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梅 杜 娟
长征资源的红色教育功能探析
杨丽梅 杜 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四川成都 610071)
长征资源是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段历史所遗留的革命旧址、遗迹、文物所孕育出的长征精神、所铸就的英雄人物等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发挥着铸魂育人、政治引导、文化引领、经济协同发展等红色教育功能。本文探析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概括出长征资源在红色教育中功能。
长征资源;红色教育;功能探析
“红色”在中国不仅代表一种物理色彩,而且有着特殊的象征含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习惯用“红军”“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等词语,赋予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坚持革命”的含义。随着时代的演进,“红色”被赋予更多新的含义,如“活力、斗志、信仰、进步”等。在此背景下,“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等词应运而生。
目前,官方对“红色资源”这一概念还未有明确定义,学界对红色资源的主体范围、时间范围及其载体形式在界定上也存在争议。就主体范围而言,学术界有两种主流声音:第一种认为红色资源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留下的一切印记;另一种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以爱国主义为出发点的革命活动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1]。就时间范围来说,学术界有三种主流声音:第一种认为红色资源的时间范围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种认为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78年实现改革开放;第三种认为应该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算起,到现如今[2]。就载体形式而言,学术界存在两种争论:一种认为红色资源指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3];另一种认为红色资源指以物质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4]。
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相继从不同根据地出发,翻越陡峰险壁,跨越急流江河,穿过沼泽草地,冲出国民党数十万军队层层围追堵截,经过千难万险转战贵州高山、四川草地,最终到达陕西黄土高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抗日救亡新高潮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故而,不论哪种界定方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征这段历史所孕育出的长征精神,所遗留的革命旧址、遗迹、文物,所铸就的英雄人物等都当之无愧,属于红色资源范畴。
2021年9月30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刊发文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提出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5]。由此可见,对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研究俨然成为了红色资源研究的重点之一。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6],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硕的物质资源,探析长征资源的红色教育功能,不仅能够激发中华儿女赓续奋斗新活力,助力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扬帆远航,而且对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功能”一词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7]608,故而教育功能指教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与影响,它回答“教育是干什么的”问题。由此推文,红色教育功能就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带领中国人民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及其物质载体为依托的红色教育对广大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有利作用和影响。
在教育基本理论中,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密不可分。本质决定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自然便有育人功能。从育人属性出发,又会衍生出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
首先,红色教育具有铸魂育人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论述到:“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根据社会力量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8]335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改造经验,某种程度上,改造社会就是改造人本身。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高尚道德、精神品格等都具有育人价值,故红色教育具有铸魂育人功能。
其次,红色教育具有政治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到:“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9]46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教育由社会关系决定,受统治阶级影响,说明教育具有政治性。红色教育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必然反映党的政治要求与目标,为政治利益而服务。正是从这一逻辑出发,红色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的增强,人民群众政治意识的提高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再次,红色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列宁《在全俄各省国民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才会把文化和知识的普遍提高同迫切的经济需要联系在一切……就能使工人群众对教育的需要增长百倍。”[10]177可见,列宁在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要求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的红色资源星罗棋布,遗址遗迹、革命文物等物质资源,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美好品质、伟大精神等精神资源丰富多彩。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不仅能带动红色圣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吸引更多人接受红色教育,体悟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但是,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需要坚持底线思维,要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的红色内涵,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播,杜绝单纯追求GDP的不良思想。
最后,红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无产阶级文化,“教育、培养和发动整个青年一代”[11]288,社会才得以继续生存与延续。这充分说明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根据列宁“两种文化”理论,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的红色教育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够增强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长征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追求理想、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和开创新局远大征程中的衍生物与见证者。把长征资源转化为红色教育的有效资源,将发挥出理想信念导向、道德教化、心理优化等铸魂育人功能。
1. 理想信念导向功能
理想信念是胜利之“钥”。对于共产党员而言,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12]80-81;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长征资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积极乐观等优秀品质和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的直接表现。
据史料记载,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一共翻越了18座高山,渡过了24条河流。在行时368天的长征中,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在历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红军将士日行军74里,休息时间加在一起只有44天;中央红军途经11个省份,突破敌人4道封锁线和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平均每前进1公里,就有3-4个红军将士献出生命。在强劲阻敌和恶劣环境的双重挑战下,党和红军靠什么取得胜利呢?张闻天回忆到:“在长征中,我们曾经遇到了无数困难,许多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我们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13]167可以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践行史。
通过红色教育,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路上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必将穿越时空隧道,继续焕发耀眼的光芒,感染千千万万后来者,成为青年人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指路明灯,汇聚党员干部鼓足干劲、为民服务的蓬勃力量,激励新时代追梦人在追梦路上敢拼敢闯、开拓进取。
2. 高尚道德教化功能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亦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对党员道德作了明确要求。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四条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均可接受为党员。”[14]1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忠实,一直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无数道德模范,传承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
当前,在市场经济发展和西方社会思潮冲击下,政治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受到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长征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长征文物凝结着先进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尚道德品格。依托长征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道德教化。
首先,长征中彰显的民本精神可以规范政治道德。长征路上开展的贴近民心的群众动员,展现的爱民亲民的群众关怀,无一不体现着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正是党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坚持,才赢得了民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守住民心。其次,长征中体现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精神可以引导社会公德。长征中形成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党群、官兵间的紧密团结精神。爬雪山、过草地时红军将士间的平等友爱、筹集物资时沿途群众的无私奉献、路过村庄时红军将士的严守纪律都为当今的社会公德培育上了生动的一课。最后,长征中凸显的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精神可以培育个人品德。“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些家喻户晓的谚语足以体现长征的艰难困苦。深入学习红军的优秀事迹,发扬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此激励人民群众培育高尚的品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于心、外化于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5]。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发挥长征中革命先烈的榜样引领作用,必将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3. 心理健康优化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黄金发展期。44年来,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巨大改善;另一方面,市场的开放、文化的输入,造成利益多元与文化多元,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带来冲击。加之新冠疫情的蔓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巨大挑战。
革命时期,党和红军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赢得长征的胜利,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格。运用长征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对人民群众的心理优化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有助于提高心理调整适应的能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顶着巨大的压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强劲敌人;二是雪山草地;三是张国焘分裂阴谋。正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以冷静的决断力和良好的承受力,经受住了考验,才取得最终胜利。通过长征史实教育广大群众,有助于提高其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其次,有利于培育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心态。“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16]唱出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彰显了红军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通过长征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既能使遭受挫折的人获得正能量,在逆境中绝地逢生,又能激励处在顺境的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最后,有助于塑造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韧性。泸定桥的铁锁链,四渡赤水时的竹绳、马灯,红军战士魏炳山的半条皮带……一件件长征文物背后都承载着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通过红色教育,了解长征文物背后的故事,能够塑造人们的坚强意志,以无畏的精神迎接困难,直面挑战。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的一座丰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中的一个缩影。长征路上铸就的长征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政治目标的不懈追求。依托长征资源开展的红色教育可以帮助广大群众找准政治方向,培养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
1. 加深人们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与领悟,以强化政治观念
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探索史。从时间维度看,长征共历时两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民族地区活动[17];从空间维度看,长征共经过了土家、苗、彝、回、羌、藏等数十个民族地区[18]365,如何正确处理与民族地区群众间的关系,成为当时共产党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8月沙窝会议前,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相继颁布《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告康藏西番民众书》等文件,体现出党和红军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经过不断实践检验,沙窝会议制定了党的民族工作基本方针,逐步放弃了自党的二大以来提出的“联邦制”“民族自决”等效仿苏联经验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转而向“民族自治制度”转变。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沙窝会议后,红四方面军贯彻执行沙窝决议精神,帮助藏族群众建立格勒得沙共和国和波巴人民共和国,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也是民族自决和自治主张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红色教育,可以使人们从理论根源和实践历程两方面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演变历史的认识与领悟,同时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平等意识,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进而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实施。
2. 提高人们的政治判断力,从而自觉维护党的领导,以促进政治稳定
中国共产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风谲云诡的国内外环境,面对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不仅需要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魄力,而且需要人民群众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对党坚定的政治拥护。为促使人们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忠诚,长征资源的教育功能将发挥巨大作用。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6]。长征中,党严守纪律,甚至在无人的萝卜地摘一个萝卜放一枚银元,使蒋介石慌忙要求国民党军队整理军纪,防止民众“倒戈共匪”;党制定“团结一致,北上抗日”政治路线,实行土地政策、民族政策,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当地群众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对党和红军倾囊相助。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击退强劲阻敌,克服险峻环境,赢得同张国焘反党阴谋的激烈斗争,不仅增强了广大党员和红军革命胜利的信心,也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与支持。长征沿途群众切身认识到了国共两党的差异,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站在人民一边的,是坚决维护民族利益与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可以说,长征的胜利是党和人民“双向奔赴”的必然结果。正是党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起了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正是人民群众相信党,接受党的科学领导和正确指导,锻造出了一把枪口对敌的有力武器,长征才得以最终胜利。
长征资源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已经对政治立场作出了充分保证。通过红色教育,可以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深刻体悟到党在面对危机时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的坚定态度,认识到党具有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巨大能量,从而相信党、支持党,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达到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之目的。
3. 坚定人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追求,以实现政治目标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6]。长征是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的伟大转折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节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时两年,开展了一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最终成功在西北落足扎根,竖起一面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的旗帜。
长征途中,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和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不仅以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迎击敌人的一次次“围剿”“追剿”“会剿”,而且以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沿途群众、“围剿前线”的国民党官兵等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积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北上抗日,为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巨大力量。正是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发扬顾全大局的精神,在国民党疯狂围追堵截下,毅然决然地扛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辗转14省最终把落脚点放在陕北,站在抗日最前线,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为民族复兴事业做出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6]通过红色教育,可以促使人们深刻领悟长征精神所蕴含地对民族复兴梦想的执着追求,真切感受长征文物背后所隐含的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在革命最危急、最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尚且带领广大人民奔赴在民族复兴最前线。和平时期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国梦”的实现。通过红色教育,人民群众将更加坚定决心,增强斗志,积极主动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9],是滋养人民精神世界的沃土。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间的争斗,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较量、价值观念间的博弈。文化对个人积极成长、社会和谐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都有深远影响。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人意识形态的生成物,蕴含主流价值观念。开展红色教育、弘扬长征精神,对增强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极具价值。
1. 增强文化自信功能
一个民族,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振兴起来;一个国家,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富强起来;一个人,只有认同与传承本民族文化才能幸福起来。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9]。所以,文化自信是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丰厚沃土和动力源泉。2035年,我国将要完成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那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应该是实现该目标的应有之义。长征资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人民利益,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惧任何风险挑战的革命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铸就的长征精神及其丰富内涵是增强人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资源。
首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征精神,为文化自信注入了充沛活力。长征,是共产党人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意志掌舵中国革命航船乘风破浪到达胜利彼岸的惊天壮举,已经成为“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0]的一种象征,已经成为“中国版本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21]的生动写照。可以说,一部长征史,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理想信念的高度自信。通过红色教育,传播这种自信心和精气神,对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其次,“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表述长征精神“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22]3,并发出“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感叹。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挑战着红军的生存极限,为完成夺桥任务一昼夜急行军240里挑战着红军的生理极限。埋藏在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身上的这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战胜一切挑战而不被挑战所战胜的革命英雄气概,为增强文化自信增添了底气。
最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长征精神,为文化自信增添了价值养分。习近平谈长征时指出:“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6]长征唤醒了生活在落后偏远地区的中国人,唤醒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使命担当。据统计,长征路上仅四川地区加入红军队伍的群众就有4.5万人之多[18]4。通过红色教育,弘扬长征精神,能够推动人们在新长征路上自觉担负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在奋斗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加深文化认同。
2. 维护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功能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以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多元,尤其是西方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后,西方文化加速入侵,冲击着我国主体文化,国家文化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在新冠疫情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格局进入大分化大重组的背景下,西方势力对中国虎视眈眈,企图对中国颜色革命的阴谋接连不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冲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革命壮举,长征中形成的文化、铸就的精神天然就带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23],凝聚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旋律思想,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时代发展中,长征精神又不断扬弃,吸收容纳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抛弃自身不合理因子,推动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24]。因此,开展红色教育,弘扬长征精神,对于引领主流文化、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对于抵御颜色革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发挥着巨大价值。
首先,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长征中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凝练为个人行为层面的“爱国”和“敬业”;将长征中官兵平等、民族平等、兵民平等的价值追求和严守纪律、依规治军的优良作风升华为社会层面的“平等”和“法治”。因此,依托长征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与理解,促进人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追求,从而维护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其次,长征中形成的丰富文化和崇高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方向指导作用。通过红色教育,将长征精神内涵的主旋律思想移植到大众头脑中去,能够增强大众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提高大众对其他文化的鉴别能力和价值评判标准,从而筛除摒弃劣质文化,抵御不良文化思潮,进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教育水平提高。为释放长征资源红色教育功能的最大能量,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好该资源。一方面,以红色教育促长征资源开发,可以为长征沿线地区引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带来人气、商气和财气,提高长征沿线地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推动当地经济跨越发展。另一方面,以长征资源的开发促推红色教育水平提高。长征沿线地区长征资源开发得越好,与红色文旅产业、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度越高,将能促使红色教育受众多样,进而丰富红色教育形式,提高红色教育质量,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
20世纪30年代,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四支队伍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伟大长征,一共经过了14个省份①。红军长征给这14个省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不仅包括长征文物、遗址、遗迹等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还有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红军烈士的革命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长征红色旅游品牌,将极大带动这些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为这些地区的红色教育提供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进而促进红色教育提质增效。
以四川省为例,红军在四川辗转的1年零8个月里,在近70个县留下了足迹,其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和穷乡僻壤,如川南土家族与苗族地区、川西南彝族聚居区、川西北藏族聚居区、川西北羌族地区、回民聚居区等。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但受工业污染程度小、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等俱佳。因此,在此开展红色教育,第一,可以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使人们深切体会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体悟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达到红色教育铸魂育人的目的;第二,人们在这些地区开展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等实践活动,也给经济欠发达村庄增加了旅游收入,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人们可以在参观当地红色遗址遗迹过程中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感受绿色生态下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环保意识。
红色旅游与绿色环保的协同发展,既加深了人们对红色教育的实地体悟感,又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增加了红色圣地的经济收入,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
① 按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和陕西14个省;按现今行政划分是15个,包括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和陕西。
[1] 张健华, 白世林.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Z3): 50-52.
[2] 冯雅, 吴寒, 李刚. 论习近平红色资源观[J]. 图书馆论坛, 2022(01): 1-12.
[3] 罗心欲, 张由菊. 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功能研究[J]. 桂海论丛. 2019(04): 114-118.
[4] 郭晓平.“红色资源”的主体是精神[J]. 中华魂, 2005(02): 58-59.
[5]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 求是, 2021(19): 4-9.
[6]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0-22(02).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0] 列宁全集: 第三十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11] 列宁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13] 张闻天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14]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一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15] 习近平. 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 人民日报, 2013-9-27(01).
[16] 武国友. 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J].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6): 89-92.
[17] 于安龙. 论长征精神与“中国梦”[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5(01): 116-121.
[18]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红军长征在四川[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19] 习近平.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 2019(12): 4-12.
[20] 韩洪泉. 国外关于中国红军长征的研究: 进路与前瞻[J]. 国外理论动态, 2021(06): 88-97.
[21] 魏良磊.“中国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俄知名中国问题专家谈长征[N]. 参考消息, 2016-10-19(11).
[22]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8.
[23] 浙江省局法规宣传处. 浙江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图片展隆重开幕[J]. 浙江档案, 2006(10): 1.
[24] 李单晶, 罗大明. 论长征精神的文化价值[J].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3): 113-117.
The Analysis of the Red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Long March Resources
YANG Limei, DU Juan
(Department of Party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Party School of the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Chengdu 610071, Sichuan, China)
The resources of the Long March refer to the sum of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the heroes and the revolutionary sites, relics and cultural relics left by the history of the Long March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Red Army, and has an important red education function. By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red resource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long March resources play the functions of casting soul education, political guidance, cultural guidance, and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red education.
Long March resources, red education, function
D262.2; D261
A
1672-4860(2023)03-0058-08
2022-07-15
2022-09-14
杨丽梅(1976-),女,汉族,河北辛集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杜 娟(1999-),女,汉族,甘肃陇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川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FDJB020。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