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鼓子秧歌的发源地为济南商河地区,其舞蹈文化形态的不断演变与商河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观念等有着密切关联。其既是商河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现代化、多元化的特征,也展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
济南商河地区地势平缓,由六种不同地貌组合而成,黄河从商河县穿过,无形中也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精神面貌。商河鼓子秧歌便在一次次抗洪救灾的背景下由商河人民创造了出来,并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精神。
商河鼓子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将歌、舞、丑这三者有序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先跳舞,后唱歌,丑就在二者之间进行表演。表演者经常唱的歌曲包括《哈尔虎》《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等。歌舞所传达的基本主题以丰富的地方风味和生活情节为主。
鼓子秧歌是由伞头引导的大型表演,各角色沿着固定位置和固定线路形成了许多模式,并且场面变化多端,舞姿豪放,毫无约束,气氛热烈。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秧歌的类型也就有了较大的改变。集歌、舞、丑为一体的传统表演形式开始逐步瓦解,其中的小脚女性角色也慢慢消失。经过专业舞者的整合发展后,鼓子秧歌减少了原来的“散漫”性质,从而变得更加精简,不断显露出新时代中国特色,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纯粹的舞蹈形式。
祭祀一般在新年前后时期最为频繁。在秧歌队表演的前一天晚上,人们必须去寺庙或祠堂祭拜先祖、敬拜神仙。不同地方的祭祀形式、祭祀范围以及祭祀时间也不同。祭祀的民众散路灯、洒小米、烧纸币,完成这些项目后就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烟火,像一条全身冒着火的龙在舞动。到了寺庙和祠堂后,人们就开始摆桌献供、烧香纸,并崇拜祖先和神灵,希望来年能够大丰收,也祈祷秧歌队的表演更加顺利。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商河鼓子秧歌的舞蹈属性与功能也出现了变化,从原始的祭祀性到后来的娱乐性,从“民间小众”走向“舞台大众”再到国家“非遗”,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鼓子秧歌的发展潜力。
“祭祀”和“礼俗”是统治阶级用以辅助管理人们的方式。而农村的“礼俗”则是由族长率“渔读耕樵诸戏”,在正月初七晚上到寺庙祠堂祭神拜祖,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在元末明初,大批外来人口迁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文化,使得商河鼓子秧歌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使其带上了不同的艺术色彩。原本的劳动性减轻,并从激发战斗热情的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带有自我娱乐的性质。新型的鼓子秧歌,借助一些简单的道具和原有的特色技巧,舞者通过巧妙合理的方式将所扮演角色的情绪生动传达出来,将无法说出的话以及心中的想法等通过身体律动宣泄出来,实现了内心的解放。
鼓子秧歌历史悠久,自娱性较为突出,由商河人民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艰难创造出来,并经过了连续几代人的努力完善。商河位置较为偏僻,整体环境较为闭塞,这也使得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小农颜色。商河鼓子秧歌的组织形式是封建家长制的沿袭,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征,而且由于裙带关系的局限性,也逐渐衍生出三种伞鼓流派。虽然各种类型之间相互渗透,但它们仍然拥有不同的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商河县委、县政府以民间舞蹈为切入点,强调弘扬民族文化,创新秧歌文化,摒弃陋习,树新风,展新貌。1992 年,全国鼓子秧歌研讨会在商河举办,也正是因为这次会议,鼓子秧歌引起了舞蹈界的特别关注,并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后来,商河鼓子秧歌还被选入民间舞蹈教材,省内外十几个专业文艺团体以鼓子秧歌为基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鼓子秧歌是具有特殊的地域性,散发着深厚的历史韵味,于2006 年5 月20 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引导,鼓子秧歌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得到充分的保护与传承。现阶段,传统的鼓子秧歌与一些现代舞蹈元素相互碰撞,这也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当传统艺术文化在继承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本身的艺术特色,并且也没有融入当代艺术文化潮流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是顺其自然,还是选择摒弃。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不同方面进行理解,应当在“非遗”的正确引导进行体会,从客观角度来研究民间舞蹈文化的意义。
此外,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历史文化保护角度出发,集中精力,加大投入,深入探索鼓子秧歌的内涵与精华,保护最核心的艺术元素不被破坏。
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要想使民间舞蹈文化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进而走向更大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鼓子秧歌成为人民崭新精神面貌的艺术写照,且先后出现了两次高潮,这与党的政策和农民增收的激动情绪有关,也是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探索鼓子秧歌的起源与时代发展策略,当地政府举办了“全国首届商河鼓秧歌研讨会”,参与者包括各级领导、音乐和舞蹈专家以及多家新闻媒体,共有260 余人。根据研讨会的主张,为了使鼓子秧歌的研究探索更加深入,会议通过了“中国商河鼓子秧歌研究会”的成立决议,并提出商河鼓子秧歌是北方民间舞蹈的典范。如今,由鼓子秧歌驱动的商河旅游业已成为县级旅游业的最前沿。商河鼓子秧歌以其华丽的动作、悠久的传承历史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出现了许多以鼓子秧歌、商河县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广受好评并且获得了多项摄影大奖。
舞蹈主要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紧密相连,因而其他艺术形式也是舞蹈艺术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艺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语种,是全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从而实现灵魂层面的互通。所以在当下,那些具有独特地方风韵的民间艺术舞蹈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特殊文化符号,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因而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我们需要大力传承,需要在不改变其特色的情况下不断创新,使之展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民族民间歌舞的优势,巧妙融合现代元素并不断创新,从而制造一系列商机,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也将应运而生,最终充分利用浓郁的民族特色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因此,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舞蹈文化,使之拥有新的发展,既能够保留原本的特色,又能够迎合新时代人民的喜好,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奋斗的目标。
1.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应该与时代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可能会逐渐对某一艺术形式失去兴趣,原因是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因此文化艺术形式应不断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融合新时代的优秀元素,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拥有长久立足之地。
2.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应该与当地特色相结合
根植于此,就有必要传承于此。只要不脱离根本,鼓子秧歌在融入现代元素时就不会变味。鼓子秧歌是原创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传统风味。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好鼓子秧歌原本的艺术特色和表演内涵,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在本色不变的情况下顺利发展。只有坚持自身特色,才能使鼓子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变得陌生,进而在继承中完善,在完善中升华。
3.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应该与多元文化元素相结合
舞蹈的形成依靠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比如舞蹈艺术与诗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传承传统舞蹈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当考虑运用其他艺术技巧,从而使商河鼓子秧歌的表达更加精巧,同时也更具特色。
鼓子秧歌是商河地区的珍贵特色文化,对于这样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深刻体会其丰富内涵,使之保持独特的风格。当然,原封不动的继承显然也是不太合理的,所以我们要在其中巧妙地运用现代舞蹈元素。笔者期待着鼓子秧歌能够不断传承与创新,进而走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