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2023-03-06 07:19赵梦然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监督管理部门管理工作

吕 航,赵梦然,王 腾

(中检科(北京)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食品安全标准以大众对食品的需求与标准为基础,指导相关部门高效、快速、准确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如3·15曝出的老坛酸菜包生产加工环节卫生问题严重,禹州红薯粉造假事件等,均对食品监督、检验等相关部门产生了警示作用,也反映了食品安全标准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要求相关部门反思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并做好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餐桌的全过程风险控制,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率。

1 食品安全标准概述

1.1 内涵

食品安全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布,一般依据国家要求与实际食品生产需求制定,涵盖配套的食品标准与操作规范、限量标准与检验方法,基础标准与专项标准相协调。要求相关部门结合现阶段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与标准,针对食品市场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进行相关规定,确保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有法可依。

1.2 作用

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食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依据,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同时,就目前部分不法食品企业仍然存在的违法、违规等不合理现象,食品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后及时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化,在执法部门针对违法企业、个人进行处罚时,食品安全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也可作为法律依据,确保食品安全问题有法可依。此外,食品标准在食品企业日常生产、加工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以食品安全标准为依据,严格把控从原料、辅料到成品确保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提高生产效益与食品质量,保障食品企业经济效益。

2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2.1 食品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权利与义务,要求食品检验机构以食品相关标准为依据,规范检验过程,出具有效的检验结果,可作为判断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同时在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中,检验机构需严格落实GB(国家标准)、HB(行业标准)、DB(地方标准),尤其是2018年重新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把部分内容修订为强制执行标准,要求检验机构严格按照标准中检验方法规范操作,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 行政执法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与国内食品行业市场息息相关,为进一步发挥食品监管工作优势,确保食品安全行之有效,要求相关部门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品监督管理过程中应用食品安全标准时,应深入检测、判定标准各部分内容,从多角度出发,做好行政执法相关工作;执法人员应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类型,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为判定依据,移交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司法机关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相关标准进行执法。

2.3 刑事司法

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填补了食品检验的空缺,进一步提高了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应用食品安全标准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相关责任人的犯罪依据需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判断,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尚未补充完善该方面的内容。因此现阶段食品安全事故涉及刑事司法级别时,一般由教育司法机构进行处理,根据该事故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危害量刑[1]。

3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运用的现存问题分析

3.1 食品安全标准交叉问题

目前,我国用于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标准种类较多,除国家标准外,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等,均可指导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应用中,各标准之间极易出现矛盾,不利于食品安全标准权威地位,各地地方标准呈现功能交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与食品监督管理工作难度,导致食品安全标准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3.2 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相关报告显示,部分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具备生产责任意识,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对相关工作人员传染性疾病、规范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尚未明确食品生产过程安全的重要性,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导致大众对国内食品产生信任危机。此外,部分食品企业甚至存在非法经营的问题,掺假掺杂、违法生产,危害人体健康。

3.3 新型食品标准更新较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食品种类繁多、工艺复杂,要求相关管理人员掌握新型食品相关知识,明确该类型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与方法。但由于新型食品更新较快,且涉及内容较多,食品相关术语、定义增多,在食品管理工作中容易混淆,或与检验检测机构沟通协调时可能出现偏差,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受限。同时,相关食品标准更新较缓,检验方法、技术的不完善不利于食品管理工作的开展[2]。

3.4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问题

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属于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检验结果准确性可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但目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问题明显。①检验检测技术问题。我国用于食品检验检测的专业设备、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异,需不断完善。②相关人员问题。检验人员专业素养较低,缺乏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不端正,导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结果出现人为误差,且部门检验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掌握不到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准确性、科学性较低。③食品检验信息化问题。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跨地区数据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但目前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共享平台,可能造成有问题的食品流入市场,危害人体健康,不利于社会稳定。

4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4.1 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地位

针对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标准交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地位,需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标准,避免各地区在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时出现“一地一证”。因此,相关部门需结合各地区、食品类型建立完善的统一性食品安全标准,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法律地位,避免标准不统一,阻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与食品企业发展,确保各地实现统一管理,维护好食品行业市场稳定。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应落实食品安全标准唯一性,执法主体间可相互沟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减少部门、地区与企业间所用食品安全标准矛盾,形成执法合力。

4.2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管理涉及的内容与工作繁多,一般分为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前、中、后管理,涵盖食品安全管理全过程,指导相关工作顺利开展。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标准统一工作,有效避免工作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协调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部门标准及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减少标准之间的矛盾点。同时,新标准实施后需权威解读,并进行多渠道全国范围内宣传,调研标准后续执行情况,做好制定部门与安全管理部门工作衔接,定期反馈,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有效性[3]。此外,需加强标准追踪工作,确保标准质量始终兼具权威性、科学性。

4.3 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化管理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交流、传递渠道的增多,食品安全管理可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抽样系统、业务管理平台、检验数据平台,共享数据与标准系统,打破地域、空间上的限制,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4]。食品安全管理属于国家重点工作,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平台管理、信息流通需保证专业、准确。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正逐步建设中公示各地区安全信息、检测数据与食品安全管理情况,相关部门需针对地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解读新政策、新标准,促进各地区食品安全标准呈一体化发展。

4.4 增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素养

食品安全管理可通过食品检验、食品监督管理工作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胜任岗位工作,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行之有效。相关部门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需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包括食品专业术语、食品检验方法、专业操作、食品安全检出限等,以理论为依据指导相关工作开展,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5]。同时,需注意对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明确违反食品安全标准处罚力度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对食品行业、大众的重要性,端正人员工作态度,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保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4.5 加大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力度

基于目前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标准认知不到位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加大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力度,明确食品安全重要性,加强生产经营者对食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食品安全讲座,加强企业认知。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大范围宣传食品安全标准,从根源上遏制食品安全问题,减轻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担。

5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标准以国家、大众对食品的需求与标准为基础加以制定,可指导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减少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基于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中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国家、政府相关部门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地位,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化管理,发挥食品安全标准积极作用;需增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素养,加大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力度,明确食品安全重要性,增强企业人员思想道德建设,减轻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担,从根源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猜你喜欢
监督管理部门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某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做法及建议
7部门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