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芳 (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机遇,也是挑战。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内容教学,促进高效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正确认识,以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约束自己的言行,培养社会意识。教师作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引导者,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遵纪守法,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另外,教师要做好本职教育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树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典范,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创设情境是当前各科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任何环节。创设情境就是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融入一定的场景中,可以是故事、问题或者歌曲等。由于这些场景具有真实感和代入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庞大,涉及的理论和规范比较广,也比较抽象,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相融合,比起传统教学中教师枯燥地讲授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道德规范或者法律法规的应用场景或者条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让我自己来整理》这节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曲来烘托劳动时的愉快氛围。学生从歌词中听到了花儿、小鸟、小喜鹊、小蜜蜂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引发思考:“就连小动物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那么我也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从歌词和欢快的旋律中,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对劳动有了正确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勤劳和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道德品质。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和贴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营造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可以展示生活实例,也可以演示行为。将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借助具体的行为进行解释,从而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于自身,督促自己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受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认知能力上以及行为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比较好动,在公共场所喜欢踢一脚、拍一下,有时会破坏公共场所的设施;有的学生喜欢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乱涂乱画;有的学生在大街上看到塑料瓶会捡起来并对垃圾进行分类,放到指定的垃圾桶中;有的学生在家中洗完脚后,用洗脚水冲厕所;等等。教师应当认识到当前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演示示范行为,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例如,《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这样的行为:疫情防控期间大家都在排队做核酸,突然某个人直接插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教师进行引导:“这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吗?请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后回答:“不符合。不应该插队,应该排队。”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鼓励,并用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进行辨析和总结,让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规范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规则,培养了道德意识。
道德与法治知识比较抽象,而且理论知识量比较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单一讲授,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并且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记忆理论知识产生厌恶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将抽象的、大量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形象的行为,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模块,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复习和记忆。
例如,《我的好邻居》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与小伙伴或者邻居的相处方法,懂得邻里之间相处时的礼仪和用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该角色扮演的情境为:小明早上吃完饭后,牵着自己最喜爱的小狗出去散步。小明关上家门,牵着狗走到走廊里,这时小狗突然在走廊里小便,这可怎么办啊?这时,邻居正好开门看见了这一幕,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生气地说道:“你怎么能让狗在别人家门口小便呢?太不道德了!”小明不好意思地连忙道歉:“阿姨,真是不好意思,我本想牵着它出去,可没想到它就在这里小便了,给您带来不便,非常抱歉,我这就回家找工具清理干净,以后一定看住它。”邻居听到后,不满情绪逐渐得到了缓解,说道:“看来你也是无意的,何况它是动物,不是人,没关系。”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表演的情节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与邻居相处的方法,培养道德意识。
多媒体可以展示丰富的图片以及视频内容,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具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教材为教学辅助工具,单一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全部吸收所学内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浅表层,没有深入理解。而多媒体可以将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编辑到视频中并播放出来,配上声音,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促进思维的活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不做小马虎》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制作成视频,并将课文所描述的故事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感觉像在看动画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故事的开始到发展再到故事的结果,学生通过故事情节,感受到了马虎的危害,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马虎行为,想到自己也应该克服马虎的坏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可以将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动态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便于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认知能力。
道德与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条例来维护。这就需要每个人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具备一定的辨析能力。生活中不缺少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真实案例,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道德与法治的辨析能力尚不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实例来展开教学。多媒体可以将生活实例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实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例的展示,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吸收并内化为对道德与法治的辨析能力,培养社会意识。
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三个生活实例:其一,上学时,有的学生自己不拿书包,让爷爷拿;其二,喝水的时候,有的学生让妈妈给拿水杯,有的学生自己拿;其三,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这些生活实例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很相似,并且可以作为教材中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典型正面范例和反面范例,学生辨析起来比较容易,会自主地进行道德辨析,判断哪种行为是提倡的,哪种行为是违背道德的,从而提高辨析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不同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方面能力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作为思想与品德来讲授的,教师在讲解时,大多借助著名人物的实例或者千篇一律的道德事例进行思想与品德教育。例如,雷锋乐于助人的事迹让我们知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是美德;坐公交车给老人乘客让座;等等。虽然这些事例具有非常典型的教育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有些事例也比较“落后”了:有的学生可能没坐过公交车,不明白为什么要让座;有的学生不知道谁是雷锋。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材内容因材施教,并且要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可以以梯度引领,从分散难点、掌握重点到直奔中心,逐步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例如,在讲到“节约用水”时,该部分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水和电都是来之不易的,生活中要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资源,不浪费。为了突破重点内容,教师可以拍摄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视频,通过视频展现出一张张流程图:从水源取水引入贮水池、吸附沉淀、过滤、吸附色素异味再到投药消毒,最后进入每家每户的自来水管,成为生活用水。通过观看处理水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生活用水的处理过程,体会到工序的烦琐,从而引发思考,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另外,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火力发电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电能也来之不易,在生活中要节约用电。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初步了解到深入了解再引发思考,最后培养道德和法律意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道德规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更难以记忆。多媒体在内容上比较丰富,能够带给学生真实感和自然感,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展示多样化的内容,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和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除此之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提升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体现于实际行动中,培养社会意识,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从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促进多媒体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