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将龙岩市全境纳入规划,重点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在茶产业提升工程方面扶持建立特色茶产业基地。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2022-2023年上杭县强农惠农政策》(杭委办〔2022〕21号)、《2022-2023年上杭县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细则》等优惠政策。2021年5月,通过成功举办下都镇首届春季绿茶斗茶赛,砂睦团茶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虽然砂睦团茶在手工制茶传承上独一无二,砂睦茶叶专业合作社也在茶叶品牌建设、生产模式发展上寻求新突破,但仍然存在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砂睦村茶农组织化程度低,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不足,茶树种植以散户为主,茶区规模小而散,产业规模不大,栽培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还属于传统粗放式管理。一是栽培树种较为单一,90%的农户种植梅占品种,其余皆种植奇兰和本地菜茶;二是由于砂睦村老龄化严重,种植管理茶树的农户80%为60周岁以上,20%为60周岁及以下,35周岁以下年轻人凤毛麟角,合作社没有较好的发挥作用,组织茶农培训技术,导致茶农技术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三是农户各自管理茶园,合作社没有进行规划统一的茶区建设,所以水利设施不足、土壤养分不均,导致茶叶产量较低;四是联农增收模式单一,茶农收入大部分来自茶青或毛茶销售收入,分享二三产增值收益少,亟需构建茶农、茶叶合作社的利益共同体。
砂睦村虽然在2022年初建立一座茶叶加工厂,但是90%的茶农对于砂睦团茶的加工工艺仍是以手工制茶为主,成品质量无法保证。一是品质好次掺杂,如茶汤出现“青味”、叶底泛红、滋味苦涩等;二是茶叶加工成品无法达到统一标准,一泡袋茶多的20g,少的12g,大小不一、各型各样;三是砂睦团茶的采摘标准、制茶工艺、技术要求、成品规范等方面没有进行统一的学习及产品管理,砂睦团茶的整体出品品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四是不规范的茶叶加工(无“SC”认证)状况,与日益严格的茶叶卫生质量标准和要求不相适应,农资监管不够有力,茶叶卫生质量难以全面管控[2]。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对改革农业发展方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都镇在此方面略显不足,一是茶产业与茶加工融合少,无法适应现代消费群体的新需求,在茶叶市场上的单品竞争力低,砂睦团茶的成品销售情况难以达到预期,产品结构单一局限被放大;二是茶产业发展与文旅产业融合度低,对砂睦团茶茶文化历史价值发掘不足,单纯依靠茶叶自身的经济价值,使茶产业发展受限;三是茶产业与品牌建设融入不够,“郑仲南”商标注册后难以在市场展现,加上砂睦村茶农“各自为战”,对品牌的建设和使用积极性不高,造成品牌效应不明显。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砂睦村大部分青年选择进城务工,在外打工变成大多数人第一选择。究其原因,一是砂睦村茶产业未成气候,茶农“各自为战”的模式导致经济收入有限,无法满足物质文化消费支出需要;二是农业产业受市场、自然风险影响较大,经济效益无法保障,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城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差距拉大,城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娱乐方式,吸引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就业。以上种种致使砂睦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在农忙时期频繁出现“请工难、用工难”的情况,无法保障茶树的种植及管理、茶树病害防治、鲜叶采摘、茶叶加工等环节如期进行,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茶叶已成为上杭县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是高效、特色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3]。
实现砂睦团茶的延续发展,一是“兴”茶科技。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推广,加大茶区农户培训,对砂睦团茶制茶工艺进行技术改进、统一制茶标准、提升砂睦团茶品质;发挥品牌效益,鼓励合作社建立网上销售平台,促进茶叶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二是“创”品牌茶。增加茶农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成品茶产品结构,提升下都砂睦团茶的知名度,强化绿色防控技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三是“建”基地茶。巩固现有茶园,稳定茶叶生产面积,适时更新茶树,扩大砂睦村茶叶规模化种植水平。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才能吸引青壮劳动力回流。
3.2.1 发挥合作社“头雁”效应。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能,规划建设好茶区,利用组织优势帮助农民进行茶叶生产。一是茶园投入建设前需经过合作社统一设计、集中规划,便于后续生产管理;二是从茶园总体建设、土壤质量管理、病虫害科学防治等方面,经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最适合砂睦村梅占茶树生长的绿色栽培模式,如定型修剪技术、留草管理、轮采轮休等,为砂睦团茶迈向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三是在茶园建设中采取生态绿肥套种技术,在茶园中设计好的位置种植桂花、樱花等生态树种,套种平托花生、紫云英等绿肥植物,改善茶园中的生态小气候;四是可以采用适量增施有机肥和专业肥,培肥改善茶园土壤;五是强化科技推广力度,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严控农药残留质量安全标准底线,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打造健康茶、放心茶[4]。
3.2.2 制茶工艺标准规范化。对砂睦团茶的生产加工厂房、车间进行清洁化改造,引进一批先进、适用于砂睦团茶生产的新型机械,全面提升改造砂睦团茶的加工工艺。一是优化改造砂睦团茶的现有传统手工加工方式,严格把控摊放失水率、茶叶抖青程度、茶叶杀青的温度与程度;二是将传统手工工艺与新机械化、绿茶炒青的加工工艺与砂睦团茶传统的手工工艺有机结合成一种适用于砂睦团茶的新型茶叶加工工艺;三是制定砂眭团茶加工技术操作规范,保障砂睦团茶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申请“SC”认证),从而提高砂睦团茶制茶效率、优化砂睦团茶品质。
3.2.3 加快农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改变砂睦团茶结构单一的局面。一是在茶产品结构上创新研发,增加砂睦团茶的茶叶产品种类,如研发茶香食品、茶香用品等产业衍生品,在茶香食品研发时,结合当代年轻人的饮食需求,增加特色砂睦团茶饮料、砂睦团茶酥等含茶食品,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感受到砂睦团茶的魅力,在茶香用品研发时结合现阶段人们出行对口罩的需求,设计出“砂睦团茶”茶香口罩,在口罩内加入一定的砂睦团茶茶碎,在日常使用中让消费者感受到砂睦团茶独特的香气,加深对团茶香气的印象;二是深入挖掘砂睦团茶的茶文化,充分结合闽西红色历史文化和上杭县深厚的客家文化,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三是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不断满足人们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建立独特的红色茶文化馆,提高下都砂睦团茶的知名度;四是打造集茶叶生产、观光采摘、科技示范、茶文化展示、茶教育培训、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茶园综合体,实地组织名优茶制作评比和茶文化节等活动,培育茶旅融合新兴业态[5]。
3.2.4 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想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茶产业发展是一个重要关键点[6]。一是发展壮大茶产业,不仅可以带动本地茶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保障茶产业经济水平,以产业兴旺助力推动乡村振兴[7]。二是对砂睦团茶进行种植模式规范化、制茶过程标准化改造,茶叶品质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可以促进当地的茶产业增效,给茶农带来收入增长,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电商改变了茶企传统经营模式,成为茶企提升竞争力的新引擎,砂睦团茶大都依靠传统模式销售,合作社可依靠网络平台打造专卖商城及直播带货,拓展营销通道,把砂睦团茶推向全省乃至全国。茶产业经济效益提高,可以带动整体山区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3.2.5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根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一是通过政策帮扶建立平台引导优秀人才下乡返乡,构建“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回流”乡村;二是茶产业拉动镇企合作关系,县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茶产业发展,建立“专项人才编制”吸引农技人才下乡,优化乡镇人才薪酬待遇,鼓励年轻人在农村干事创业;三是县政府要充分利用农业农村政策优势,加强与地市农科所、院校合作交流,深化“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创新,定向培养一批茶学专业人才,为日后“砂睦团茶”乃至上杭县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上杭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后,县委、县政府要把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打好革命老区、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对外开放、大爱龙岩等“五张牌”,抓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