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 钦州 535021
牛寄生虫病多发于养殖环境差和管理水平低的牛场,是影响养牛生产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多数以慢性感染存在,部分寄生虫甚至能在牛体内持续寄生至出栏,直至屠宰后才被发现,危害较大。我国绝大部分牛场都受到过寄生虫病的影响,驱虫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保健程序[1]。
体外寄生虫常寄生在体表,尤其皮肤内部、皮肤表面、毛发间是主要寄生场所,以病灶渗出液、皮屑、血液、皮肤组织、毛发等为食,繁殖速度快。皮毛的局部环境非常容易滋生虫卵,卵经过幼虫、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发育即具备了破坏力,性成熟后还能快速繁殖后代。体表寄生虫种类以节肢动物类为主,如螨虫、蜱虫、虱子等,很多有经验的养殖户通过观察牛的行为便能判断是否感染,病牛常有摩擦栏杆、啃咬皮肤、烦躁不安、采食下降、毛质变差等症状。蜱虫类寄生虫由于吸血后体积变大,肉眼可见,很容易被发现;而螨虫、虱子等体积较小,必须仔细观察或通过放大镜才能见到。
体内寄生虫顾名思义虫体寄生在身体内部,以机体的固有营养为生,常见的包括线虫、吸虫、绦虫、球虫、梨形虫等种类。线虫、吸虫、绦虫等通常寄生在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组织,并依托其为自己提供保护、营养、繁殖、代谢等条件支持,比如蛔虫通常寄生在消化道,以肠壁为附着点进行生存,吸虫根据种类不同寄生在肝脏、胰腺、胆囊等器官,并依托这些组织为虫体进行保护,绦虫则幼体多在肌肉中分布,通过肌肉提供营养和保护,最终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小肠中发育为成虫。球虫和梨形虫则体积非常小,可寄生在肠黏膜细胞内和血液中,通过细胞本身提供保护,同时摄取胞内营养,引发黏膜脱落、食糜消化吸收不良、全身贫血等现象。
寄生虫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活动和代谢需要消耗大量营养,虫体数量越多,营养消耗越快。而这些营养直接来自于机体,最终来源于饲料,使得饲料的营养转化率下降。机体长期得不到充足营养支持时,必然会影响生产性能。肉牛表现为生长发育减缓、体质量下降、料肉比升高、出栏时间延长等[2]。奶牛会出现泌乳量下降,奶质变差,免疫力低下,进一步影响生产效益。在所有的寄生虫危害中,消耗机体营养是最大的危害,很多生长发育不良的僵牛体内都能分离到虫体,是造成养殖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寄生虫依靠机械性的活动可刺激寄生的相关组织,引发牛采食量下降。例如体表寄生的螨虫在活动时能刺激皮肤出现渗出性皮炎,同时其外排的分泌物能导致感染部位剧痒,牛出现反复磨蹭栏杆、料槽、树干等行为,采食相应受到影响。再例如肠道类蛔虫寄生数量过多时,会引发肠腔出现物理性阻塞,食糜无法下行而影响采食。当采食量下降时,机体营养供应不足,会进一步影响生长发育,免疫力相应下降也会易合并其他疾病。
寄生虫在体内不断活动和代谢,活动过程能对感染的组织形成机械性损伤,如吸虫能导致肝细胞受损,血虫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蛔虫则会损害消化道黏膜等。组织受损后机体的免疫屏障就会遭到破坏,进而为其他病原体继发感染提供可乘之机。例如牛球虫病会因肠黏膜受到破坏而易继发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弧菌等病原,导致病牛的症状加重。体表螨虫的感染可导致皮肤局部出现渗出、溃烂和出血,为环境中的杂菌入侵提供条件。继发感染多发生于寄生虫病的后期,也是很多感染牛死亡的原因之一。
部分寄生虫具有人畜共患特征,当虫卵或成虫寄生在肺、肝脏、肾、肌肉、心脏等组织时,很容易通过牛肉、牛杂、牛奶等食品链进入人体,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在我国的饮食消费习惯中,除了牛肉、牛奶等常规动物蛋白外,牛的其他组织器官也常作为食品而为人们所食用。而内脏又是寄生虫容易富集的部位,若处理不当,会成为很多疾病流行的源头。另外,病牛治疗通常采用药物驱虫,药物的使用也会产生残留,很容易通过消费链进入人体,从而影响人们健康。
体外寄生虫的活动对皮毛质量影响最为强烈,牛会因为局部瘙痒而经常磨蹭皮肤,尤其是虫体寄生多的部位,长期磨蹭导致皮肤出血、结痂,大量脱毛,加上寄生虫本身的破坏作用,使得皮毛的质量变差。健康牛外观毛色光亮顺滑,而病牛的毛发干枯、卷曲、无光泽,出栏时的售价也会低于正常牛,会对养殖场产生一定损失。
寄生虫病多发于养殖环境卫生差的牛场,因较差的环境可以为虫体的体外繁殖提供条件,很多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也会长期存在于这种环境中,因此改善环境卫生能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链。对于牛群经常活动的圈舍建议对粪便每天清理,活动区粪便视情况而定,阴雨连绵的季节清理3次/周以上,晴朗干燥季节不少于1次/周,清理出的粪污建议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处理,通过堆放过程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来产生生物热,进而将其中的虫卵杀灭。对于肠道类寄生虫,粪便是最大的传播源,做到无害化处理能使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下降90%以上。对于体表类寄生虫,虫体多通过脱落的皮屑、毛发、渗出物等污染环境,在打扫卫生时可以将其集中点燃,通过燃烧的高温作用杀死虫体。
健康牛群每年都要进行驱虫,由于种牛已经性成熟,体质抵抗力较强,建议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各驱虫1次,用药2次/年即可。由于育肥牛机体正处于发育中,免疫系统还未健全,同时为了促进机体更快更好地成长,建议驱虫1次/季。实际运营过程中,牛场还要视情况加减次数,如周边牛场有严重病流行时,为了加大防范力度,需要针对性再补驱1次。驱虫所选药物应保证广谱和安全,吸虫和绦虫首选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吡喹酮等,线虫首选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左旋咪唑等,球虫常用常山酮、氨丙啉、癸氧喹酯、磺胺喹噁啉、磺胺氯吡嗪、地克珠利、妥曲珠利。肉牛临出栏前慎用化学药物,用药后也要严格遵循休药期出栏,以防药残超标而影响食品安全。
环境中的虫体多以虫卵形式或寄生在中间宿主体内存在,由于在进化上属于真核生物体,故大多数种类的消毒剂对其作用微弱。消毒时建议用碱性、酸性和强氧化性类药物,这类消毒剂对虫卵有一定杀灭作用。牛场经常出入车辆和人员的道路可长期撒生石灰粉,生石灰主要成分为氧化钙,能吸收地面水分,干燥的地面不利于虫卵孵化,而吸潮后的氧化钙转变为碱性氢氧化钙,能强力抑制虫体代谢。活动场地在清粪后用过氧乙酸或2%火碱溶液喷洒,消毒过程应确保无死角。另外,为了防止外来虫体的传入,所有进场人员务必在进场前将鞋底刷洗消毒,同时戴上鞋套,或者直接更换场内专用胶鞋进入,防止虫体以鞋为媒介传播。车辆进场时轮胎需用2%火碱溶液浸没消毒,如果为运输粪便和垃圾的车辆,则车体也需要严格清洗和消毒。
已经感染并表现出相应症状的病牛必须及时用药治疗,可采取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做好康复调理。
对因治疗即驱虫治疗,针对感染的寄生虫种类而使用相对应的敏感药物。体外寄生虫感染可将伊维菌素注射液按照体质量0.2 mg/kg皮下注射,首次用药后中间间隔1周,再按照同样剂量重复用药1次,确保虫体杀灭更彻底。也可将二嗪农配制成25%的溶液进行局部涂擦,对虫体起到直接杀灭的作用。体内寄生虫须根据感染的虫体种类进行治疗,线虫、吸虫、绦虫混合感染者可以按照体质量10 mg/kg口服阿苯达唑,一般用药1次即可起到较好的杀虫效果,但为了达到彻底驱虫效果,建议用药2次,中间间隔24 h。单纯线虫感染可按照体质量7.5 mg/kg肌注或口服左旋咪唑治疗。绦虫感染首选吡喹酮片,按照体质量35 mg/kg口服即可,用药1次即可见效,也可按照体质量60 mg/kg口服硫双二氯酚。吸虫常发生于放牧的牛群,临床常用硝氯酚进行治疗,按照体质量1.0 mg/kg用药1次即可起到理想效果,也可使用阿苯达唑治疗。球虫病治疗以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癸氧喹酯等为主,地克珠利可按照1 000 mg/t水的剂量饮水使用,连续用药3~5 d。妥曲珠利推荐按照25 g/t水剂量饮水,连用3~5 d。癸氧喹酯临床多使用其3%的溶液剂,可按照体质量0.1 mL/kg取药,用水稀释10倍后经口灌服,1次/d,连用5~7 d即可彻底治愈。
对于表现出明显症状的病牛,对因用药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对症治疗来缩短病程[3]。体表寄生虫感染的病牛出现局部瘙痒和皮毛脱落,甚至会出现局部化脓性炎症,建议根据牛体质量大小,按照60~100 mg/头剂量一次性肌注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如果体温升高至41 ℃以上,表明除了寄生虫感染外,还可能存在继发感染,可肌注安乃近、氨基比林或氟尼辛葡甲胺进行退热。化脓性皮炎牛患处需要进行局部清洗和排脓,之后涂抹碘酊或红霉素软膏,2~3次/d,直至疮口收敛后再停药。体内寄生虫感染的病牛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治疗,肠道类寄生虫因数量过多而堵塞肠道时,可灌服液体石蜡和肌注硫酸新斯的明,以促进虫体的脱落和外排。肝吸虫则需要配合保肝类中药以降低病死率。如果有出血性病变的症状,则应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和有机铁制剂,同时肌注止血敏。
疾病康复后受感染的组织有个修复过程,此时通过针对性调理能加速牛生产性能的恢复。 建议在饲料中添加0.1%~0.5%的微生态制剂,通过恢复瘤胃菌群平衡来促进采食和消化。在选择微生态制剂产品菌种时建议以粪肠球菌、酿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为主,这类菌在瘤胃中繁殖较快,且兼具抑制有害菌和促消化的功能,能帮助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转化率。黏膜损伤严重者需要在饮水中加入鱼肝油,鱼肝油中的VA成分对受损的皮肤和黏膜具有修复作用,VD可促进钙、磷等元素吸收,VE则可提升机体抗氧化水平,减少寄生虫排泄物对病灶的进一步损伤。由于体表寄生虫对皮肤的损伤作用较强,建议在饲料中拌入含硫元素的氨基酸,如半胱氨酸、蛋氨酸等,以提升皮毛质量。感染严重的牛驱虫后可在每日饮水中按照0.02%剂量加入电解多维和黄芪多糖,连用1周,帮助提升机体的代谢水平和免疫力,促进快速康复。
寄生虫病尽管多表现为慢性发病,但其危害是隐性和长期的,是导致牛料肉比升高和出栏时间延长的重要因素。有些牛场虽然也有定期驱虫的习惯,但由于用药不科学,或者长期使用单一药物而导致虫体产生了耐药,最终引发驱虫不彻底。建议保健过程中采取轮换用药和穿梭用药的方法来降低虫体耐药率。实际调研过程中,同一种药物也会因使用方法不同而导致药效差异过大,以最常见的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粉为例,如果按照体质量计算用药总量,将药物拌入料中口服时牛会表现出适口性问题,采食量显著下降,这种情况下部分养殖场会采取降低药物浓度而延长用药时间的方法来驱虫,即给药的总量不变,但将1 d的药量在2~3 d内用完,这种做法就会导致用药过程中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水平或者维持时间过短,最终驱虫不彻底。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理和吸收、代谢动力学特征,临床使用过程中务必按照国家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投药,或者遵照执业兽医师的方法执行,不建议随意更改,这样才能使药效最大化发挥。