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石 陈晓雪 (广东: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与智能教育学院东莞市清溪镇第一小学)
我国的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飞速且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虽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已取得良好成果。2001年发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充分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自从教育部提出“融合”的新概念后,我国教育开始从“整合”阶段进入“融合”阶段。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曾在采访中总结道:“融合”与“整合”不同,“融合”包括互不分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融合过程。何克抗指出,“融合”是通过实施教育模式的结构性变革,真正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相关要素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提高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小学的素质教育中,科学课程是十分重要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倡导“创设真实的科学情境,设计适当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科资源开发中提出“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的相互促进,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科学学习深度融合,为教学服务;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让学生比较直观便捷地学习相关知识”。在教学活动的建议中提到“创造虚拟的学习情境来支持探究活动,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更加直观便利”。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扩宽学生知识积累的渠道,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笔者根据文献分析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研究发现,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并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说过,我国中小学师资的学历层次虽然得到明显提升,但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仍然比较低下。一些地方的学校小学科学教师不合格率占70%以上;科学教师在大学所学专业为科学教育的仅占6.6%,学理工科的仅占22.9%。许多教师在任教科学课程时还承担其他的教学工作,导致工作量增大,精力严重分散,无法认真准备教学资源,使得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达不到预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专职的科学教师偏少,教师科学专业知识欠缺,很多教师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科学理论和实验水平差,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不透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生活息息相关,书本理论不能够直观展示一些科学原理,须借助一些实验设备辅助教学,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更好地培养动手能力。然而,有部分小学特别是乡村小学没有专业的设备,学生只能从课本中收获知识,收获不佳。在没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挖掘教学资源呢?怎样将实验进行下去呢?怎样将理论知识更直观地展现出来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至关重要。现在,很多课堂都使用了新媒体教学,小学科学课堂要借助新技术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然而在对现实课堂的观察中发现,很多小学科学教学运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师根据教参和课本进行讲授,课堂十分无聊。有些学校由于设备条件不足,实验课程开展不易,学生只能靠教师的描述来想象实验结果,不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探究科学世界的热情,树立严谨的思维态度。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合作态度。但在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科学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缺少实效性,学生经历的科学探究环节太过形式化。许多科学教师担心让学生自由进行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和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创新想法,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始终没有很大改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也难以提高,不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
科学课程的专业对口教师较少,很多科学教师都是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科学课程并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很多教师不知道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而对科学教学也缺乏专门的培训,其讲授科学课程时依旧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导致科学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资源准备不足,教学过程没有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不能将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会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和现实生活分离开来,认为这些科学知识距离自己很遥远,导致其科学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认真提高科学素养,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优化教学内容,使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层次的学习。
科学课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缺乏资源素材的筛选能力。情境创设需要大量的时间搜集教学资源素材,并从中选取最好的教学素材。但现在学校科学教师工作量特别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教学资源,而且他们大部分还不是专职教师,对科学教学情境把握不够准确,不能选择出最好的教学资源,图片和视频使用过多,使教学流于形式化。
叶圣陶认为:课本只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过多依赖课本或者参考书,缺乏教学创造性。科学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创新,导致教学趣味性不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虽然课程结构较为完整、丰富,但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另外,小学科学教师忽视对网络资源的查找和利用,思维固化,创新能力不足,不能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内容的决策不佳,导致课堂的学习成果没有达到最佳,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丰富多彩并成效显著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结构的良性改变。教师要正确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平台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从情境的导入到课堂中的表现再到课后的评价。
例如,可利用构建仿真实验室,把课堂上不易实现的实验搬到互联网平台上,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受,领略科学技术的魅力,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智慧的教学环境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获取更加方便,让课堂师生互动和情感体验更加良好。智慧学习环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学习、团结合作、发展个性的教学氛围,进一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利用电子书包等先进的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学生容易接触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利用教育大数据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科学合作探索精神,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
科学教育模式要围绕育人目标,以全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技术优势,从教与学组织结构重构、教与学活动优化和实施等层面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学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平台,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学习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其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升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重构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交叉学科的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利用互联网络拓展学校边界,充分利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室等传统的学习场所,把全社会都变成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想要的科学知识,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既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激励着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互联网的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更好地查找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使科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对科学课更有兴趣;也可以让非专业的科学教师都能组织好、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例如“小学教材全解”资源网站当中包含了一到六年级科学课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了全部教材的知识讲解、活动探究过程,教学内容问题的问答还包括了参考的教学PPT和教学设计。这个资源网站的学习内容,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让非专业的教师也能更好地将内容加以学习,参考里面的活动探究过程和教学设计,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课堂,完善自己的科学教学。“小学科学教学网”有很多的教学课例、微课视频可供参考,每个课例都将整个课堂记录下来,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被整理成文档上传,给我们很好的阅读感受。另外,还有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希沃白板、教研网上都能查阅到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学习优质的课堂案例,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让非专业的教师也能成为专业的科学教师。
信息技术影响了人们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课程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深度融合是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深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提高信息素养,不断尝试不同教学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永远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准备合适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得开心、学得尽兴,不断推进教育的更新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