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与秦观词对“愁”的不同书写

2023-03-06 07:46范亚纳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151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秦观飞花李煜

⊙范亚纳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1]

“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亘古的话题,在历代词作中,愁也成为不同词人笔下诉说的主题。李煜是五代词人中的佼佼者,这位有着帝王之尊,多才多艺的阶下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把对愁的书写推向更高的层次,对词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秦观是继柳永之后的又一婉约词的大家,虽然自己的老师苏轼是一流的豪放词写手,但秦观却在婉约词的领域开疆拓土,他把自己人生的失望和痛苦,一并写入词中,用“清丽淡雅”的语言,奠定了自己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一、二人都开拓了词的新境界

词的产生,主要是配合音乐而填的歌辞,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为词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词产生于隋和初盛唐时期,中唐时期词体基本建立起来。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大量出现,词这一新的文学艺术日趋繁荣。晚唐五代时期,社会动乱,统治阶层享乐腐败盛行,君臣纸醉金迷,因此,这一背景下,写出来供筵席歌舞之用的词,自然带着很浓重的脂粉气息。这一时期的主要词人如温庭筠、韦庄、冯延巳等花间词人都有不少这样的词作。“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此外,虽也写郊游中的男女邂逅,女道士的春怀,宫女的幽怨等,但中心仍然是男女情爱。与这种情调相适应,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李煜是南唐后主,也是南唐非常有名的一代才子,音乐、绘画、词律都享誉后世,造诣颇深。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语)的帝王,没有多少人生的阅历,没有政治的热情,没有家国的概念,有的只是那一份对艺术的痴迷、对世间的纯真。李煜的词在其前期大多涉及宫廷宴饮和纵情享乐,内容格调并不高,但也流于纯真和自然。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南唐被宋消灭,自己被囚禁后书写的国破家亡的慷慨悲歌之词。吴梅先生这样评价李煜前期和后期的词:“其悲欢之情固不同,而自写襟抱,不事寄托,则一也。今人学之,无不拙劣也。”在汴京被囚禁的小楼里,李煜常常面对着外面的景色怀想自己的故国,曾经多么熟悉的巍峨宫殿、倩倩宫女,还有那熟悉的音乐旋律都成了过往和回忆。他把这对故国的思念都写入词中,化作一首首美丽的旋律,让侍女唱给自己听。李煜的这些词一扫花间词的低俗绮丽、腻滑柔靡之风,把家国情怀渗入其中,唱出了自己和那个时代的悲歌,极大地扩大了词的境界。

秦观,字少游,跟苏轼亦师亦友,但二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苏轼在不断地被贬和政敌的迫害中,尤其是在黄州五年的生活,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涅槃,不断调适自己的心态来适应那风云多变的社会。欧阳修被贬滁州,经受大风大浪,见惯世态炎凉,但能做到“太守之乐其乐”。秦观与他们不一样,在遭受打击被贬后,内心总是不能解脱,因此,他的词里就多了很多的愁,且这种愁,深藏其内心,“砌成此恨无重数”。这愁最终变成压垮他的一座大山。王国维对秦观的评价甚为后人推崇:“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秦观把对个人的哀愁抒写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他从悲哀里边开拓出去的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二、二人写愁的内容不同

(一)李煜由注重个人体验到普遍哀愁

在深宫中长大,作为被俘虏的帝王,李煜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非常匮乏,但政治上的失败,却让他在词的写作上有着独特的“直率”。他的愁更多是失去故国之愁,是从至尊的王位到阶下囚,任人摆布之愁。这样的体验,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样的痛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但李煜的伟大之处就是,他把没有多少人能够体验的故国之愁,推广到人类的普遍哀愁。如他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首句词人一个人独自登上西楼,非常有画面感。“无言”衬托着作者内心无比的愁苦和孤独,“独上”不仅写出了作者的孤独感,还写了其动作,那沉重的步伐,那凄冷的石阶,都是如此陌生。月还是那轮故国之月,但人事早已今非昔比。梧桐也寂寞了?那分明是自己内心的孤寂。下阕,直接写愁,这愁如丝,理不清头绪,又挥之不去,这思乡之愁,真的是熬煞人也。景物描写中,把“钩月”“梧桐”“深院”“清秋”,这几个凄冷的意象放在一起,真使人心碎。离愁,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不都是伤感的?不都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所以,这里李煜写的是自己的失家亡国的一己之愁,是仅有的个人体验,但这样的愁苦之情,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同身受,这何尝不是人间的普遍哀愁呢?李煜用一个人的悲哀,引发了全天下人的共情。

(二)秦观更加注重个人人生体验

秦观从小志向远大,希望能出人头地,在政治上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但其内心又不像苏轼、欧阳修、黄庭坚等友人那般坚强。当他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就沮丧不已,还害了一场大病,后来在苏轼的劝说下,才又参加了一次得以考中。后来,因为新旧党争,苏轼、欧阳修、秦观等人被流放到不同的地方,在这过程中,好多人都从失落中,让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乐观起来;但秦观却在自我封闭的愁苦中苦苦挣扎,甚至被贬处州后写的词作《千秋岁》,里面竟有一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真真切切愁深似海啊。秦观的愁基本都是自己人生悲苦和生命的体验,他把自己的一己之愁写到了生命的终结。他在几个友人中,年龄最小,却最早离开人世,这愁如海,深似刀枪。而苏轼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从一开始的惊慌失措到失落,到蝶变后,却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在他词句的意境当中,你会觉得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在迷失的状态,可对于迷失他又不像苏东坡那样有大的愤怒或者大的激情,他常常只是低低的哀叹。”可以说,是愁成就了秦观的词境,也是愁带走了他整个人生。

三、二人写的愁之轻重不同

(一)李煜之愁有大气和厚重之感

李煜的词境界开阔,给人大开大阖之感,他写的愁犹如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荡气回肠。他用一己之力,写出了人世悲苦。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多少?那一江奔腾不息的江水,足够震撼、愁煞人的内心。这样的愁,充满着豪气、悲壮,颇有燕赵之悲感。这与之前花间词的绮丽,与之后婉约词的缠绵,都有显著不同。李煜的愁,有着天地间慷慨悲壮之旋律,即便是亡国失家之痛,也绝不像小女子那样哭哭啼啼。在另一首《浪淘沙》里,“流水落花春去也”,虽然写的是自然常见之景,愁苦着美好的东西终究离人类而逝去,但紧接着的“天上人间”一句,又把这愁推向了广阔的世界,让所有人都能有所感悟,也让愁充盈在天地间,给人以厚实沉重之感。

(二)秦观的愁偏向轻柔而飘忽

与李煜厚重感的愁不同,秦观的词中之愁,像空中的雪花,虽然很多,但总是轻柔得让你有些难以捉摸,飘忽得让人心绪难平。我们先看典型的一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首句可以有两种理解,可以是作者一个人孤独地、轻轻地登上小楼,也可以是写在冷漠的环境中,轻烟飘忽着上了小楼。这里的“轻寒”“小楼”“淡烟”“画屏幽”“飞花”“丝雨”,这些景物和意象,携带着的那种愁,真的是飘忽在作者身旁,但又驱赶不走、挥之不去。就连金属制品的物件也只是“小银钩”,通篇看来,叙写对象都是轻盈小巧,毫无沉重感的事物。秦观没有李煜的洒脱,李煜愁苦时可以呼天喊地,而秦观的愁只能是默默承受,轻轻低吟。就连他在《画堂春》里所写也只不过是“弄晴小雨霏霏”,这缠绵乱飞细雨,丝丝犹如剪不断的愁丝。同时还有“杜鹃啼”“拈花枝”,虽然杜鹃啼声悲凉,但那一声声哀鸣中,何尝不是作者敏感内心的哀愁呢?着一“捻”字,那种对花的缠绵和落寞孤寂的神情,那种有恨无人倾诉,不能直说的苦痛,让人心怜,整篇虽没有沉重的景物描写和字词运用,却字字直入作者愁苦的最深处。

四、二人的写愁方法有互反之感

(一)李煜把愁由抽象写到具体

李煜的愁不但内容意境较之晚唐以来有较大突破,就是在写愁的具体方法上,也给后世读者有积极的影响。愁本身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把这样的愁写得生动感人,让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是很有难度的,也是历代文学写作者所极力追求的。在《虞美人》中,李煜把愁写出了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作者把抽象的愁比喻成一江滔滔江水,不仅形象具体可感,还能把愁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江水日夜奔流不息,愁也如此,连绵不断,汪洋恣肆。当然,这里又用了一个设问句,这一问一答,让愁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刻地冲击着读者和作者。这样的写法,后代的李清照也使用过。她在《武陵春》里有两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本是无形的,飘忽不定的,这里李清照却把其比作有重量的事物,让小船把它装下,还担心船儿太小,装不下,载不动自己的这么多愁苦。这愁立马让人觉得有了具体的感受,又的确是多,让人对作者的愁苦有着具体的形象感受。这种化虚为实的写法也成为后世很多作家的常用方法。

(二)秦观由具体写到抽象

“化虚为实”的写法秦观也有使用,如《千秋岁》里:“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就把愁比喻成海,犹如海水之广之深之多,这与李煜的愁如“一江春水”异曲同工。与李煜写愁的“化虚为实”的写法不同,秦观在写词时,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常常把具体的形象用抽象的事物来进行比喻或类比。比较典型的是在《浣溪沙》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秦观在整首词里,都写了诸多轻小的景物和意象,这里的飞花,也是飘飘飞下,犹如雪花在空中洋洋洒洒飞舞一般。如果秦观真这样写,那的确会落入俗套,为读者所诟病。秦观在这里是很创新的,他突破了传统,用“梦”这一飘忽不定的抽象事物来形容“飞花”,二者本不同类,无法进行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梦的特点大家都较为熟悉,这样的“飞花”,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样,后面的“丝雨”这一形象,历代写作者很多,就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是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来作喻,秦观跳出俗套,用抽象的愁来形容这看似无,实则缠绵不断的“丝雨”。愁每个人都深有感触,愁挥之不去,这雨就时刻萦绕。通过抽象事物来形容具体的实物实景,真可谓别有洞天。

五、二人愁之风格不同

通过分析二人的词作,结合其具体内容和意境,我们能够感受到,李煜的词更显粗犷,充满着激情和力量,其写愁也能酣畅淋漓,有一种阔大的苍凉感、悲壮感。李煜的人生愁苦的时间很短,前期是纵情享乐,后期才体味了人间别样的愁苦。在从被俘到结束生命,李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把愁的感慨写到炉火纯青之境地。秦观重点是写自己人生的凄凉之苦,这样的苦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感悟,或者避免掉,或者以苦为乐地生活着,像苏轼那样悠哉游哉,泛舟赤壁。其实,苏轼对秦观的发展做出过很多努力,“东坡不但自己极力举荐少游,还请同人和朋友为少游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在《答李琮书》中,他还希望与自己看法相同的李琮,也能向王安石引荐少游”,但秦观就是这样,在困难面前似乎找不到太好的办法,他把自己的这种感情都化作笔下优美的词句呈现给读者,从诸多词作中,可以感受其丰富的情感,细腻的内心,委婉轻柔的词风。可以说,李煜的愁粗犷、奔放,来势汹涌,秦观的愁更显细腻、柔弱、消沉,让人心怜,这种不同风格的愁,给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风云际会和历史苍茫,留给我们无尽的审美、批评和思索。

总之,李煜和秦观的人生都充满太多愁苦,他们把内心的苦痛付诸词,或豪迈激扬、撼天动地,或凄婉哀绵、惹人心怜。二人的词尽管在意境和写法上都有诸多不同,但他们都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融入其中,渗透字里行间,带给读者以美的文学体验,成为词史上耀眼的明星。

猜你喜欢
秦观飞花李煜
诗词飞花令
李煜
李煜作品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飞花令”上走麦城
《秦观 踏莎行》
自在飞花
纳凉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